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懷 不用進口精油,吳秀娟用台灣土地的能量創作山與海的SPA

by  李玉玲
將芳療師帶向海濱、山林,從大自然吸取療癒的能量。

台北近郊外雙溪山坡上,三位「放山人」吳秀娟、Eartha、蔡逸蒲以大自然為師,打造一座身心靈療癒的「台灣原生療癒會所」。這裡,沒有頂級的SPA設備、歐洲進口精油,但有著可以吐納整座森林的「放山浴」;這裡,沒有珍饈佳餚,但可享用到吸附東部好山好水能量的野菜盛宴。

 

「台灣原生療癒」,不是神祕的宗教修行,而是身體與土地和諧共處的實踐。

吳秀娟與芳療師蔡逸蒲、Eartha(由左至右)攜手把生態療癒概念導入芳療產業。汪正翔 / 攝影

 

計畫發動者吳秀娟先前的工作和芳療產業完全不相關,原本在中華民國建築經營協會任職,參與「綠建築」推動。她天真地以為,有了綠建築就能創造人與環境共好的大同世界。但越深入越看清現實,「建築業是大量開發破壞的產業,蓋房子需要土地,侵蝕了貓狗昆蟲…其他生物的使用權。」吳秀娟漸漸明白,生態維護不是單靠蓋幾棟「綠建築」就能解決,如果消費端想買豪宅的需求大過綠建築,供應端就會持續對生態需索無度。

 

 

比起綠建築,更需要綠色生活美學

 

2009年,吳秀娟離開工作長達九年的建築業,轉而投入身心靈成長課程的諮商工作,往返大陸一年多,廣泛接觸企業主、高階主管,她發現,從總機到總裁,不論職位高低,人的痛苦源頭都是一樣的,一個念頭轉不過來就會身陷其中,無法解套,心靈和生態的傷竟是如此類似。

 

2011年,台灣中部建商「陸府建設」想要成立基金會推廣生活美學,邀請吳秀娟擔任營運長。在外闖蕩一圈,累積了心靈成長與實務經驗,她終於梳理出「生態療癒」切入點,在陸府經費贊助下,2012年籌畫第一屆「地球之愛」環境教育計畫。

 

吳秀娟形容「地球之愛」是「一個人」的社會運動,那個人就是自己。

 

 

沒有團隊、沒有組織,沒關係,她可以走入人群,為建築業與環保搭起一座橋。「要讓社會體認生態保育的重要,不能只是喊口號,必須與社會對話。」她邀請八位生態專家舉辦一系列環境教育活動,並將過程拍攝成《扭轉的力量》紀錄片。

 

吳秀娟不躁進,花了一年多時間慢慢推動「地球之愛」,從一個人、二個人慢慢擴展到數百人直接或間接參與,活動對象包括建案的住戶。透過「帶著十五隻猛禽去環島」活動,用每一種猛禽在台灣的生態與人文意義,來訴說屬於牠的故事,並問在台下聽故事的孩子:「你最愛哪隻猛禽?」引導孩子思考:當猛禽瀕臨絕種時要用什麼方式幫助牠們?(同場加映:老鷹想飛,林惠珊守護黑鳶)

 

 

2013年,吳秀娟尋求到新的贊助,又推出第二屆「地球之愛-最好的台灣」計畫,一群政治大學學生創作出一棟在台北市中心與老鷹、蝴蝶共享的建築模型。

 

穀倉按摩室、草藥放山浴、神木溪流的SPA

 

推動「地球之愛」同時,吳秀娟接到三二行館SPA部門邀約,為芳療師設計訓練課程,「生態療癒」構想終於有機會從環境教育落實到產業端。從三二行館到涵碧樓,吳秀娟透過與溫泉飯店的合作,將芳療師帶向海濱、山林,從大自然吸取新的能量。

 

在生態療癒路上單打獨鬥的她,因此結識芳療師Eartha、蔡逸蒲,原本在不同行業的三人,因為讓「芳療升級」的共同理念有了交集,攜手把生態療癒概念導入芳療產業。吳秀娟像是論述的建構者,Ertha、蔡逸蒲則透過那雙溫柔的手將概念落實執行。

 

不用進口精油,而是從這塊土地的植物中,汲取療癒的能量。汪正翔 / 攝影

因為「地球之愛」計畫,吳秀娟深入台灣各地,從海岸、高山、原住民、鳥禽、動植物取法,建立她的生態地圖,也建構起生態療癒的論述基礎,陸續發展不同版本的療癒提案,包括:淡海潮起潮落的「大海版」、陽明山擎天崗的「大山版」、司馬庫斯神木群的「神木版」、外雙溪的「溪流」版等,並邀請音樂家收錄風聲、水聲、鳥鳴等環境音,創作不同版本的療癒音樂。

(同場加映:仰望海平面,潛入太平洋創作的樂團Cicada)

 

 

經過五年的發展,「台灣原生療癒」服務模式漸趨成形,在外雙溪的展示解說基地,吳秀娟三人像是放養山林的「放山雞」,以陽明山的日月星辰、蟲鳴鳥叫,打造出獨一無二的「芳療會所」。這裡沒有高檔的SPA設施,而是在樹蔭下享受芬多精的「放山浴」,浴池裡用的不是進口精油,而是從這塊土地採摘的十多種植物,「放進熱水裡,就是整座森林的味道。」吳秀娟說。

 

泡完澡,再進入空氣裡滿是紅藜、小米等微量元素、耳朵邊是溪流潺潺流淌等環境音樂的「穀倉按摩室」,身心靈全然放鬆後,再到大樹玻璃屋享用來自東部農場林下共生植物的野菜大餐。每回,原生療癒服務展示發表時,流浪貓「薯條」總會主動報到,跳上穀倉按摩床,放鬆地瞇眼酣睡,彷彿也得到大自然的療癒洗滌,成了「原生療癒」最佳代言。

 

 

 

芳療升級,創造與生態共好的服務業

 

吳秀娟指出,「台灣原生療癒」初衷是「從珍惜土地出發,推動生態療癒服務」,建構出身體療癒與自然共生的商業模式,對象不是一般消費者,而是芳療產業,根據業主不同需求,提供人力培訓、產品規畫以及行銷等服務。

 

 

在SPA產業多年的Eartha、蔡逸蒲則認為,芳療是以「人」為主的服務產業,當技術與產品到達高端後,還能提供什麼更頂級的服務?他們的答案是,身體和心靈要獲得同樣的照顧。兩人形容,這幾年走進大自然探索,像是「全身充電,細胞更新」,對於芳療工作有了不同的覺知,因此,「台灣原生療癒」絕非從零出發,而是站在傳統芳療基礎上向上發展新的服務模式。

 

第三屆「地球之愛-誠徵一座山」活動,前陣子畫下圓滿的句點。今年的活動參與者從芳療擴展到餐飲、建築、室內設計、醫師、工程師、園藝治療師、音樂創作者,大家從不同的專業探索如何透過友善土地發展生態療癒。吳秀娟計畫明年能在東部設立生態應用學院,將這幾年摸索出的「台灣原生療癒」模式應用在生態飲食、園藝治療等不同層面。

插在花瓶中的金針花,是美麗的擺飾,也是新鮮的料理。汪正翔 / 攝影

雖然,「台灣原生療癒」發展至今還沒看到具體獲利,但正如臉書上揭示的創立願景:「願台灣的生態與台灣的生命永續共存」,開始於吳秀娟一個人的「社會運動」,如今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加入,一步一步朝向「身體與大地共好」的理想接近,就是最大的利多。

 

 

圖片提供:
汪正翔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