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已經來不及

by  褚士瑩

我有一個長相甜美的學妹溫蒂,最近剛剛滿三十歲,是一個朋友圈當中公認的才女。

 

她會流利地好幾種語言,在德國居住多年,熱衷於社會企業,在非洲那米比亞實習,完成在美國的私立名校她自己非常喜歡的碩士學位,父母很大方贊助一部分昂貴的學費,非洲打開了她對未來和世界的可能性,未來可能會繼續到非洲去做喜歡的專業工作,但是現在的她,在美國華盛頓首府的衛生組織,做著喜歡的專業工作。

 

怎麼看都覺得是人生勝利組的她,卻跟所有其他人一樣,對於邁入三十歲感到焦慮。

 

「為什麼我對於三十歲感到焦慮?」溫蒂問我。

 

其實答案很簡單,溫蒂覺得「來不及」。但人生這麼長,到底來不及什麼?

 

是因為覺得再不趕快生孩子,就快要變成高齡產婦了嗎?

 

還是覺得不夠有成就?還是有別的擔憂?

 

我們從小到大,似乎總是被「來不及」的遺憾追趕著。但我們真的知道,為什麼會一直覺得「來不及」嗎?

 

 

在台灣,我時常會聽到高中生說:「我已經選組了,所以這輩子不可能當醫生了。」

 

一個三十歲的成年人,也會充滿遺憾地說:「我已經來不及出國打工度假了,所以沒有到國外體驗生活。」

 

一個四十歲的女人則常常會這樣說:「我已經來不及學鋼琴、學芭蕾舞了,所以只好讓我的女兒完成我的夢想。」

 

一個六十歲白髮蒼蒼的兒子,在九十歲母親的葬禮上也會傷心地說:「我原本打算再過幾年退休以後,帶著母親遊山玩水的,現在都來不及了。」

 

到底什麼叫做「來不及」?

 

而什麼時候,才真的「來不及」?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

 

「來不及」其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覺得「來不及」,背後的原因是對自己有特定的期待。

 

如果沒有期待、凡事隨遇而安的話,當然就沒有所謂「來不及」。

 

所以我的學妹溫蒂,對於30歲的人該有什麼樣子,有著什麼樣特定的期待呢?溫蒂說,30歲的人:

 

1. 應該已經結婚了。

2. 應該要事業有點成就。

3. 應該在心理跟行為上都夠成熟。

4. 應該負起照顧父母的責任。

5. 對自己應該覺得自在。

 

但是她覺得自己幾乎什麼都沒有做到。

 

「如果你的閨蜜很沮喪地跟你說,轉眼要三十歲了,說愛情沒愛情,說事業沒事業,不但沒辦法照顧父母,又對自己不滿意,你會怎麼跟他說?」

 

「我會告訴他,他其實真的很棒,而且我會把覺得他為什麼很棒的地方,說給他聽。」

 

「所以如果別人沒達到社會期望沒關係,換成自己卻不行,你有沒有發現這之間有不一致的地方?」

 

溫蒂點頭。

 

「你會對閨蜜說他很棒,難道是說謊嗎?」我追問。

 

「當然不是,」溫蒂說。「我是誠心誠意的。」

 

「那是為什麼?」

 

因為她對自己的標準嚴格。

 

對自己比較嚴格的人,其實不見得是特別有紀律,更可能是覺得自己應該要比別人優秀,所以別人沒做到沒關係,自己沒做到卻不行。

 

換作是一個自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的人,不會對自己特別嚴格,他們會把自己的狀態「合理化」:「我能到今天這樣,已經算很好了。」

 

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的人,對自己會有比別人更嚴格的標準,所以當沒有達到自己的這些標準時,就產生了「來不及」的感受。

 

很多「來不及」是假的

 

有些「來不及」是真的,但是大多數是假的。

 

真的來不及,是急性心肌梗塞,坐在往醫院的救護車上,來不及搶救就斷氣了。

 

但是六十歲的兒子,說九十歲母親來不及等著他退休以後一起遊山玩水就去世了,這種「來不及」當然是假的。因為他成年之後,足足有四十年的時間,可以帶著母親去旅行,如果真的想這麼做的話,怎麼可能會來不及呢?

 

覺得選錯組的高中生,以至於不可能成為醫生,當然也是假的,因為人生如此漫長,想進入醫學院,根本沒有年齡限制,隨時都可以這麼做。

 

覺得來不及學鋼琴、跳芭蕾的母親,當然也是假的,因為我從來沒有聽過世界上任何國家有一條法律,禁止成年人學習任何特定的樂器或舞蹈。

 

如果有一個摔斷腿的人,經過了三年都沒有去骨科,維持癱瘓的狀態,他說都是因為來不及去醫院,我們一定覺得荒謬吧?

 

所有這些假的「來不及」,背後都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覺得這件事情不夠「重要」。

 

 

腿摔斷的人,當然立刻會去醫院把骨頭接回去,打上石膏,因為覺得這件事跟其他事情比起來,重要得多。

 

如果高中生也覺得可以一輩子當醫生比晚一年進大學重要,母親覺得學彈鋼琴比划手機很重要, 兒子覺得帶母親旅行比上班重要,當然就會這麼做。之所以沒有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其實覺得不重要。

 

因為覺得不重要,所以沒有去做的事情,因此變得來不及,這樣的「來不及」當然是假的。

 

「時間不多」了?

 

我記得有一個來自香港的讀者,他形容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說自己快23歲了,但什麼都沒有。沒有夢想,沒有目標,沒有人喜歡,當初在升學考試失敗了,入不到大學,選擇讀技職學校(HD)兩年,畢業後就做了這份工作快三年了,不想繼續做下去。

 

「這樣子的我,沒有活著的意義。」他說。

 

「你想要什麼?」我問。

 

「我不想被人看不起,我想讀大學,有一個大學學位,但是來不及了,思想也好像成熟了﹐不再青春了。工作這三年,我好空虚,有時去旅行,為的只是逃避自己的孤獨和困難,想要有貢獻,但總是十分自私地不想付出,常常幻想自己有多了不起,別人對自己有多崇拜和羨慕,只是不想看到自己的醜陋和沒用,一個廢人。說穿了,我只會想,但沒有勇氣去做,而且也不敢去面對自己的不足和短處。讀書只想花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多的收穫(最高的成績),不勞而獲。對人,對自己,只會說謊,到現在不敢再以真面目去面對別人,也不再相信人,好虛偽。」

 

聽到這樣的話語,我的心裡糾結了一下,到底我們的教育建立了什麼樣的價值觀,讓選擇唸「技職教育」的年輕人變得如此自卑,覺得自己「輸了」,甚至說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好像只有「會念書」、「考大學」才有資格變成有價值的社會人,這讓我很難過,在德國的社會上,我們不會看到選擇技術工作的人變得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是次等人,但這樣的情結在華人社會上卻是如此明顯,讓人心痛。

 

「其實,我很怕失敗,怕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怕自己沒有辦法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怕自己不是那種材料,最後失敗和後悔。因為時間不多了,我不想自己浪費時間去失敗,去做一些沒有結果的事。」他不斷強調。

 

你也看到了不尋常的地方了嗎?一個23歲的年輕人,竟然覺得自己時間不多了,這聽在年紀大上很多的人耳中,多麼刺耳!

 

「為什麼?」

 

「我很怕比人慢,比人差,被人取笑,很想被人羨慕,被人稱讚。」

 

於是我知道了,他的「時間不多」並不是來自於現實的限制,而是來自於自己的焦急。

 

 

四十歲結婚,來不及幸福嗎?

 

我請他想像一件比同齡的人更晚去做同一件事,會讓他焦急的事。

 

「如果身邊每個人都30歲結婚,我卻40歲才結婚,就會讓我焦急。」

 

於是我請他試著想一想,

 

1. 有沒有看過或聽說過30歲之前就結婚,但婚姻不幸福的例子?

 

2. 有沒有看過或聽說過40歲以後才結婚,但婚姻非常幸福的例子?

 

以上兩個可以是自己身邊的人,或古今名人,沒有限制。他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兩種例子,我都沒有。」

 

我忍不住大笑:「一個住在香港的成年人,無論是家人或是身邊的朋友,還是影視人物的八卦,會立刻就回覆沒有『20多歲結婚但是婚姻不幸福』、或是『40歲以後才結婚,但是幸福快樂』的例子,你覺得是很有可能,還是不大可能的事?」

 

顯然他急著到達目的地,直接得到答案,想要跳過中間所有「不重要」的過程。但是人生幸福與否,往往取決於「過程」,而不是「結果」。

 

被我這樣挑戰以後,他終於稍微靜下來思考,告訴我『20多歲結婚但是婚姻不幸福』的例子,是謝霆鋒和張栢芝; 而『40歲以後才結婚,但是幸福快樂』例子,是2015 年再婚的賈靜雯和修杰楷 。

 

「可是幸福是怎麼樣? 什麼徵狀是代表幸福?  我只是從他們的婚姻狀態去評定他們是不是幸福,可是我如何知道他們私底下是不是很幸福呢?」他問。

 

「所以幸福不是外人可以評定的。只有自己知道,不是嗎?」我笑了,「你仔細想一想,你心目中這種別人沒有辦法判定,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幸福,應該是一種結果,還是一種過程?」

 

於是他像大夢初醒般,意識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總是只想要得到結果,不想等待,不想要過程,只想知道可以擁有什麼。

 

人生如果只在乎結果,那多麼無趣,因為所有人生最後的結果就是「死亡」,但是如果人生最重要的是過程,那麼無論四十歲才結婚,還是第一次學彈鋼琴,當然都來得及,也都可以在這過程當中感受到貨真價實的幸福。

 

重要的事情,不會來不及

 

身為大人,每次聽到三、五歲的小孩子,語重心長地說:「我小時候如何如何…」都忍俊不禁會笑出來,覺得這個孩子,無知而可愛。因為在大人的腦裡,很清楚知道,這個孩子根本還沒長大啊!對於人生,這孩子幾乎什麼都不知道啊!但是當一個人無論在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或是六十歲時,說出一樣的話時,其實依然可能對於人生一無所知。

 

那些七十歲開始學寫電腦程式,八十歲開始當網紅,九十歲開始學習滑雪,卻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已經太老、來不及了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滋味的。

 

就像摔斷腿的人,不會來不及去醫院。

 

認為感情重要的人,當然不會來不及談戀愛。

 

把陪伴家人看得比工作重要的人,不會沒時間陪家人。

 

如果我們夠誠實,就可以看得出來,大多數我們人生當中來不及做、沒有做的事情,都是我們心目中不夠重要的事情。

 

世界上真的來不及的事情並不多,只要真心認為重要的事情,都不會來不及。

 

 

同場加映:

Fun下負能量:世界越快心則慢

劉昭儀:爬高山,不能一鼓作氣

更快樂實驗課:看見自己的金塊

賴芳玉:女強人如何翻轉人生

圖片提供:
VisualHunt

褚士瑩

褚士瑩

文章 40

國際NGO工作者。長期協助整合緬甸公民組織,有效監督國際資源挹注緬甸革新。在台灣也與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弱勢族群、環境等議題。他喜歡寫作,航海,划獨木舟,騎自行車,喝黑咖啡,吃芒果。已出版「1年計劃10年對話」、「給自己十樣人生禮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等近5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