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沙發 韓良憶與Amy 為愛勇闖他鄉

by  李玉玲
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對伴侶的文化有同理心,是異國婚姻的保鮮秘訣。

旅居荷蘭十多年的飲食生活旅遊作家韓良憶、二十三歲就成了台灣媳婦的「英國奶奶」餐廳創辦人Amy,六月相遇在「女人沙發Women’s Talk」。兩位異國人妻因為愛,勇闖他鄉;因為美食,鄉愁得到慰藉,初次見面就格外投緣,對談還沒開始,話匣子一開,美食、星座、異文化禁忌,無所不聊。

Amy(左)和韓良憶對未知充滿希望,無畏跨國生活挑戰。林敬原/攝影
「異國人妻的婚後冒險」對談,吸引喜歡旅遊、正在談異國戀和修成正果的異國夫妻到場,現場氣氛溫馨,但韓良憶不給浪漫的想像:「同理心,異國婚姻才能走下去。」愛笑的Amy則說,凡事往好的方向想,才能開心過日子。

問:良憶曾說鹿特丹是最無聊的城市,妳的白馬王子卻來自鹿特丹,這段姻緣如何牽起?

韓良憶(簡稱「憶」):第一次去鹿特丹是二十年前,好友易智言導演《寂寞芳心俱樂部》入選鹿特丹影展,有一張免費機票,我是助理製片,會說英文,就代表參展。一個陰沉的冬日清晨,我拉著行李箱走出火車站,我的媽呀,全是現代建築,和我想像的歐洲完全不同,整個城市像個大工地,醜到不行,我想這輩子再也不要來了。沒想到MTV台工作期間又被派到鹿特丹出差,更沒料到:我會嫁到「全世界最醜的城市」,所以,人不能太鐵齒。

韓良憶嫁到鹿特丹,才發現自己過去對這座城市有多大的誤解。
二次世界大戰鹿特丹百分之八十的房子被炸毀,從廢墟中重建,沒有選擇恢復原貌,而是成為建築師的實驗場,全世界第一個行人徒步街Lijnbaan就是在鹿特丹,整個城市的現代建築象徵浴火鳳凰的精神。荷蘭有一說,阿姆斯特丹人袖子是放下,鹿特丹人則是捲起來,因為,鹿特丹是港口、勞工階級的城市,當我了解背後的歷史,才發覺當年的我很膚淺,永遠不要以為第一印象就是正確,要繼續觀察。

問:Amy怎麼認識台灣老公?

Amy:我和朋友去大陸旅行,在北京的酒吧看到他,一見就很有感覺,我一直盯著他看,心想如果就這樣走了,一定會後悔,我邀他過來打撲克牌,我不會中文,他不會英文,沒有太多溝通,但感覺很好,他回台灣後我很難過一直哭,朋友覺得我很誇張。

 

我們靠著Google翻譯email通信,八個月後他說要來英國學英文,不會吧?夢想成真!我們成了男女朋友。一年多後,他說不習慣英國生活要回台灣,我就跟來,快五年了。

千里姻緣一線牽,Amy與台灣籍老公在北京相遇。

問:嫁到一個不熟悉的國家需要很大的勇氣,沒有掙扎?

Amy:來台後不能工作,做很多事都不方便,有一天,老公說:明天結婚吧!我打電話回家,爸媽很擔心:他是很好的男生,但妳確定要結嗎?我覺得這個人是對的,兩人就去公證,一年後存點錢才在台灣、英國舉行婚禮。

憶:我的先生在台夫特大學擔任研究員,兩人是在國際筆友網站認識。那個年代很單純,上網不必附照片,是男是女隨便編也沒人知道,但我們都很誠實,興趣相投,通信半年多,剛好要去巴黎出差,我們約在阿姆斯特丹見面,發覺和網路的印象差不多,決定從親密筆友變成遠距離戀愛的男女朋友,每隔幾個月我就飛去荷蘭看他,飛了快一年,覺得累了,他說乾脆以同居名義申請我去荷蘭,那時我已經三十多歲,確實需要點勇氣。
韓良憶眼中的荷蘭風景。
年輕時覺得不需要那張紙,會結婚也是務實考量。因為結婚公證費比找律師寫同居協議便宜,公證也因地點、時段有不同的收費。我是六月十三日結婚,13,西方人認為不吉利,早上八點公證不要錢,但太早了爬不起來,我選早上十點,費用第三便宜。

 

我打電話回台灣,爸爸說:也好,結婚比較有保障,但他問:對方離過婚嗎?我說沒有。爸又問:有沒有小孩?爸爸會擔心,因為他太了解我不可能當個好媽媽!

問:如何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

Amy:我十六歲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老公說婚後要和公婆一起住,有點嚇一跳:台灣人長大了還和爸媽住?公公很熱情,但講話聲音很大,有一次他問我:要不要喝茶?我完全聽不懂,以為他在罵我,難過得躲在房間哭。老公下班回家問我怎麼了?我說不知自己做錯什麼,公公那麼生氣,後來才知道公公只是問我:要不要喝茶!六個月後我和老公說:我很愛你的爸媽,但可不可以搬出去住,老公說OK,我們才有自己的生活。

 

來台前六個月像在度假,很開心,但不懂中文,沒有朋友,開始有壓力,我想我應該學好中文。

Amy來台灣五年,中文流利,經常受邀上電視分享個人經驗。
憶:荷蘭人百分之八十英語流利,不學荷語是可以過日子的,但我想學有幾個原因:第一,我是新移民,政府安排免費荷語課程;第二,我不知道周遭發生什麼事,會有不安全感。雖然先生的朋友都會英文,但只要我在,他們不能用荷語聊天,感覺很不自在。我的婆婆今年九十多歲,會聽英文但不太講,總不能和婆婆說話永遠靠先生翻譯吧。

更重要原因:我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充滿好奇,我想看荷文書、報紙,知道這個社會在幹嘛是很重要的。我到大學上密集班,那是這輩子最認真的時候,每天四小時課,溫書七、八小時,人生付出最多是荷語。

問:學荷語後夫妻溝通更順暢嗎?

憶:說來慚愧,我和老公現在還是講英語,荷文會聽會看,但說話有很重的腔調,先生開玩笑:妳付出這麼多,荷語還講成這樣!每次我一講,他就說:請說英語。但我老公至今不會說中文。

 

問:Amy第一本食譜書是口述再整理翻譯成中文,即將出版的第二本是用中文寫,現在說讀寫都沒問題嗎?

Amy:平常的會話都沒問題,寫食譜最大困難是,很多料理的中文字我不懂,Google翻譯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歡挑戰,不放棄,現在終於做到了,很開心。

有位觀眾帶著法國先生到現場,一段地震驚魂記發言引發熱烈討論。
台灣人習以為常的地震,讓外國朋友都印象深刻。
憶:我和先生搬回台灣後,有一陣子地震頻繁,第一次,他說:我頭昏。我說:不是你頭昏,是地球頭昏,那是地震。第二次震度比較大,他嚇到整個人僵住,開始上網查地震資料。第三次一震,他拉著我出書房,站在柱子旁:「YouTube說這是最安全的地方。」科學家性格的他總會找一堆資料說服自己不要怕,現在他比我還了解地震,但他說再有大的地震就要回荷蘭,太可怕了。

 

Amy:我也怕地震!三年前第一次碰到大的地震,我和老公說想回家,還真的上網查了回英國的班機。

 

憶:颱風呢?

 

Amy:不必開店,可以在家,還不錯!

有粉絲帶來赴義大利旅行時的紀念明信片,熱情分享旅程點滴。

有位觀眾正和西班牙人交往,男友現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遠距離戀愛很辛苦,提問如何維繫感情?

Amy:剛來時想家,難過自己不會講中文,凡事都往不好的地方想。有一天我覺得要改變想法,我有兩個家,可以過中國年,還有聖誕節……,這樣想就會很開心。

遠距離戀愛如何維繫,現場觀眾提問,引來熱絡對話。
憶:表面上付出的人,得到更多。我去荷蘭生活看起來好像是犧牲,其實是得利,我只要張開好奇的眼睛觀察,每年還可以回台灣兩次,先生則要擔負比較多的生活責任。

 

現在回台定居,反過來我要負的責任比較多。 回台定居兩年有很大感觸:大部分台灣人不會說英語,台北很不國際化,而且越來越不國際化,越來越向內看。先生跟著我來台,沒人理解他的語言,很孤獨,我想起電影《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東京滿街輝煌霓虹燈和主角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連招牌字都看不懂,不知道那個城市是如何行進。

情調悠閒的淡水小鎮,已經成為Amy第二個家。
Amy學中文,表示她願意擁抱這個文化,我學荷語也是。不論異國戀或婚姻,要記住:不要拿自己國家的文化習慣做比較。(Amy:沒錯!)台灣人喜歡問:妳變瘦(胖)了、一個月賺多少……,對西方人來說,這是個人隱私,不能問。

 

剛到荷蘭時,朋友問:要不要去吃什麼?我說OK呀。有一天老公說:妳不能講OK,這代表還好,對方以為妳客氣不方便表達意見,要說Great!文化是需要學習的,要忘掉台灣的習慣。

 

Amy:剛來台灣,有人說:妳變胖了?何時生小孩?我聽了很生氣,後來改變想法:台灣人很熱情,他們會問是因為關心。

 

問:兩位都愛美食,如何發展成專業?

Amy:我喜歡吃,餐飲學校第一名畢業立志當主廚。來台後想開餐廳賣英國料理,但朋友說:炸魚薯條,有什麼好吃。台灣對英國食物陌生,加上手邊沒錢,決定從路邊攤做起,在台北公館賣烤馬鈴薯,頭六個月沒什麼收入,天天吃馬鈴薯,晚上十二點收攤後我們共享一杯咖啡,那段日子很辛苦但也最開心。後來生意越來越好,在淡水開了一間小小的餐廳「英國奶奶」,台灣人越來越喜歡英國料理,現在搬到中正路比較大的店面,開店三年多學到很多。

從路邊攤到擁有自己的店面,Amy讓台灣人認識到英國料理不只是炸魚薯條。
憶:先生知道我愛做菜,送了一本英文的荷蘭食譜,但有條件:不要做任何一道菜給他吃,因為他覺得荷蘭菜不好吃,後來我還是做了,他吃了覺得不錯,我們的結論:婆婆做得不好吃。(笑)

 

我書寫飲食、居遊的文章,起心動念是因為喜歡分享。飲食文學天后費雪說:「人生下來既然非得吃,為何不吃得優雅,吃得津津有味。」這也是我的人生觀,美食是我的信仰。

 

我喜歡逛市場,因為可以看到季節變化,感受到人情味。在超市買東西不會有人告訴你怎麼煮比較好吃,但市場會。台灣買菜送蔥,我在義大利買豬肉,肉販送一把迷迭香,逛市場讓我了解不同國家飲食文化的差異。

懂旅行的人愛逛市場,料理更是我們認識不同文化的第一印象。
文化要在日常生活中體會觀察,要有一顆開放的心。Amy不但有開放的心靈,對她的國家文化是有信心的,台灣女生需要學習的課程就是自信,愛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的文化才會有信心。

 

Amy:對!這很重要。真的要愛自己,每天都要開心。之前爸爸擔心我嫁給亞洲人,後來他來台灣,看到老公對我很好,台灣人很熱情,他說:對不起,我錯了。

 

憶:支持我和Amy在異國婚姻走下去最大原因是同理心。對於不同文化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學習接受、諒解,自己也會變得比較放鬆。

圖片提供:
林敬原、韓良憶、Amy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