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懷 一品園 養生料理品味健康

by  傅智恆
有機生活應該由父母做起,孩子才能養成健康飲食觀念。

在台中市北屯區熙來攘往的街道旁,有間素食有機生活館-一品園。裝潢簡單素樸,完全表現出經營者游念慈的生活哲學。採訪時,游念慈端出草本茶,熱水中有肉桂、牡荊、甜菊、紫蘇,散發淡淡清香,入口溫順帶點甜味,在這樣的悠閒時光,游念慈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
 

風氣未開 經營不易

距今十五年前,游念慈和幾個愛心媽媽喜歡做菜,並注重健康飲食,常常一起做菜並分享彼此,久而久之,興起了開店的念頭。

四位女性一同創業,主打有機健康飲食。當時,有機飲食風氣方興未艾,店內餐點既無大魚大肉,又都是生食,客人還不習慣,僅有親朋好友捧場支持。曾有不喜生食的朋友,吃到一半,外出吃碗牛肉麵再回來。這樣的狀況表現在營運數字上,必然十分慘澹,果然開張三個月後便有一位股東退出,沒多久,只留下游念慈一人。

難以回本的狀況,使游念慈也萌生退意。但朋友知道她對有機飲食的熱愛,勸她堅持下去,後來適逢SARS疫情爆發,民眾開始重視養生,店內營運慢慢回升,其後每經歷一次食安事件,來客數就增加一些,使她更確信堅持理念和重視食材之必要。店內的餐點,經過多年的調整,當初難以下嚥的顧客,紛紛再次上門,已愛上這裡的食物。

與毒為鄰 難獨善其身

餐廳營運上軌道後,游念慈參與了農委會舉辦的園丁計畫,並在東勢區軟埤坑購買了數甲地,開始經營有機農場。

首先須對土地與水源採樣送檢,通過後才由政府人員到現場檢視。有機農場對堆肥也有嚴格限制,根據當時法規,通過後第一年只能獲得「準有機農產品」的稱號,等到正式認證完成,農場內果樹開始收成,耗時需三年。

這樣浩大的工程,執行不易。「當時鄰居都在看笑話」游念慈說,附近的農民都不看好這種作法,持續在自己的農地上噴灑農藥,以至每次到自己的農場前,都得先經過噴灑農藥的地方。她曾勸阻附近農民使用除草劑,「除草劑的危害可達三至三十年,並且會破壞水土保持,但農民回答,那妳來幫我除草。」令她無言以對。果不其然,不久後旁邊的農田山崩,僅剩游念慈的土地安然無事。但山崩後道路受阻,出入不便,兩年前她將土地售出,僅在祖地上種植樹木與少數的作物。

經營過餐廳與農地,游念慈特別體會小農生存的辛苦,不僅無法以量制價,更缺少銷售的管道。因此,她建議小農應該勇於說出自己的故事,說明種植的過程,取得消費者的認同,才能在市場上生存。

 

游念慈的養生重在自然飲食。

簡單料理 避免過度烹調

游念慈也不吝於分享料理絕活,每周都在店內舉辦有機料理烹調教學,希望能藉此推廣食安的概念,並讓家庭主婦從生活中做起。採訪當天,游念慈示範了一道香椿松子拌飯,新鮮磨碎的香椿加上少許橄欖油及鹽巴,與松子、米飯拌勻,成了一道香氣及口感兼具的料理。

她表示,有機食材因為無毒性且營養價值高,最好選擇簡單的料理方式,如這道菜常有主婦將香椿與香菇一起過火拌炒,不僅讓色澤變得暗沉,更破壞原本的營養。

 

 

養生健康 從家庭做起

 

游念慈的養生之道,在於自然飲食,食材要選擇當時、當令的蔬果。例如番茄就應該冬天吃,夏天的番茄可能味道不佳,也可能施打加甜劑與加色劑。

很多朋友問她,「小孩不吃飯怎麼辦?」她認為,有機生活應以家庭為單位,由父母做起,第一步是堅持自己料理,少購買多油多鹽的外食。現今有很多父母都過度寵愛小孩,常常在兩餐之間讓小孩吃炸雞、可樂或蛋糕,這樣當然導致正餐吃不下。游念慈表示,父母若徹底推行健康飲食,成為習慣後,小孩自然就不會過度食用不健康的外食。

一品園經常與不同單位一起推廣自然蔬食的觀念。台灣生態學會/提供

但有很多人雖是手工製作料理,食材卻非天然,例如做蘿蔔糕時不用在來米打成米漿,而是直接買處理過的在來米粉,或是製作蛋黃酥時,直接買加工過的紅豆泥,「這樣等於是買罐頭回來加熱」。她認為,有機料理一定要整套執行,不能只有某樣食材是有機,卻運用了多種不安全的調味料。如同許多高檔餐廳,雖是使用有機蔬果,但複雜的烹調方式,反而失去了有機的原始意義。「不過度烹調,才是處理有機食材的好方式。」

改變心態 與自然共存

自從力行有機生活後,游念慈對飲食的態度有所改變,原本愛吃嫩葉,後來知道老葉更有營養,便不捨得浪費;食用有機蘋果,再也不用削皮。她漸漸也對外食的多油與多鹽感到嫌膩,開始帶便當出門。當朋友開心吃著馬卡龍時,她望著那五顏六色的外衣,想到裡面可能的添加物,便提不起興致。

種種的變化,使她能少於物慾,過著簡單生活。平時經營餐廳,擔任志工,年逾半百的她,能驕傲的說自己沒有更年期障礙,開心的生活。

有機農場不用各式農藥或除草劑,讓草木、蟲獸可以共生,達到水土保持的效果;食用有機食材,等於是對有機農場最好、最直接的支持。對她來說,這不僅是對人類飲食安全的保障,更是對自然的回饋,何樂而不為! 

圖片提供:
傅智恆

傅智恆

傅智恆

文章 7

喜歡文字的自由想像,喜歡文字的無限可能;喜歡採訪獲得的人生智慧,喜歡採訪獲得的生命體驗;於是,願意將值得報導的事物轉換為文字,讓所有人都能透過我的書寫,獲得閱讀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