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當一家超商像深夜食堂…

by  馬欣
這城市沒真富裕過,也沒真開過眼界,但好像曾富裕過的夢,仍然囤積點殘渣在這舊到下水道如骨頭鬆弛般發生嘰咕聲響的地方。於是這盆地之城也如承接了無盡的雨水般,游出了我這隻半夜四巡的燈籠魚。



我家附近的街角開了一家新酒吧後,一周總有兩天的深夜,會聽到樓下咚咚的喇叭聲。我這夜貓子像活在夜色的魚腹中,戴上耳機倒也不妨礙我寫稿。只是日間出入時不乏聽到住戶的埋怨聲。

 

這些細碎聲與咚咚鼓聲都不至於吵到我。尤其當夜晚下起雨後,有如神將簾幕拉起,那些忽遠忽近的聲音像落進夜晚的袋子裡,沉得很。更顯得燈下曬著光暈的我,有著能安穩窩居的感覺。

 

若偶爾發現自己的帳單還沒交,或是夜晚寫稿寫到很餓時,我會披上外衣,像從魚腹中探出頭來,準備往夜晚的超商前進。

 

自從那家新潮夜店開了後,我們這街總聚了好些青少年。

 

他們穿著最新潮的工裝,或是披掛了幾件跨次元的裝扮,那些屬於動漫的螢光色,在超商門口的白燈下特別顯眼。

 

我們這社區到夜晚就安靜異常,與其說誰睡了,不如說這社區就是被夜色蓋了席被一般。



一條路上的昏黃只屬於還亮著的銀行招牌與ATM提款機。雖然仍身處在市區,但整個社區都有它的盹聲,因我們這是老人社區了。除了附近醫院與其衍生的養生企業外,我們很習慣這裡曾有的風華染上遲暮色彩。我下去活動的時間,大約就是人們吃完宵夜的時間了吧。

 

若是平常的日子,那家便利商店多半是在醫院陪伴親屬的人坐在裡面吃餐熱的,或是想待在醫院牆外靠近點煙火氣的地方。偶爾也有醫院出來的病患,有時瘸著腿走進來,溫著那盒鼎泰豐炒飯便當,嘗點飯上辣椒油的味道,像是複習了「正常」人生。

 

於是當我看著那群少年聚在門口,他們螢光色的裝扮、粉藍色的頭髮,旁邊的台啤已倒,幾包洋芋片散落開來,看起來已有幾分醉意。他們所處的門口,前後都是夜晚的黑,只有這裡熱鬧非常。他們似乎已習慣坐在這條人行道上,等著夜店營業,像螢火蟲驅光般四處坐著。



頓時間,這家超商門口像是個要收道具的舞台,有工作人員搬走剛剛還很亮眼的擺設,地上被風飄吹的七彩零食包,像是觀眾扔下了螢光棒。

 

一走出他們的那個小圈,夜就襲上來了。我習慣轉進去巷子深處的另一家超商,那裡安靜許多,像是很久以前等待下課人潮的雜貨店。

 

這社區這十年來,早就習慣這樣的「蒼老」了,儘管偶有這樣的年輕人們來「拉提」一下,但跟他們留下的垃圾彩紙一樣,隨時準備一哄而散。



有幾個晚上倒也有趣,距離那家很潮的夜店才一個巷子的距離,有一家專門唱八零年代老抒情搖滾的卡拉酒吧。那是一個老地標了,老到跟小黃講他們都知道。每每門一打開,你常會聽到邦喬飛的〈最後倒數〉,那人唱得聲嘶力竭,彷彿有哀哀上告的力道。

 

那仿小洋房的屋頂,曾有一個大的遮陽傘,曾風雅地要做露天席。三年前一次颱風被吹倒後,就讓它這樣積灰著,跟著那人的歌聲倒是相配。

 

有時那些唱得像有冤情的八零年代金曲,搭配著街頭聚滿人潮的咚茲咚茲,像是今夕是何夕一般的對話。巷口與巷尾的兩家夜店,閃著捕蚊燈似的光,遠看又像Edward Hopper那有結界的光,照在這個城市有鼾聲節奏的夢裡。



只有我一個住戶,穿著厚重的外套,像從稿子裡剛睡醒一般下樓來,熱一盒滷味,帶著聊勝於無的營養補充沙拉,為獎勵自己買了一罐剛上市的日本茶。之於他們,我大概像個海底潛上來的燈籠魚一樣冒出來,抱著日常吃食,一點也不抖擻地經過中年悲情領土與年少潮派領域。我緩緩游向我的目的地,更遠的超商,與著大夜班熟悉的店員閒聊著。

 

那即將在凌晨兩點補貨前,他總有一點空檔,那時總會有幾個像我一樣的燈籠魚住戶,帶著渴睡的眼出來。我們交換問候,有一個嗓門特大的女生,呵呵講著笑話與推薦新零食給我。有一對母女不知為何也總是近午夜時分出現,女兒教著中年店員怎麼樣下載新電玩。這裡突然在這十五分鐘,有著日漫《黃昏流星群》加日劇《深夜食堂》的味道。

 

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利害關係,買了彼此推薦的洋芋片,笑著誰也喝不起的那瓶超貴的酒。有一次大嗓門的發現自己臨過年了,竟還沒買春聯,另一個就上樓去拿給她,就這樣的默契。總是濕氣沉沉的晚上,我們各自溫了熱食,說了句晚安,熟得如同明天還會見一樣。



我轉回那群青少年那區,夜晚正要開始,他們走向泛出螢光的地下室洞穴。再轉彎就見一中年人從八零年代夜店喝醉出來,被朋友攙扶著,仍扯著嗓子嘟噥著,這時邦喬飛組曲早就停了。青春夢有如安打後的殘壘,打完酒嗝就沒了。

 

沒有什麼完美的中年,我也拖著經年沒醒神的疲倦上了樓。游過了老台北的如常夜色,我安歇在海底,棲息在這城市裡骨子裡都泛著鐵鏽味的舊夢裡。

圖片提供:
unsplash.com

馬欣

馬欣

文章 80

在娛樂線工作二十年,持續觀察樂壇動態與採訪樂界人士。曾擔任金曲獎、海洋音樂祭評審等,文化評論與專欄文字散見於《中國時報》、《GQ》、《VOGUE》、MTV中文音樂網等媒體。著有《反派的力量》,對閱讀、音樂、電影有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