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resh台灣味 李應平:「台灣味」是我們共同信仰的價值

by  李應平

5年前,從極度忙碌的文化部轉換跑道,來到台灣好基金會,走進鄉鎮,踏在泥土上紮紮實實的重新補課。

 

台灣好基金會以鄉鎮文化為底,與在地社區及鄉親攜手,凝聚地方共識,豐實生活、觀光、產業的能量。因為台灣好,我從台灣頭跑到台灣尾,再從東海岸跨越西海岸,無論是靠山還是濱海,每個小鄉小鎮都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當然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挑戰。

 

 

離開城市,走進農村小鎮,認識新朋友,是最快樂的事。我看到懷抱理想學習農務的青年、決定回家接班面臨危機的傳產二代、堅持健康食材來源的料理達人、守護老家田壤的中農…,他們無一不對自己的土地抱著感恩之心,對自己的社會責任念茲在茲,對自己的產品高規格要求而有高品質的自信。

 

我進出他們的農田、果園、工廠和廚房,聽他們述說轉行、接班、研發、創新的跌跌撞撞;認識他們親手栽種的作物和製作、加工、烹調的過程;品嘗他們嚴格挑選精心料理的餐食點心,起心動念無一不是為了保育大地、傳承老味、尋找新機。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動人的生命體悟。例如「Me棗居」陳淑慧放下台北的公司舉家遷居苗栗種起有機紅棗;「茂和農園」羅秉諺讓石頭地裡長出有機小黃瓜;「蜂之饗宴」童富榮帶著野放蜜蜂逐純淨的花草森林而居;大溪「黃日香豆干」第五代黃宇澤不甘守舊創新製作白豆干;潮州「玫來晏趣製麵農莊」余玫芬堅持傳統古法製麵和靠天吃飯的日曬手作;「栗園粄條」二代梁仕民改良冷凍技術,突破粄條冷凍後就失去口感的困境…,還有許許多多在小鄉小鎮裡落戶紮根的人,他們身上有的不僅是刻苦和努力,更多的是理念的堅持和知識的運用,他們既守住了老傳統,也創造了新未來。

 

 

 

 

過去10年,把人、地、物的故事說好;透過設計提升產品的美學與風格;運用社群媒體推播產品和故事,讓鄉鎮裡的微型與小型產業找到被看見的新契機。但是,當會講故事的人越來越多,文青設計也成常態時,鄉鎮裡的小型產業就要面對產量不足、品管不穩、通路不廣,以及與消費者對話不易的挑戰。

 

限量或量產取決於生產者的技術與選擇。遵循古法與堅持手作,選擇有機與友善農法…,生產端的選擇決定了小眾市場的低利潤,生產與創作者必然辛苦。如何堅守理念又能突破產量的限制,是未來要跨越的第一道門檻。

 

因為生產與創作方式的選擇,使得農友們面對有機加工廠不足;產量少使得加工成本增高;講究自然安全的製程,讓保存期限也較一般加工品來得短…。如何做好製程管控,維持穩定的品質,是未來要升級的第二道門檻。

 

故事行銷固然吸睛,是否能轉換為銷售數字又是另一個挑戰。因為社群網路或媒體報導而帶動的買氣,常常是一時的火花,如何與消費者維持對話與溝通,建立符合企業採購系統的溝通語言與檢核原則,是未來要突破的第三道門檻。

 

 

 

選擇前進鄉鎮展開新生的青年,最大的壓力不在新技術的學習,而是保守環境與舊思維的冷眼旁觀。回到鄉鎮的年輕人除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更希望與所居住和創業的環境有更多的溝通與互動,藉以傳遞自己的理念,如何維持他們對社會實踐的熱情,建立社區網絡的互助系統,是未來要克服的第四道門檻。

 

10年來,台灣好基金會在鄉鎮裡紮根,無論農業轉型、二代接班、文化傳承或者地方創生,我們深深相信,當孩子們有食農教育為基礎,與土地共生,有機與友善農業就有了未來的消費者;企業因為與農友們有了直接的對話,就會提高與理念契合的小農合作的機會,成為環境保育最有力的支持系統;社區裡的老先覺們因為理解年輕人走進鄉鎮的用心,就可以跨世代攜手,既是經驗傳承也是教學相長。「台灣味」將不再只是味覺的體驗或個人的生命體悟,而是生活在台灣這個島上的每一個人共同信仰的價值。

 

 

6/7前,「Refresh台灣味」品飲會早鳥套票優惠!

 

同場加映

洄遊吧證明:藍色是永續又能賺錢的顏色

chocolat R,行銷台灣水果的巧克力提案

賴嬌燕,農村裡的文藝復興

圖片提供:
李應平

李應平

李應平

文章 1

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曾任文化部政務次長、文化部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龍應台基金會執行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廣處處長。長於策辦大型藝文活動,關注文化環境及公民社會的發展,現在勤跑鄉鎮,腳踏土地,嘗試跨領域合作,為社會發展探索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