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織布機咚咚聲 太魯閣族這樣說愛

by  游婉琪
回到日常生活中尋根,透過織布找回傳統文化。

踏進太魯閣織娘宋美枝(Meyce Yusi)家中,印入眼簾的是傳統織布機(ubon)上,一匹還沒織完的布料。宋美枝溫柔撥弄著每一條粗細、顏色不一的毛線,解釋這幅作品使用的線材,有的拆自女兒強褓時期的毛線帽、有的拆自先生穿不下的毛線衣,經緯線交織出的細緻圖案,就像一家人的情感般,濃密而不可分離。(你也會想看:泰雅女兒編織山水的故事)

奶奶送的地織機,開啟宋美枝的織布技藝復興之路。游婉琪/攝影

織布機當嫁妝 喚醒孫女織娘魂

 

在宋美枝的兒時記憶中,太魯閣族織布機的「咚咚」聲,從每天清晨五點規律響起,伴隨她一路成長。出生於花蓮縣萬榮鄉紅葉部落的她,直到嫁至秀林鄉水源部落後,才開始深入認識過去幾乎每一名太魯閣婦女都具備的織布技藝。老一輩的部落婦女,結束農忙或家務後,一有時間,就不停織布。然而傳統織布機必須長時間坐在地上,相當耗費體力,久而久之,年輕一輩的婦女不再願意學習,如宋美枝的母親,畢生都在外地工作,根本無暇接觸織布。

 

 

排行最小的宋美枝,沒想到每天不間斷的「咚咚」聲,竟會隨著時間,變成奶奶悉心替她準備的30匹被單。奶奶說,自己年紀大了,包含宋美枝在內四名孫女出嫁後,她已經無能為力、也不需要繼續織布了,因此把織布機連同被單作為嫁妝,留給最小的孫女作紀念。少女時期從沒想過要學織布的宋美枝,帶著地織機嫁到水源部落,發現同樣是太魯閣族,不同家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織紋。她興奮地把這項發現告訴奶奶,奶奶才悠悠地說:「我不是給你織布機了嗎?去跟她們學啊!」(你也會想看:回家福袋送樂器到部落)

 

欣慰有傳人 老奶奶喜極而泣

 

為了進一步認識織布,宋美枝常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穿梭在部落裡的老人家身邊,觀察各式各樣的圖騰,更堅定了傳承這項技藝的決心。跟丈夫的伯母拜師學藝後,她體認到,老人家眼中的織布,不為創作、販售或展示,代表的只是一份替女兒準備嫁妝、延續祝福的單純心意。因此,宋美枝學會織布後的第一件作品,就是織給奶奶的菱形紋(snurung)衣裳,實踐傳統部落婦女「織布即生活、生活即織布」的理念。

 

宋美枝說,奶奶替她準備的嫁妝,清一色是最基礎的平行紋,她一度以為紅葉部落婦女只會織平行紋,菱形紋是水源部落才有的特色;直到某天,意外看見姊姊們的被單花色裡出現菱形紋,才發現奶奶不是不會織菱形紋,而是織到她的嫁妝時,年邁體衰,視力大不如前,只好織相對不傷眼睛的平行紋。收到宋美枝的菱形紋織衣,奶奶非常感動,欣慰自己的織布機終於有了傳人,過世前更吩咐家人,務必讓自己穿著這件衣服下葬。

(你也會想看:印花樂 老窗花化身新布花)

 

 

 

老布織紋傳家寶 都有自己的故事

 

宋美枝回憶,小時候線材取得不易,老人家會自行栽種苧麻碾成絲線,但耗時又費力。後來有一段時間,天主教傳教士會發放毛衣等物資給部落居民,奶奶便帶著她排隊領毛衣,回家後再把毛衣拆掉,用這些西方來的珍貴線材織成生活中所需的各種布料。現在,自己學會織布後,每當家裡有穿舊的毛線衣,或是小朋友長大後不再需要的毛線襪、毛線帽,都會被她撿來拆成線,再重新搭配顏色圖樣,織成嶄新的布匹。有時就連送她二手衣物的當事人,都認不出眼前這塊布料,竟是來自於某年某月送出的衣服。

 

學習織布初期,宋美枝花費許多時間蒐集老布織紋。每當告知對方「自己在學織布,想多看看老人家的作品」時,多數長輩都像是獻寶般,熱情打開房內衣櫃,展示一匹又一匹珍貴的老布。每逢適合曬被單的大晴天,宋美枝的雙眼總是跟著陽光一起閃閃發亮,觀察每戶人家的被單是哪種圖騰,久而久之,光憑圖案就能辨別出部落裡哪一戶與哪一戶有親屬關係。

 

 

陪伴教學 延續傳承不藏私

 

宋美枝曾聽長輩說,家族裡頭的某一塊土地,是用織布換來的。織布技藝如此珍貴,老一輩族人多半不願輕易傳承給外人。當宋美枝的織布手藝逐漸打響名氣,不時有其他部落、部族,甚至是漢人想跟宋美枝學織布。有的長老聽聞,會告誡不應外傳,讓她一度迷惘,深怕觸犯禁忌。隨著上門拜師學藝的人越來越多,宋美枝的老師一語道破:

 

「你再不教,以後就沒人會織布了。」

 

宋美枝這才豁然開朗,成立美織織品工坊mwaray da,培育出一批和她一樣的織娘,在部落推動「陪伴教學」,不分種族身份,幫助有興趣的人認識太魯閣織布文化。越來越多台灣各地部落的媽媽,專程前往花蓮學習織布技藝,有的回家後,也開始在自己的部落推動陪伴教學,讓險些消失的織布技藝,逐漸開枝散葉。(你也會想看:客家藍衫勾引年輕人 開創新商機)

 

 

 

其中一名織娘朱秀玲,和宋美枝一樣是水源部落媳婦,來自天空有著碧藍顏色的高雄那瑪夏布農族部落。朱秀玲說,隨著部落耆老逐漸年老過世,會織布也願意傳授織布技藝的人越來越少,還好水源部落裡頭的織娘們樂於分享,部落婦女才有機會學習織布,彼此間還會融合各族特色,激盪出各式各樣的作品。

 

宋美枝認為,陪伴教學教的是傳統織布工具的使用方式,但最終,織布技藝應該要回歸各部族的日常生活中尋根,讓織布不僅僅是織布,更要找回傳統文化,織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宋美枝的媽媽不會織布,還好奶奶替孫女們織出了嫁妝。宋美枝的女兒還在唸書,但她已經迫不及待,用女兒們最喜愛的顏色,織出象徵守護陪伴的圖騰被單。

 

 

圖片提供:
游婉琪, 宋美枝

游婉琪

游婉琪

文章 37

游婉琪,花東新移民,曾任平面媒體文字記者,恢復自由之身後持續爬格子,目標每天都更靠近山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