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沙發 因愛料理 跟著美食家用吃愛台灣

by  李玉玲
現在開始,以食譜寫家譜,因為味道不見了,就找不回來。

 

瑤:在中國時報十八年,我策畫了幾個創新的專題,包括:和社方要到預算,做三節美食評鑑,而且是盲眼測試,每到年節,讀者都在等結果公布,才會下手購買。另一個「用吃愛台灣」系列,是因為報社邀請吳寶春拜訪台灣小農,寫了一整年專欄。一次和小農聊天卻得知,吳寶春沒用小農產品,我很吃驚,也問了吳寶春,他說小農產品太昂貴。這是商業經營的現實,可以體諒,但我想:大家都知道農民有多辛苦,然後呢?我決定策畫「用吃愛台灣」,告訴讀者哪裡有好東西,教你怎麼吃。這個專題和民宿業者合作,邀請飯店主廚台灣走透透,尋找在地食材完成二十多篇報導。

 

 

大家以為有嘴就會吃,看不起吃喝玩樂。吃,是有專業的,既然喜歡吃,就要認真吃喝,認識這塊土地。離開報社後,主廚朋友問我還會繼續嗎?我的答案:愛台灣不是因為工作,而是自己想不想,要不要做。

(你也會想看:顧瑋捧紅限定版台灣好食)

 

現在,我和保師傅有兩個重要使命。一,繼續「用吃愛台灣」;二,推廣中式料理基本法。我們曾在一間知名湘菜館吃到勾芡的蒜苗炒臘肉,像鼻涕一樣黏黏的,非常傻眼,記憶中的好味道都走樣了。以前做菜用的是中華炒鍋,現在用不沾鍋,兩種鍋的鑊氣是不同的,料理方法也不一樣。保師傅出《大廚在我家》系列書,目的希望中式料理的根不要斷了。

 

 

吃是開心的事,很寬廣。但很多人把吃飯當吃藥。食安風暴後,看到調味料就覺「黑心」,只加鹽;要抗癌,一堆東西打碎喝,你有癌症嗎?需要這樣吃。台灣太極端,最近我出版《吃美食也要長知識》,目的在分享吃的常識,了解食物真正的味道。

 

父親活到九十五歲,走前一個月還在逛市場,他一輩子都在貫徹季節以及節制的飲食,夏天吃涼麵,喝綠豆粥,冬天吃小米粥,大蒜也很重要,有一次我肚子痛,父親用很多大蒜拌麵叫我吞下去,好辣,上完廁所,就好了。我相信經驗傳承更勝於研究報告。

 

問:種籽推廣節氣飲食,旅居新加坡名廚江振誠也受感動,克萍的「台灣味」呢?

 

 

萍:台灣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不夠理解它,就不夠自在,認同就會出問題。去年,種籽開始尋找「食物母語」,研究米、醬油,八月到十一月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策畫「天光本本做豆腐」活動,最近都在研究豆腐、豆腐乳。我知道自己的有限,台灣的有限,但不會影響我們愛台灣,愛台灣不是口號,可以選擇你認同的價值、物產和料理方式,每個人都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飲食身世,找出答案,就會成為你的「台灣味」。

 

 

 

問:忙碌的職業婦女如何做家宴?

 

瑤:有一次採訪一位飯店女強人,我問她會不會做飯?她說,工作雖忙,假日會做咖哩飯給兒子吃。我聽了作法,心想:會好吃嗎?但每個禮拜她的兒子都想吃,這是她的愛子咖哩飯,也是家宴。

 

保師傅做的家宴一定是盛宴嗎?並不是。清冰箱料理、罐頭料理……,有一次我們做陽春麵請客。加肉燥、油蔥不是陽春麵,正統作法是高湯、蔥花、豬油(保師傅台下補充:還有醬油。)、白麵條、小白菜,還有工法。前一天熬高湯,麵裡聞到「花」香味,是蔥。有些店一大早切好蔥花,吃的時候食材的靈魂早就跑光了。

 

曾家(保師傅和王瑞瑤)家宴沒有標準答案,但一出手就驚豔,那是媽媽的味道,就是再忙都會上市場,馬上做,是新鮮的味道。現在常講食物里程、碳足跡,但我更在乎的是從菜市場到肚子的距離。現代人工作忙,買好菜放進冰箱,冰到壞了都沒時間做。

 

萍:種籽「節氣飲食廚房」進行「新鮮食」、「花草食」、「保存食」、「發酵食」研究,初衷很單純:幫助小婦人在家料理,甚至宴客,把對生活的美麗展現出來。家宴是非常個人的,不必向誰學,而是要明白身世,建立自己的食物鏈。我是笨媽媽,我都可以,每個人都有機會重返料理台。

 

 

種籽出過《台灣漬》、《台灣釀醬》系列節氣飲食書籍,利用台灣魅力食材做保存食,再和新鮮食相遇,就會啟發不同的味道,變化出不同料理。例如:最近是破布子產季,可以做「蕃茄破布子油漬」,煮義大利麵或魚都好用。

 

瑤:保存食大部分是醃漬食。早期父母輩做的醃漬物納含量高,造成身體負擔,我和保師傅推廣「基本法」觀念,鹽控制在百分之一到二,至於要麻、辣、酸、甜,都可按照自己喜好自由變化。

 

圖片提供:
林敬原、王瑞瑤、種籽設計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