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素食者烘焙,不輸一般甜點的繽紛美味:JunoiBaking,茱諾的素食烘焙

by  王玉萍

花蓮市近海邊的小巷子口,有一間藍色木窗小屋,裡面有一個做烘焙的女人,把工作室與甜點都裝扮得五彩繽紛。她不是烘焙科班出身,奇思異想運用紙黏土技巧來做翻糖蛋糕,擠花功力超強隨手就變出栩栩美麗的花朵。

 

「讓人吃得愉悅,視覺與口感都很重要啊!」坊間多的是內外兼美的蛋糕,「無蛋」的就少見了。說得「好像很容易」的這個人,叫Juno,專門製作無蛋「旦糕」。

 

Juno也曾經以為,大家應該天生都很會配色吧!直到有人說要跟她學配色,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腦袋瓜裡有調色盤。有客人訂蛋糕,她是在腦袋瓜裡構圖、然後製作。因為不留草圖與配方,當然也就沒有樣本可重複使用了。

 

 

小時候家裡收到禮物,家人都知道要先拿給Juno,因為她喜愛色彩繽紛的包裝紙,親手慢拆才不會損壞。那時住日式房子,褟褟米下方櫃子裡,塞滿彩色收藏品。她有一雙巧手,婚後學習各種才藝,紙黏土、麵包花、西點烘焙都學到極為專業,不論在台灣或旅居加拿大時都有人詢問,「可不可以跟妳學呢?」

 

也許是因為生活尚稱無憂,即使有人來拜師,熟悉Juno的下午茶姐妹淘們都不覺得她會認真創業。她接烘焙訂單,是想找一個正當理由做烘焙,「以前在加拿大剛學烘焙就愛上,每天一直做一直做,做完就送鄰居,我先生都說鄰居很可憐。回台灣後我在家裡接訂單,有訂單,就表示是有人喜歡的啊!」

 

數年前疼愛她的父親過世,「我經歷了一段非常低潮的日子。」Juno說,她的下午茶姊妹淘們發現,品嚐美味對提振心情已經無效,乾脆把她送去學禪修。旅居加拿大十多年的Juno從未接觸過宗教團體,卻意外在禪坐時找回失落許久的平靜。「自己收穫很多,一直在想要做些回饋,於是想到可以為素食者烘焙無蛋的美味啊!」她從簡單的麵包試做起,看到師父們品嚐後的笑容開始有點信心了,一路研發到有難度的無蛋「旦糕」。

 

自己也成為素食者後,幾經考慮,把工作室加上「素食」二字—JunoiBaking茱諾素食烘焙。「這算是對自我的一種宣示吧!」Juno說:「希望能為素食者烘焙,不輸一般甜點的繽紛美味。」

 

 

「我需要一個設備完整、能順暢作業的工作室,也讓訂購的客人方便取貨。」位於住家二樓廚房的三個小烤箱不敷使用,於是與先生商量,把家族久無人居的海邊老宅重新整修。簡單的念頭實際執行時,困難頻頻顯現,前後兩棟不同屋齡的老宅遇大雨便漏水,五個月整修期Juno壓力大到神經發炎,「後來想到師父說的『隨緣見份』,就轉念了。」多年前紙黏土作品也曾遇「水患」,那時不想看見立即全丟了。此刻望著牆壁上仍無法處理好的水漬,她知道自己面對壓力的心不一樣了,「就慢慢按照步驟來整理吧!」

 

最晚八九點、常常是早晨六點多,藍色木窗小屋的鐵門已打開,Juno一直工作到傍晚六點回家,午餐就在工作室簡單煮。姊妹淘的下午茶怎麼辦?「我在工作室裡擺了幾張桌椅。」Juno笑著說,真的很舒服呢!

 

曾經有客人收到蛋糕時表示不滿意,Juno會認真地反省哪裡做得不好,她秉持師父教導的「對事以真」,用最大努力製作每一次訂單。「我一直覺得自己不足,是因為我相信自己可以更好。」

 

曾經有個單位邀請她開烘焙課,授課地點、教學內容都規畫好之後,對方一句,「請問妳有證照嗎?」課程便無疾而終。Juno在加拿大、台灣累積了許多國際烘焙大師授課的結業證書,但從未規劃要經營烘焙事業,便沒有去考國內的烘焙證照。現在,她即將要去念餐飲研究所了!準備自傳與讀書計畫時,她擔心不是烘焙科系畢業,擔心到居然額外製作出一本「烘焙故事書」,圖文並茂介紹著自己烘焙的經歷與作品。

 

想為出家人烘焙素食甜點的心念,把Juno推到烘焙專業領域,喜愛烘焙的初衷一直沒變—讓人心生愉悅。曾經接一個生日蛋糕訂單,壽星是二歲小女生,Juno在腦袋瓜裡想像自己二歲時會喜歡什麼樣的蛋糕?預想小女孩的心情引領她在製作過程中也充滿愉悅。當客人來取蛋糕時驚呼,這是兩倍價錢的蛋糕吧!「讓收到的人開心,比我收到錢還開心。」成本價賣出,賺到的是烘焙能力又有成長了。

想為出家人烘焙素食甜點的心念,把Juno推到烘焙專業領域,喜愛烘焙的初衷一直沒變—讓人心生愉悅。林怡靜 / 攝影

 

今年的爸爸節蛋糕,亮麗藍色是使用純天然梔子藍色素調製成,巧克力蛋糕體使用優質純可可粉,「較宜的可可粉原料,因為可可質少就必有添加牛奶,雖然肉眼看不到、也吃不出來,但絕對不能拿來做給不吃奶的客人。」

 

這是一間由於成本過高難有獲利的烘焙工作室,卻是素食者心中的甜點天堂,也成為Juno下午茶姊妹淘們新的聚會好地方。

 

你也會想看:

誠實地活著,往喜歡的路上走:美滿蔬房

 

圖片提供:
林靜怡

王玉萍

王玉萍

文章 8

我曾經在完成一本書稿後的夜晚,做了夢:坐在一個潛在溪中的木棧道上,跟魚說話,「都可以過來喔!木棧道這裡很安全。」花蓮就是我的木棧道,跟很多小生命一樣,我們需要清澈的溪水、靜靜地生活。 我有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寫寫字」,每年底有三個月,與十位不同的年輕人分享編輯採訪工作。期待有越來越多年輕人一起書寫清澈的花蓮,讓更多人知道,不要被輕易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