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貓奴藝術家環島  用編織療癒人心

by  游婉琪
都市住久了,人們習慣用金錢快速解決所有問題;在這裡,比起貨幣,居民更習慣自給自足。

本名王荷瑄、72年次的羊毛氈藝術家「小虎」,就像她的綽號,笑起來露出可愛的小虎牙。3個月前,她帶著愛貓「鉤子」,開著家裡淘汰的舊車,載上隨身行李與帳篷、一捲又一捲的羊毛線,開啟這趟以編織為名的流浪旅程。如今她落腳花蓮東海岸港口部落,和當地原住民學習用天然素材創作,也期待公平貿易在台灣扎根。(你也會想看:繭裹子用愛地球的心推動公平貿易)

帶著愛貓去流浪,羊毛氈藝術家小虎環島展開編織之旅。 DingDong叮咚/攝影

羊毛氈創作 療癒現實殘酷

 

生長在藝術氣息濃厚的陶瓷小鎮鶯歌,家裡從事人造觀賞盆栽加工,小虎也走出自己的創作之路。她以動物為主題,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羊毛氈作品,代替人類表達心裡話,溫暖的質感,療癒人心。一系列以「瀕臨絕種動物」為主題的作品,主角不是常見的可愛動物,而是石虎、藍鯨、櫻花鉤吻鮭等瀕絕物種。靈感來自小虎結束某段戀情後,看到一段話:「我愛你,但不干你的事。」如當頭棒喝,將她從失戀的悲傷中抽離。

 

小虎說,在人類感情世界裡,無論某一方有多喜歡,也不代表另一方就得接受;強行奪取的結果,只會逼對方轉身離開。在動物的世界裡,人類則因為喜歡某種生物的毛皮、羽毛,破壞牠們的棲地、奪取生命,導致瀕臨絕種,再也無法展現美麗的外貌。(你也會想看:黑熊媽媽黃美秀的尋熊記)

小虎以寫實的姿態呈現每顆狩獵頭,運用羊毛氈材料以幾千萬次的戳刺,慢慢形成一個雛形,然後增增減減外形輪廓、肌肉起伏、皮膚皺摺….等等的細微變化。Chichen Wu / 攝影

Chichen Wu / 攝影

 

其實兒時記憶中被狗追咬的畫面,讓小虎一度害怕接近動物。聽聞朋友因為寵物過世哭泣,小虎不解:「只是貓而已,又不是人?」直到出外求學,幾次幫出國或返鄉的室友照顧貓狗後,才漸漸卸下心防,愛上與動物相處的時光。

 

人貓之間 生命的牽絆與放手

 

小虎的雙手手腕,分別刺著臉型花色截然不同的貓咪,一隻是小虎的第一隻寵物「尤達」,另一隻則是陪著小虎旅行的「鉤子」。回憶起長相神似電影《星際大戰》中角色「尤達大師」的第一隻貓,空氣中飄散著一絲淡淡的哀傷。原來尤達兩歲時突然病逝。

 

 

尤達是朋友撿到的流浪貓,問她想不想養?第一次有生命交到自己手上,小虎幾度猶豫後才答應。沒想到對生離死別還不熟悉的她,卻因為尤達上了一課,深深影響日後的創作生涯。至今她仍清楚記得,帶著尤達遺體回家準備埋葬當晚,夢見尤達復活,在小虎懷裡狠狠咬了一下,彷彿責備她沒有善盡照顧職責。還好尤達過世時,小虎已經養了花蓮石梯坪撿來的流浪貓「鉤子」,否則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尤達的離去。

 

尤達離開後,她與鉤子感情更加密不可分。環島之旅,自然要帶著鉤子一起出發。起初她走到哪都要鏈住鉤子,擔心不慎走失,後來發現這樣的互動並非鉤子所願,在友人建議下,她學會相信鉤子也不能失去她。在目前落腳的港口部落廢棄派出所裡,鉤子白天時而在村落走跳、時而在屋內打盹,不變的是,每當傍晚日落,鉤子一定回到小虎身邊。(你也會想看:洪聖雯為毛小孩推動TNR)

 

以動物為靈感 有態度的創作 

 

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後,小虎與朋友一起經營兒童美術教室。她笑說,當時太過天真理想,很快面臨經營困境。2008年,創意市集風潮吹起,愛上羊毛氈創作的小虎,利用週末擺攤,補貼美術教室的開銷成本。早年各攤位彼此的問候語是「你今天『跳摳』了沒?(意指今天收入破萬了沒)」,反觀現在市集氾濫,越來越多攤主不是創作而是批貨來賣,買氣大不如往,彼此的問候語早已變成「你今天開市了沒?」(你也會想看:創意集市 掌握通路秀自己)

 

起初為了收入考量,無論是Hello Kitty還是Snoopy,客人指定什麼她就做什麼。一年後,她對沒有融入個人想法的「創作」感到疲乏,決定靜下心來思考。身邊的貓咪,成了最重要的夥伴。從那時起,小虎開始以各種動物為創作主題,成立個人品牌「Tiger Milk」,做真正喜歡的作品、傳達想傳達的理念。

Chichen Wu / 攝影

Chichen Wu / 攝影

部落獵人與大家分享捕獲飛魚的喜悅。小虎/提供

曾有一位友人拿山豬牙齒串成的手鍊與小虎交換作品,催生了去年夏天在「小南風」咖啡藝文空間展出的「獵人與他的生活日常」。那串山豬牙齒讓小虎發現,人類以不同方式捕獵,當獵人取下獵物身體的一部分,其實是展現自己的專長。例如獵人捕獲老鷹,代表他很會射箭;捕獲黑熊,代表夠勇敢;捕獲鹿,代表擅長設置陷阱。於是小虎用羊毛氈取代真正的動物標本,各式各樣的狩獵頭可以做成小型別針,別在胸前包包上,透過不同動物的習性特長,象徵主人的自我認同;也可以是大型壁飾,掛在牆上或架上,點綴居家角落。

 

天然素材在地手作 創造公平貿易機會

 

熱愛旅行的小虎,在一次西藏之旅,和當地人聊起台灣時,發現自己連嘉義雲林孰北孰南、全台總共幾個縣市都搞不清楚。驚覺每次出國,花許多時間了解當地文化風情,卻對自己生長的土地那樣陌生。於是她從今年5月開始,結合旅行、生活與創作「三位一體」,沿著海岸一路從宜蘭來到花蓮。因為對各種編織感到好奇,小虎將這趟旅程設定為編織之旅,每走到一個地方,就會找當地人學習各種織法,並結合羊毛氈創作,醞釀她的下一場展覽。

透過編織之旅,小虎正在醞釀她的下一場展覽。游婉琪/攝影

港口部落廢棄派出所桌上,擺著一捆與部落族人一同上山採集的月桃葉,準備編成蓆子。她幫忙除草、種田,用勞力活交換族人傳授傳統技藝。都市住久了,人們習慣用金錢快速解決所有問題;在這裡,比起貨幣,居民更習慣自給自足。

在花蓮學習草木染,從採集原料、柴火燉煮到媒染變色都親力親為。

小虎表示,越來越多人認同公平貿易理念,但除了引進東南亞國家的手工作品,台灣許多角落也有即將失傳的手工技藝,以及各式各樣的天然素材值得被看見,「為什麼我們不從這片土地,發掘更多公平貿易商品?」

 

熱愛手作的小虎,很慶幸能靠著藝術創作維生。她希望這樣的幸運能發生在更多角落,讓部落的婦女有一份收入兼顧家庭與孩子、讓老人家能夠用雙手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圖片提供:
Chichen Wu、DingDong叮咚、王荷瑄、游婉琪

游婉琪

游婉琪

文章 37

游婉琪,花東新移民,曾任平面媒體文字記者,恢復自由之身後持續爬格子,目標每天都更靠近山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