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媽媽與孩子聯手 把公園變有趣了

by  黃沛云
遊樂場對兒童創造力、想像力及美感的啟發性,教室內的學習無法取代。

一群媽媽帶著孩子,展開公園改造行動:有沒有可能,每座公園依照周遭環境去設計不同的主題?

 

 

「萬華可結合廟宇,在生活中傳承歷史文物的記憶;台灣大學附近的公園可以有書本、閱讀等遊具;北投則與鄰近山系連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的成員張雅琳說。她五歲的孩子,已可畫出自己對公園的想像:有體驗駕駛飛機快感的戰機遊具,以及運輸機等機場元素。

(你也會想看:翻轉建築公式 AiD找回人的空間感)

特公盟的媽媽們透過工作坊、繪圖、影像、戲劇等方式,鼓勵孩子參與遊戲場的設計。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 提供

特色遊樂場啟發創造力

 

特公盟的成員是一群重視孩子身心發展的父母,有感於遊樂場對兒童的創造力、想像力及美感,具相當的啟發性,是教室內的學習無法取代的,因此特公盟在網站上分享了許多「全球特色公園」案例,站在他山之石上,以使用者角色看待遊戲場的設計,是改造公園計畫重要的一步。

(你也會想看:把話說清楚的高鐵車票)

紐約中央公園裡的野生動物主題雕塑。

日本大阪的「大阪城公園」,依真實版「天守閣」設計了大型遊具「子供天守閣」,不但底座為石頭基座,還以多層塔式堆疊出天守閣樣貌,連顏色都是仿天守閣的綠色屋頂。此外,也引用「攻城」概念,在各個入口分別設置不同型態的攀爬網、樓梯,讓小朋友在爬上「子供天守閣」的過程中感受古代攻城的場景,滿足孩子的想像力。爬到頂端,迎接他們的是一具大型滾輪式溜滑梯,高達二層樓,滑下來十分刺激。

 

倫敦海德公園裡的「彼得潘的海盜船」。

這樣結合古蹟的遊戲場,可在玩樂中引起孩子的古代生活想像及了解歷史的興趣。就像台北淡水若能有「兒童版紅毛城」,或台南能有「兒童版安平古堡」,肯定比讓孩子唸歷史課本有趣得多。特公盟的江淑蓉說,孩子還不擅長言語表達,玩耍時可以釋放情緒,不同的遊戲環境更能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例如細質的沙子可挖深、可灌水,可以用砂石堆砌出不同的造型,玩扮家家酒,感受沙土鬆軟、緊實的不同質感。大型攀爬網、具有一定高度的冒險性遊具,可以訓練兒童的專注力、做事的計畫、大腦的協調,這些都能讓小朋友在遊戲中成長。

(你也會想看:都市酵母讓美感在城市發酵)

 

公開串聯拒絕罐頭遊具

 

然而這樣的遊樂場,在台灣卻逐漸被規格統一、俗稱罐頭遊具的「聚乙烯PE組合遊具」和橡膠地墊取代。2015年秋末,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萬華青年公園的水泥與鐵製滑梯被拆除,有著4歲女兒的林亞玫,忍不住打電話給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公燈處),詢問滑梯被拆除的原因。對方表示,因不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所以要改善。當她向公部門索取新的設計圖時,對方只回應,驗收完就知道了。

 

王佳琪生了雙胞胎,孩子5歲後被發現有大動作發展遲緩的問題,兒童復建科醫生建議小孩多玩盪鞦韆,以刺激大腦前庭的發展。沒想到社區公園、小學都找不到盪鞦韆。她加入在地人網路社團詢問,在找尋過程中,她發現不僅是盪鞦韆,連小時候玩的地球儀、翹翹板、浪船全都消失了。

 

 

許多媽媽開始注意到這個狀況,當大安森林公園裡的磨石溜滑梯也要被拆除的消息傳出後,她們隨即透過網路串連,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以「自己的公園自己顧」的信念,開始參與、規劃系列行動,希望公部門正視罐頭遊具並未以孩子身心發展作核心考量的問題,找回孩子在遊戲場上的發聲權。

(你也會想看:媽媽監督核電廠 愛家所以愛地球)

 

公園裡的親子公民課

 

起先,特公盟的建議總是以「不符合規定」、「不合乎標準」等理由被駁回。為了聽懂發包廠商與工程設計圖的專業術語,她們四處請益,請專家來教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12642 及 CNS12643)課程,並多方拜訪、請教建築、兒童發展學者,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現在,她們在公聽會上已經能與廠商、官員對話,意見也開始被公燈處重視。最近,這群媽媽正在積極爭取一處遊戲基地,可實踐理想中由孩子們親自參與、設計的遊戲場域。如果推展順利,她們期望不再以最低經費、好維護為首要考量,而是讓公園遊戲場的主要使用者─兒童和青少年,透過工作坊、繪圖、影像、戲劇等方式,自己規劃遊戲場,把參與權、遊戲權交回到小朋友手中。

巴黎維萊特公園的龍型滑梯等遊具,外觀充滿「解構主義」動態、傾倒、扭轉、弧形波浪的特色,視覺效果活潑。

 

除了特公盟,還有許多為人母者積極投入農業、空氣汙染、永續能源等議題,都是為了讓台灣的未來更好。帶著孩子參與公共事務,讓民主意識在心底扎根,這些媽媽正在展現她們關懷社會、參與改變的影響力。

 

圖片提供: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黃沛云

黃沛云

文章 7

學生時期喜愛用雙輪、雙腳上山下海,穿梭大自然;畢業後期待用採訪、寫稿探索自我。而後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所尋找、遊歷的,早已是自己所熱愛的天地。在山林、田地間找到心靈平靜的喜樂;在言談、書寫中反思生命的價值。希冀在短暫旅居生涯中,多為農地、環境傳遞一份訊息、一份和諧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