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沙龍:生命的選擇 【面對告別】金鐘影后王琄:30歲那年,我上的「死亡學」

by  王琄

從小到大,最不會說「再見」,各式離別都一樣,在要快接近分別的時刻,我在心中就已經開始了逃離情感的牽絆;黏稠的依依不捨及剪不斷的說不盡的告別。心想:那就留下來繼續聊呀!為什麼從客廳送到門口,再從門口送去坐(開)車呢?莫非,這是對「生」的依戀?

 

對小嬰兒而言,每次「分離」都是一次死亡,而再次見面,就是重生。長大如我們,是否將這份面對「死亡」練習,隱藏在心底了呢?

 

 

1996年母親過世,第一次有如此貼近死亡的機會,我恐懼的心,像是破了一個洞,怎麼樣都沒有辦法阻止自己往下墜落。朋友便建議我去上「死亡學」。30多歲的人,滿腦子想的是工作、愛情、未來,而我因為母親突然死亡的這個因緣,去上了當年還很冷門的課—「死亡學」。

 

教授從電影討論死亡的各種面向:

 

人會不會真正的死亡?

「靈魂」存在嗎?

人死了就結束了嗎?

如果沒有結束,那會去哪裡?

天堂、地獄都是真的嗎?

還是想像?

人死真的一了百了嗎?

 

每個問題都超級燒腦,而回家作業更是厲害:如果人不會死,你會怎麼活?自己的告別式要怎麼舉辦?

 

如果不會死,我會怎麼活?我整整想了一個星期。賺錢已賺夠了,旅行已旅行煩了,閱讀時光已經將佔滿所有空閒,浪費光光所有的時間也沒有用,因為,時間還是一樣滿滿地,似乎被困在時間裡無法逃脫,那些以前認為的追求也都不是答案,都無法究竟,唉!

 

真是苦惱呀!每天一直來,也都一直在日昇日落中,開始及結束,但沒有進展。因此停下來,看看身邊的樹,問問路邊的花,感受陽光、風及溫度,我不再費神思考老師的作業。只是坐在樹蔭下,聽見鳥叫,看見松鼠跳躍,好簡單的快樂,如果可以一直這樣下去,多好?沒煩惱的享受著時光。

 

這個狀態,像是在我破洞的心底,照進了一道光。那份當下的被照顧與支持,是大自然給的,像是母親一樣,不曾遠離。母親不曾遠離我。

 

心底的黑洞被光照見,滿室生光。

 

記住了「當下」被照顧那份安心感,被深深地愛著的瞬間是永恆的。

 

 

接著的另一個作業就是要一個什麼樣的「告別式」。這又是一個讓我煩惱的一週呀!

 

怎麼活都還沒嚼出個滋味,就要想「告別式」,那時才30多歲的我,狠狠的問自己,人生到底,到底要些什麼?

 

存款?名聲?豪宅?子孫滿堂?獎座滿屋?

 

滿般皆虛幻,知心友幾人,山坡大樹、夕陽映照,如此陪伴,足矣!原來,我出現的「告別式」畫面是在大自然中,家人、好友數位陪伴,在樹下看著夕陽餘暉,安靜又祥和是我的渴望。

 

基於這份渴望藍圖,開始找到神一般的好友,彼此能相愛相惜,過程中名單也有增加或移除,只問自己,在那個相處的當下,有友善對待、真心誠意嗎?

 

原來,我想與世界告別的方式是安靜不喧嘩的。因為,母親的死亡,讓我逼視「死亡」,向「死亡」學習「好好活著」,「死亡」提醒著自己「和好」每一段關係,善待相遇的人,妥善處理事情,明白情緒是學習發現黑暗的自我;「死亡」也像倒數計時器,提醒著:生命是珍惜著?還是浪費著?

 

「死亡」很公平,人人都有份。

 

「死亡」也很變態,說不準找上誰?

 

唯有時時想著「死亡」,才能實在的活著,每一分一秒都如甜美的好酒,細細品嚐。下一秒可能就取消了資格了。

 

生死、無人知曉呀!

 

盡興的活著,不遺憾的離開,成為現在的座右銘。

王琄想與世界告別的方式,是安靜不喧嘩的。林敬原 / 攝影

現在不會再告訴自己,如果……希望……之類的,等以後再說都成了無法盡興活著的藉口,唯有行動的熱情,才是生活的動能。信任「生命」,發生所有的事情都是剛剛好適合自己的。那正好是學習的起點。

 

信任「死亡」吧!因為發生的時機也是剛剛好適合自己的。那正好是學習的段落。「信任」要趁早:趁著身體健康,頭腦清醒,尚不用被未知的未來恐嚇,花力氣在擔心生病、疼痛或遺憾的日子中,慌慌不安。

 

因為,「信任」是生命內在的終極勇氣呀!

 

同場加映

好好說再見:與世界告別Party(限額報名中)

【面對告別】爸爸最後一次進食,身上沒有管子

木蘭書房:人生的最終考題

圖片提供:
林敬原、王琄

王琄

王琄

文章 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畢,是演員、作家、戲劇指導、也是表演課戲劇老師。有種不安於舒適圈的靈魂,喜歡探索心領域,活躍於影視及劇場,並投身表演教學、以自身專業參與公益團體為弱勢服務。曾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及獲得三次金鐘獎最佳女主角、女配角獎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