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戀人的攝影

by  陳玉慧

對人拍照就如同施暴一樣,攝影者看到被攝影者從不曾看到的自己,認識了被攝影者從不知道的自己,攝影者把人轉化成一種可以被佔有的符號,攝影機是一種昇華版的槍枝,給人拍照是一種潛意識的謀殺,一種柔性的謀殺,等同悲傷時刻,令人不寒而慓。

 

_____蘇珊桑塔格《論攝影》(On Photography)

 

安妮.萊伯維茲(Annie Leibovitz)是蘇珊桑塔格的戀人,在我看來,也是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

 

2006年,萊伯維茲出版的個人攝影集("A Photographer’s life:1990-2005"),公開了已逝才女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許多不為人知的照片。而桑塔格乃著名作家和女權主義者,也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和最具爭議性的評論家。

2007年安妮.萊伯維茲在Corcoran Gallery of Art in Washington, D.C.的攝影展。

萊伯維茲是在和幾位桑塔格好友商討後做的決定,她公開了幾張看得見桑塔格陰部的裸照以及她死亡前後的留影。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媒體評論,萊伯維茲此舉有傷死者的尊嚴,而桑塔格的兒子大衛希夫(David Rieff)也認為,萊伯維茲侵犯了桑塔格的隱私,是在拼湊「知名人物的死亡嘉年華」,但也有文化評論家則認為萊伯維茲「解構了桑塔格的身體和形象」,有助於後人對桑塔格的理解和論定。

 

桑塔格在死前未曾公開自己和萊伯維茲是情侶,外界對二人關係撲朔迷離,萊伯維茲出版攝影集應是為自己身份和與桑塔格的關係定位,並且療癒失去愛人的傷痛。

 

萊伯維茲最著名的作品是在1980年12月8日那天拍的,她為約翰藍儂拍了那張抱著小野洋子的裸照,在拍完五個小時後,藍儂在紐約家門口被人暗殺。

 

安妮萊伯維茲是在1988年結識蘇珊桑塔格。當時萊伯維茲已是著名的攝影師,受出版社之邀為桑塔格的《愛滋病與其隱喻》一書做宣傳照。那一年,萊伯維茲39歲,而桑塔格五55歲。「她就是我一生最想認識的人,」萊伯維茲曾這麼說,在與桑塔格初識的幾次約會,她緊張並不停流汗,不敢說話,因為怕在仰慕之人面前說錯什麼。

 

萊伯維茲和桑塔格共渡15年的時光,她也陪伴了桑塔格最後的人生時刻。2001年,她的孩子莎拉出生時,桑塔格也在床邊,那是她們的孩子,「桑塔格幫助我做了人生決定,」且桑塔格非常愛莎拉,僅管如此,直到今日,萊伯維茲在談論二人關係時,仍維持了「朋友」(Friend)這個用詞。

安妮萊伯維茲拍攝的女性形象,推翻了二十世紀以來男性攝影師的女性既定形象。

那些年,二人關係密切但未同居,就住大樓公寓面對面,「我們互相照顧。」她們也一起旅行,萊伯維茲為桑塔格拍了一些照片,但「太少了,桑塔格也抱怨太少了。」,如在約旦佩特拉高聳的岩洞裡窺見獨行的桑塔格,或者慵懶的桑塔格仰躺於自家沙發,前者映照了桑塔格公共知識份子的世界形象,後者反射出桑塔格平凡又詭異的居家生活和其做為女性自身的陰柔面。

 

萊伯維茲年少便展示其攝影才華,她的人物攝影受到攝影家亞維頓(Richard Avedon)的影響,而桑塔格應該是深化了她的女性觀點,萊伯維茲在1999年出版了《女人》(Women)攝影集,桑塔格的為文,奠立了萊伯維茲在攝影史上的地位。

安妮.萊伯維茲的WOMEN: New Portraits 國際巡迴攝影展。

 

萊伯維茲拍攝的女性形象,推翻了廿世紀以來男性攝影師的女性既定形象。在此之前,在商業攝影類,亞維頓拍過克勞馥(Cindy Crawford),韋伯(Bruce Weber)拍過天藍特(Stella Tennant),而林德伯(Peter Lindbergh)拍過海茲高娃( Eva Herzigova);但時至今日,男性攝影師作品仍有物化女性之嫌,此之代表以漢穆紐頓(Helmut Newton)的女性攝影為甚。

 

《女人》攝影集是一本巨大書冊,是一篇優美的政治散文,說是女性主義的攝影代表作亦不為過。萊伯維茲收集了近170位世界各地的女性人像攝影,包括在烽火下之塞拉耶佛的桑塔格、坐在白宮陽台工作的希拉蕊柯林頓懷孕的黛咪摩兒及英國女王女太空人女法官被強暴者女軍人女歌手女礦工女裁縫女州長等等,這些人像攝影構圖優美,女性的自信流露無遺,甚至帶有英雌之感,萊伯維茲改寫了歷史(History)的訴說方式,重新了以女性為定位的歷史( Her Story)書寫。

 

只要翻看這二本攝影集,我想,沒有人會懷疑,桑塔格和萊伯維茲是相愛過的。

 

你也會想看:

彭怡平繞過半個地球 拍攝女人的房間

攝影師章潔的自拍 從孤獨中得到力量

賴芳玉:我是律師,是女性

圖片提供:
VisualHunt

陳玉慧

陳玉慧

文章 12

陳玉慧(Jade Y. Chen),早年在法國學習戲劇, 後旅居德國,寫作領域包含小說、散文、劇本和評論。文學創作之外,曾為德國法蘭克福廣訊報等新聞媒體擔任特約撰述,亦從事戲劇和影視策劃工作。 小說作品《徵婚啟事》曾多次改編為電影及舞台劇和電視影集,是長年暢銷書。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 「海神家族」曾獲得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第一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以及台灣文學館金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