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懷 不怕被笑傻 鄒族女農與農藥拚了

by  廖涵羽
18年種出無毒蔬菜,卻沒錢買冰櫃,眼睜睜看著收成來不及賣就腐壞。

看見不合理的事,即使勝算低,仍要奮力一搏、嘗試改變。這是40年前離鄉到城市念書時,不惜和男同學打架也要對方收回歧視性言語的楊佩珍,也是回到阿里山新美村耕耘有機農業超過18年的鄒族女農楊佩珍。

 

當年為了證明自己,楊佩珍加倍努力,以優異表現成為月入4萬起跳的模型設計師,身體卻出現警訊。其實很想念部落的她,決定不如歸去。回到家鄉後,卻發現「土壤跟自己的健康一樣,都壞掉了。」部落普遍採用慣行農法,以化學方式抑制蟲害、促進作物生長,族人認為這樣能很快賺到錢,「行情好,就拼命種,沒想到收成越來越差。」

 

於是楊佩珍開始研究從日本傳來的秀明自然農法,四處見習、學經驗,她恍然大悟:「自然農法其實與老祖先的栽種方式相去不遠,不使用化肥、也不需要刻意培養有機肥,而是了解並善用這塊地本身的特性與資源,例如陽光、雨水還有土壤中的菌種等。像是土地上的雜草,砍下後就是很好的堆肥素材。我們應該要找回這種傳統智慧,引導族人更有規劃地栽種。」

你也會想看:賴嬌燕留學日本學作農

 

 

 

重建淨土無捷徑 給時間恢復

 

由於女性較重視健康與養生,最初能接受新觀念的都是部落裡的媽媽。一群女農開始嘗試,卻遭旁人奚落:「沒作過農種什麼菜?不施肥菜怎會長大?」

 

面對質疑,楊佩珍說:「你們盡量笑吧!我一定會拿出好東西來。」她成立「打手機鄒」有機農業發展協會,在部落全力推動自然農法。「打手機鄒(Taso Ci Cou)」意為健康、強壯且團結的鄒族人,也是他們對土地的期待。

(你也會想看:集結太陽的孩子 舒米如妮復育海稻米

 

 

 

以自然農法種出的第一批高麗菜,「像被霰彈槍打過一樣,滿佈蟲咬痕跡。」這是因為慣行農法用化肥抑制害蟲,久而久之蟲子產生抵抗力,農藥只能越用越重,土地喪失防禦力、也變得貧脊;解決之道沒有捷徑,除了在周邊種臭菊、香茅草等除蟲植物,最重要的還是給土地時間恢復,也讓作物適應所生長的土地。

 

持續養地下,環境和土質發生變化,蟲害漸少,收獲漸趨豐穩。將自然農法蔬菜分送親友後,大家發現特別美味,觀念終於產生改變;族人從看衰看壞到陸續加入,原本不支持妻子的男性族人也開始認同,形成支持的力量,目前田區分佈於來吉、達邦、里佳、樂野、山美、新美、茶山等部落。

(你也會想看:送樂器到部落 回家福袋凝聚信心)

 

 

留住部落的味道 復育原生種

 

友善土地之外,「打手機鄒(Taso Ci Cou)」的另一個願望,是復育阿里山原生種作物。楊佩珍說,有次向部落一位阿嬤請教「赤小豆」的生長時節和栽種訣竅時,對方喃喃說道:「啊,好久沒嚐到那樣的味道了……」她非常感慨:「我們為什麼要讓這樣珍貴的東西消失呢?」

 

生活習慣變遷和氣候異常影響,許多原生物種越來越少人種植,幾乎絕跡。然而飲食作為部落傳統文化的一環,保存意義非常重大,楊佩珍勤向老一輩探問,往來親友間搜羅僅存的種籽,幾年累積下來,已成功復耕赤小豆、野生愛玉、糙米薏芢、樹豆等多種雜糧。但她不滿足現有成果,下一步希望建立復育園區,打造簡易網室,更有效防治蟲害,將鄒族人的耕種智慧完整保存與傳承。

(你也會想看:復育野菜出食譜 糧食危機未雨綢繆)

 

 

楊佩珍成立「打手機鄒」有機農業發展協會,意為健康、強壯且團結的鄒族人,也是他們對土地的期待。楊佩珍 / 提供

 

她還計劃設立部落廚房,端出「只有這裡吃得到」的特色菜餚,邀請遊人前來嚐鮮,依據時令節氣享用當季最獨特的無菜單料理。「藉傳統烹調方式突顯在地食材特色,同步推廣原生物種與鄒族原生料理。兩者相輔相成,產、銷緊密結合才能效益加乘,期待形成能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吸引青年回到部落。」

 

有奇蹟也有困境 募款買冰櫃

 

推動自然農法18年來,雖然曾遭八八風災摧毀田區,必須另覓土地重新開始,「打手機鄒(Taso Ci Cou)」的夥伴也不曾感到挫折。但這兩年政府補助經費銳減,因為現行補助方案不適用他們的多元經營路線,「做太多反而申請不到錢。」協會發展經費嚴重不足。加入的農民常問楊佩珍:「我們可不可以買冷藏櫃?」因為只有四門冰箱可以用,買不起大台冷藏車,總是眼睜睜看著每十公斤的收成有一半以上壞掉;即使有通路主動聯絡合作,也難以穩定供貨,陷入營運瓶頸。

 

 

楊佩珍說:「我們也缺乏灌溉用水,沒錢蓋水塔、牽管線,只能修修補補的改善,無法給相信協會的農民一個往前走的願景。」她想要募款,但沒有經驗,不知如何進行。她只知道:「我不想打悲情牌,而是如實呈現問題原貌,透過媒體的傳播力量獲得支持和資源挹注,因為這本來就該做。」

 

今年秋天,預計10月9日,她希望在阿里山新美村舉辦「部落裡的餐桌」活動,邀請大家來品嘗「打手機鄒(Taso Ci Cou)」農民栽種的自然農法蔬菜。她相信就跟當初說服族人一樣,只要親嚐,身體會感受到其中的不同。有興趣參與、有資源可提供,或有募款經驗可分享的朋友,可透過「阿里山鄉新美村打手機鄒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粉絲頁聯繫。

 

圖片提供:
楊佩珍

廖涵羽

廖涵羽

文章 2

唸過傳播和廣告,後來又唸了社會學,認為這是影響人生的重要決定,為我開啓嶄新的觀看視野。曾於非營利組織從事文化藝術工作數年,打算持續挖掘這個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