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沙龍:移人的力量 渴望安身立命 劇場裡的真實人生

by  曾婷瑄
「南洋姊妹劇團」帶領新住民演出自己的故事,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

流離的人就像失根的花,在離散與歸屬間找尋自我。訴說生命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種,來自越南、柬埔寨的洪滿枝和李佩香,選擇了戲劇創作。

 

她們投入南洋台灣姊妹會已有十幾年,致力於組織新住民參與公共政策、推廣多元文化,或是以新住民的觀點倡議修法。2009年成立「南洋姊妹劇團」,帶領新住民演出自己的故事,也是一種自主發聲的培力方式。

李佩香(前中)認為,戲劇有助新住民釋放壓力、生存適應。南洋姐妹劇團 / 提供

洪滿枝(中)在南洋姊妹劇團的《看見我們》劇中飾演境外面談官。

劇團透過工作坊的肢體開發遊戲,引導姊妹分享生活經驗、抒發情緒、傳遞想法與需求,同時開發自我肢體表達能力,再將眾人的集體創作爬梳為演出劇本,這樣的創作形式,來自「群眾劇場」的概念。

 

洪滿枝說:「劇團除了協助外籍配偶放鬆肢體釋放壓力,更重要的是透過故事這樣柔軟的方式,將新住民議題說給更多人聽。」李佩香則觀察,有些新住民姊妹不懂如何與先生溝通,造成關係緊張;接觸戲劇後,透過活動不斷練習表達,中文能力提升,家庭中的溝通變順暢,情緒也正面許多。

(你也會想看:慢島劇團 為基層勞工訴心曲)

 

南洋姐妹劇團 傾聽、訴說並倡議、培力

 

深耕「群眾劇場」多年的差事劇團李秀珣,是南洋姊妹劇團的指導老師。她指出,新住民忙於生活、忙於文化適應,往往沒有時間、空間去「訴說」;戲劇創作提供一個認識自己的發聲平臺、嘗試用創意角度看待事情的場域,加上參與者處境相似,更能同理彼此,讓劇團成為姊妹互相支持、傾聽的避風港。

 

戲劇做為藝術,本身就有治療與抒發的功能,李秀珣觀察,參與劇團的外籍配偶大多面臨各種人際困境,包含社區網絡、夫妻相處、公婆問題、婆媳摩擦、孩子教養等,皆肇因與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南洋姐妹劇團的作品,結合新住民個人生命經驗與《國籍法》、《移民法》等法案議題,轉化為藝術形式傳達給一般大眾,達成文化溝通的目的,也具有社會改造的功能。正如巴西劇作家波瓦(Augusto Boal)所說:「劇場是一項武器,人民應當揮舞它。」

(你也會想看:小村物語 家庭劇場婆媳戲)

 

 

撕下刻板標籤 看見灰色地帶的精彩

 

畢業於北藝大戲劇所、從美國旅居台灣已有15年的卜凱蒂,也認為戲劇可以「療癒自己」,並「治療社會」。她創作的一齣名叫《Why國人》的戲,靈感來自於在異鄉生活所感受到的異樣眼光,以及各種先入為主印象所帶來的種種困擾。她發現,投入戲劇創作的過程,能挖掘負面情緒,進而排解抒發;透過戲劇呈現,觀眾也更能理解外來者被社會貼標籤的痛苦與矛盾,「戲劇讓人更了解彼此、化解誤會與刻板印象。」(你也會想看:瓊英卓瑪唱歌改變尼泊爾)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還有許多夾在灰色地帶的人,他們的故事,正等待著被訴說。何其有幸,各族各裔的流離之花在臺灣土壤中找到養分,充滿韌性地扎了根,努力孕育美麗的果實,和你和我,一起豐富了這片土地的文化地景。

 

「移人女力」系列由「非常木蘭」與「移人」共同企劃

圖片提供:
南洋姐妹劇團, 卜凱蒂

曾婷瑄

曾婷瑄

文章 4

現職為巴黎第二大學博士生。 穿梭在文化消費、族群關係與公共政策之間。 熱愛運動和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