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以光陰的故事裝潢,琢磨家屋與街區的交往距離:JCA生活實驗所

by  黃詩茹
午後的溫州街,雨露滋潤著日式屋瓦上的綠苔。Nora從花園走來,手裡拿著剛摘下的枝葉,屋內一片寧靜,愛犬Abby在不遠的角落睡著。剛獲得2019年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的「生活實驗所」,由柏成設計改造自近百年的台大教授宿舍,經歷日治到民國的老屋,如今是實現生活想像的實驗居所。
柏成設計的 Nora 希望生活實驗所的設計不只停留在處理空間,而是喚起人與城市的連結。汪正翔 / 攝影
空間裡的時光線索

 

「第一次看到這間房子,覺得它很像叢林,前院長滿雜木、藤蔓和姑婆芋。」喜愛植物的Nora遇上荒蕪的野性,幾經思考,他們決定接手這個案子,挖掘老屋的可能性。

 

一道六米長的磨石子牆從入口延伸到屋內,在主屋刻劃出新的時間軌跡,像踏入時光長廊,也區分了公私領域。空氣中飄著檜木屋頂的香氣,木頭上還留著木材株式會社的字樣,夯土牆和日式拉門是過去幾代人的生活場景,如今加上孩子玩耍的吊床、隨手塗鴉的白板牆,「生活實驗所」是一場舊與新的設計對話。
 



50年代增建的空間如今是屋主最喜愛的廚房,牆上隱約可見過去單人宿舍一門一窗的痕跡。屋裡多是兩人偏愛的現代家具,不刻意復古,不侷限風格。後院是全家的祕密花園,孩子會爬上屋頂觀星,聽蟲鳴鳥叫,附近的貓兒偶爾也來作客。

 

「這棟房子不是古蹟,它是因為時代變遷,很快速被製造的一棟宿舍。如果這樣的房子被保留下來,應該有更多故事在後面。」Nora認為,老屋的價值不在於結構形式,而是歷史的演進如何往下堆疊。於是,他們留下木造屋頂的結構、早期的窗戶形式,以一條過道留存兩個時代的空間關係。

 


空間有時間的積累,生活是故事的延續。Nora說,他們這幾年的設計很喜歡琢磨「時間」,例如獲得2016年金點設計獎的Happier Cafe,以紙軸承載時光,讓每個紀錄和摺痕都成為空間的一部份。

 

時間的軌跡,有時蜿蜒,不必完美。Nora說,室內設計時常在追求無瑕疵的完美境界,而他們更喜歡玩味空間、物件和人的互動意義。日式拉門留下孩子玩耍的痕跡,家飾擺設隨心情更換,花草依循四季為空間換上新的表情。
 





打開門做空間設計

 

「我們不希望做室內設計就關起門來,裡面很像皇宮,外面就眼不見為淨。比較希望家是城市的延伸,你可以封閉,當你想要觸及到街廓和都市的時候,那個房子也有條件去觸及。」

 

即使是小型的室內設計案,從環境調查開始,他們就嘗試以都市或建築的角度思考,也常透過翻轉平面重新構築人與街廓的關係。「我們希望你不是回家就被一個殼包起來,也能去感受陽光、星空或車流,希望喚起這一層人與城市的關係。」

 

Nora的童年,在台南老家的三合院度過,鄰里的濃厚人情至今令她難忘,「街廓也是你的家,是你玩遊戲、交朋友的地方。媽媽去洗頭,隔壁阿姨會照顧你,家裡隨時都有隔壁的小朋友串門子。這些經驗在我成長過程扮演很大的角色,你會懂得關懷別人,懂得互相協助的鄰里關係。」

 

回台十年,她一直關注永康青田一帶的變化,「生活實驗所」附近還有不少日式房舍,有的已活化利用,有的仍是沉寂。一棟建築活化街區,一個街區點亮城市,在國內外都有案例可循,「我們一直在追尋一種比較接近街道的、社區的生活,只要有人願意踏出那一步,週遭就會慢慢改變。」



他們也嘗試透過計畫串聯潮州街區,讓一些有趣的事情在街廓中發生。Nora認為,現在的設計不能只停留在處理空間,應該要關心更多延伸的事情,例如設計醫療中心必須思考如何串聯醫療體制設計新世代住宅就得面對小家庭的育兒問題

 

「我們公司的思維比較希望有社會實踐,可以教育業主,也可以提倡像環保建材這樣的觀念。當你有機會做一個案子,其實就是一個教育和學習的機會,所以我們常不覺得自己只是設計師。」

 

自然裡有最美的比例

 

育兒,讓空間有了新的想像。

 

搬來一年多,孩子不再害怕昆蟲,他們知道樹蜥、青蛙也是這裡的住民,鳥兒、松鼠會來串門子,泥土裡有許多生命。親子共享的空間也變大了。媽媽做餅乾時,孩子就在餐桌玩耍,麵粉和油就是最天然的黏土。Nora笑說:「這個家還可以玩躲貓貓,而且永遠都找不到。」



空間,是生活的容器,靜待光陰催化成美好風味。屋主會在清明前製作梅酒、梅醋,冬天醃蘿蔔,跟著時節作息,把印象中奶奶和嬸婆拿手的應景滋味傳承給孩子。「去觀察季節,觀察生活,要知道超市裡不會365天都有鳳梨。懂得時節、懂得環境,從很小的事情開始,是我很想教給孩子的,也讓我成為一個比較善解人意的設計師。」

 

「生活實驗所」,有屋主對美感生活的期待,也有設計師寄託的祝福。女主人喜歡插花,用餐會用心擺盤,孩子看久了自然會學,「從自己做起,你讓孩子看什麼東西,他就會把那個東西記起來。」有時帶孩子逛美術館,小小的腦袋也在吸收,但他們最愛的還是大自然,「自然裡有最美的比例、最美的顏色。」

 

設計可以是一束鮮花

 

今年,柏成設計受邀參與教育部指導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經過第一年的嘗試,已可見初步的改造成果。從街廓到校園,他們以設計點亮。Nora說,這個經驗就像小時候讀過的課文〈一束鮮花〉,「我非常喜歡這件事,也常和客戶分享,在校園裡放一朵鮮花,那種感觸就像漣漪效應。」



Nora認為,設計師習慣控制一切,有時也會貪心,但現代設計師的角色不再是把每個角落都設計得盡善盡美,「我覺得現在的設計師應該要有一個想法,是誰來設計都可以,誰來用都可以。」透過有共識的設計規範,讓設計師、空間使用者都有機會參與合作,「還有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張基義老師常說的『減法美學』,校園設計最需要的就是減法美學,尤其是設計者如何換位思考,以孩子為出發點。」

 

從校園改造、特色公園、市場設計到城市的畸零空間,Nora說,台灣的設計教育一直存在公共參與的面向,設計離社會從來就不遙遠,需要實踐的熱忱,也需要參與的機會。就像廢棄十多年的老屋,有人看見頹圮荒蕪,他們看見有機和潛力,期待一家人可以在這裡發生些什麼。

 

生活實驗的現代進行式,日光、風雨和那些有生命的,都是「生活實驗所」的設計師。

 

同場加映

FUN鬆玩育兒友善園,圈起鄰里共養生活圈

青銀共居、家庭客飯,新世代的居住想像

到家看診,都蘭診所圈出居家醫聯網

媽媽與孩子聯手,把公園變有趣了

美感再造教科書,進化的國語課本

圖片提供:
汪正翔

黃詩茹

黃詩茹

文章 70

畢業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研究所。 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文字企劃、採訪撰稿。 願以文字堆疊出一條小徑,通往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