「太平洋的風」吹進華山:飛向紐約MoMA的生活感設計

by  王玉萍

去年夏天,小島東岸「太平洋的風」吹進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玻璃屋,來自花東十多個設計工作室的產品吸引了人潮大浪。燈飾、包包、編織、畫作、手工皂、拖鞋、出版品、食品……,如何讓消費者忽略手工比較貴的刻板印象買走這些「生活實用產品」?沒有第二個理由:好設計。

 

 

法國知名設計師Philippe Starck曾說:「沒有人註定是天才,但每個人註定要參與。」他大剌剌地鼓勵人們,「忘掉過度漂亮的椅子、漂亮的飯店……浮誇的設計多是無用的設計,為人們生活需求設計吧!」

 

「太平洋的風」是2016年成立的年輕公司「KAMARO’AN嘎瑪魯岸有限公司」第一間展店。三位年輕創辦人雲帆、立祥、易蓉。KAMARO’AN阿美語意思是「住下來吧!」這就是公司成立的意義:讓部落的人得以如願,在家鄉工作安居。雲帆與立祥主要負責產品設計端,易蓉主要負責與部落生產端連結。品牌建立、對外行銷則共同討論,三人很像是「賽過諸葛亮」的現代演繹版。

 

他們在部落工作之餘不時就找人聊天:「你家裡有哪些常使用的東西?我們去看看是用哪種材質做的?」2017年設計的皮編產品,就是這樣發想出來的。更令人興奮的是,皮編系列「編織三角包」在2017年底已經飛向世界當代藝術重要博物館之一的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了!

 

2016年KAMARO’AN到巴黎參加M&O商展表現優秀獲得獎項,隔年獲邀再度參展。飛往巴黎時,華山玻璃屋的快閃店也開幕在即,他們對兩邊都堅持品質於是瘋狂忙碌,但結果收穫很大,編織三角包在巴黎參展現場得到MoMA產品經理青睞,邀請參加策展人評選,沒多久就收到訂單確認,成為MoMA的選品上架展售。易蓉說:「開心的只會傻笑。」

 

「太平洋的風」在台北的玻璃屋成績也亮眼,快閃店結束後與華山繼續合作,整家店移到了紅磚屋區繼續經營。2017年的夏天對KAMARO’AN像是摘採到甜美果實,但事實上他們創業日子裡,超過百分之九十都是在不停往上跳躍的拼命狀態。

 

 

三年多前,台大城鄉研究所畢業的易蓉回花蓮工作,與先生一起參與家鄉港口部落「還我土地運動」的同時,工作上有委託案邀請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的董方武老師參與,因此認識了老師的研究生雲帆、立祥。委託案的合作地點,就選在太平洋畔的港口部落。初期構想是與四位漂流木藝術家合作「製作邊桌等小傢俱」,經過一年工作坊討論,產出四件作品,也完成漂亮的成果展覽。

 

結案了,卻沒有結束。三位年輕人發現困難點:藝術家的養成需要多年累積,專注創作才是正途,且身邊往往只有一名個學徒難做到量產。再則,藝術家偶爾製作的大型傢俱本身已經很好了,根本不用設計師再去參與「設計」。

 

沒結束,因為沒放棄。第二年與長期推動部落工藝的前輩Sumi合作,Sumi發想可運用編織草席的輪傘草,雲帆與立祥設計成亮眼的燈與名片架等產品。「跟藝術相比較,工藝是只要有心投入,就可以一起交流技巧,慢慢會越做越好。」設計師的功能發揮了,雲帆興奮地說,這與進部落參與的初衷更貼近了。「品質穩定」則是設計師專業的堅持,第三年繼續測試改良,「嘖嘖集資」時仍不斷努力進行著。

 

 

 

「就是想要做這件事情。」三人想繼續做這個品牌,於是2016年發起集資,讓產品正式面對市場的評價。集資成功忙完出貨才展開討論,「那我們就來成立公司吧!」雲帆笑說。

 

沒錢有沒錢的做法,「為了讓商品被看見、找到對的消費者,我們會去研究別的品牌做法,他們去參加哪些展,哪些適合我們?陸續參加設計師週、文創博覽會等,爭取文化部的國際參展補助案、申請縣政府的展覽補助案,……有餘就存下來當研發經費。」易蓉細數一路走來的「想辦法」。除了經費,更多是思考「人的合作」。

 

集資成功,邀請部落婦女來參與製作出貨,眼看工作線建立起來,於是Sumi建議申請多元就業繼續請工藝師製作產品。「源自部落的產品,在部落生產」是創業理想,然而三位年輕人討論後認為順序應該是,「有消費者才能繼續,也就會產生工作。」那就來找消費者吧!他們放棄申請多元就業的便路,轉而出發尋覓合適的寄賣店、申請華山玻璃屋快閃店。

 

「就這樣,我們在台北也長出一些年輕的工藝師。」易蓉說,在北部工作的部落人多聚居汐止,並稱其為「第二部落」。在第二部落長大的年輕女生Sara,集資那段時間正好回到港口部落參與了學習製作,於是進駐華山玻璃屋時,就經由她串連了北部年輕人來擔任顧店夥伴。

 

進駐紅磚屋時,也把這些年輕人考慮進去。「前門市後工作室的設計,妹妹們可以在後面製作產品增加收入,也能在門市的各檔展覽中參與學習。」易蓉說,部落裡則仍維持傳統「在工作餘暇來編織用品」的生活好習慣,主力生產者小潘潘阿姨熟練地邊看電視邊製作,見到面時總是說:「你們要加油點,我們家的草都長出來在等你們了。」

 

 

這不是一個年輕人靠運氣的故事,他們真的很加油!他們擁有的資本也非常棒:專業能力及核心理念。他們很確定,設計是一種方法但不是核心。沿路找機會彈性發展時「用天然材質設計生活用品」的初衷始終沒走樣。「做展覽、企劃、開店,也是方法,只要有需要,以後KAMARO’AN也可以做室內設計。」立祥說:「一開始學習時,見識過各種設計方法,但我們後來會想,消費者最需要的、最關注的是什麼?如果可以去發現,做出來的東西,效果就會更好。」

 

「太平洋的風」選品價格區間很廣,從百元小零食到萬元畫作,陳列時卻毫無違和感。「我們設計的品項還不夠多,開店需要與其它產品合作,沒有刻板圖騰式的、沒有過多人工色彩的、用天然材質設計的生活用品。當時我們確定可以去玻璃屋做快閃店時,就是這樣思考,並影響我們的選品。」立祥補充。

 

「有人覺得我們店裡的產品貴,但以創作者投入的時間與心力來說,其實真的不貴。」雲帆接著說明,「我們對自己的產品,不會一直強調故事,比較是讓產品從材質、實用性直接去說話,消費者認為『這是我需要的產品,在家裡擺設天然材質很舒服。』這樣就很夠了。」如果現場想要對天然材質、對創作者的背景多做瞭解,他們也會慢慢解說。

 

「曾遇過客人誤以為我們做燈的輪傘草是竹子,」坐鎮在花蓮工作室的易蓉說:「我們才剛起步,有店面就可以讓客人看見天然材質的真實樣貌。其實最理想的,是以後回部落開店。KAMARO’AN的產品是從部落長出來的,期待有一個好好介紹部落生活文化的空間。」花蓮工作室偶有訪客,她手邊正在試驗的「山芙蓉」樹皮、樹幹,總會特別引人好奇。「原來這個是那個變成的……」這些那些,都源自於部落傳統的生活智慧。

 

同場加映:

拒絕海景民宿,舒米如妮復育海稻米

編織香蕉絲,花蓮新社部落復育失傳工藝

回家福袋,送樂器到部落

圖片提供:
林靜怡

王玉萍

王玉萍

文章 8

我曾經在完成一本書稿後的夜晚,做了夢:坐在一個潛在溪中的木棧道上,跟魚說話,「都可以過來喔!木棧道這裡很安全。」花蓮就是我的木棧道,跟很多小生命一樣,我們需要清澈的溪水、靜靜地生活。 我有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寫寫字」,每年底有三個月,與十位不同的年輕人分享編輯採訪工作。期待有越來越多年輕人一起書寫清澈的花蓮,讓更多人知道,不要被輕易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