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沙龍:移人的力量 晚上教英語、白天教越語,邱琴秋願語言的廣闊讓孩子成為包容的人。

by  曾婷瑄
用心設計課程與教材,希望孩子開心學習不同的文化語言,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這幾年,民間和政府開始關注多元文化與新二代教育議題,在台灣生活20年的邱琴秋,晚上是英語老師,白天則在嘉義碧潭國小、布袋鎮過溝國小、新港扶緣服務協會、故宮南院等教育服務機構,透過繪本和遊戲帶領孩子體驗越南文化。特別的是,課堂上使用的精美教具,都來自她的巧思巧手。

邱琴秋(右四)的越語課活潑有趣,除了新住民、新二代,也吸引許多台灣媽媽帶孩子來參加,自然地打破文化隔閡。邱琴秋 / 提供

學生時期就喜歡剪剪貼貼,還自學繪畫,筆下人物趣味橫生。她以筆名「丘氏綾」投稿,連續三年在法務部舉辦的「結髮(法)一輩子」法治教育漫畫比賽獲獎。因為教學經驗豐富,深知國小學童專注時間較短,有趣鮮豔的圖像才能吸引注意力、增加學習效率,於是她設計繪本,描述越南生活習俗與國家節慶;製作超大型海賊王、皮卡丘、多拉A夢等紙偶,用來講解顏色、身體等實用越南詞彙,經常一拿出就引起全班轟動。

 

繪本和麵包當教材 吸睛又有趣

 

今夏,她和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姊妹在新港扶緣協會舉辦的多元文化夏令營,帶領小朋友認識泰國、印尼、菲律賓、中國、越南的風俗民情和美食。她設計的越南法國麵包介紹課,除了學到各式配料名稱,還能動手做來吃,課堂上人人食指大動,大受歡迎。有趣活潑的課程設計,也吸引許多台灣媽媽帶孩子來參加,自然地打破文化隔閡。(推薦你:褚士瑩的旅行魂--一起說故事)

 

 

邱琴秋說,新住民家庭的家長大多忙於家計,回家只能專注輔導學校課業,沒有多餘精力教導母語,也不曉得從何著手。雖是聯繫血脈的語言,許多新二代卻相當陌生。藉由深入淺出的系統性課程,孩子課堂上不懂的地方可以帶回家問媽媽,親子一同學習,促進互動關係。

 

「嘉義縣新住民學習中心碧潭國小,每年舉辦各國文化說故事比賽。小朋友為了有好成績,帶著稿子回家,要母親一句一句教著念。有時還會跟老師炫耀,說媽媽每天都陪他唸書。」曾有個學童興沖沖跑來分享,他用電話跟外婆「撂」了幾句課程中學到的越南問候語,外婆聽了又驚又喜,孩子的成就感也溢於言表。

 

擁抱多元文化 看見廣闊世界

 

邱琴秋指出,許多先進移民國家都有完善的多元文化政策,例如澳洲的移民母語教學,所以臺灣的多元文化教育不是首創,而是學習他國優點,以期能做得更好。中央許多政策方案立意良善,但推得還不夠廣,沒有深入各鄉鎮,資源分配不均也是另一個問題;有的縣市活動每週每週地辦,但部分鄉鎮新住民姊妹為數眾多,卻連續幾年什麼活動都沒有。

 

喜歡小孩的邱琴秋,用心設計課程、繪製教材投入語言教學,希望孩子開心學習不同的文化語言,不僅拉近新二代與母親的關係,更帶領孩子敞開胸懷,看見更廣闊的世界,成為一個包容的人。(推薦你:世界被Airbnb平台翻轉)

 

「移人女力」系列由「非常木蘭」與「移人」共同企劃

圖片提供:
曾婷瑄、邱琴秋

曾婷瑄

曾婷瑄

文章 4

現職為巴黎第二大學博士生。 穿梭在文化消費、族群關係與公共政策之間。 熱愛運動和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