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wannabe 20年的溫柔革命 女勢力爆發

by  王則文
打造讓女性安心的對話平台,啟動與大眾對話的開端。

「女力崛起」,已經成為這時代的議題關鍵字。

在搜尋引擎鍵入這四個字,從商機、職場到環保、政治,甚至蘋果企業(Apple Inc.)的開發商大會,都在關注此一現象。

 

在台灣,從姊妹淘、妞新聞、CAREhER到女人迷,包括非常木蘭,聚焦女性族群的新媒體紛紛崛起,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以各式內容與產品,主張女人要「做自己、愛自己」。

 

有趣的是,這些不約而同的大聲疾呼,都暗示著過去女性自我價值的被壓抑。

2013女性影展《尋找伊蓮娜》劇照。

不同於今日,二十年前,以女性為主訴求,往往被視為小眾、非主流甚至激進、前衛的表現。1993年誕生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1994年成立的女書店,昭昭然以女性之名為標誌;2005年,美國知名舞台劇《陰道獨白》在台北演出第一場,赤裸捍衛女性身體、對抗性暴力。在台灣,說它們是讓女性議題走入日常生活育樂,促使大眾開始重視女性聲音的先驅,應不為過。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聚焦女性及社會議題

 

每年十月至十二月舉辦的「Women Make Waves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是台灣第一個以女性為訴求,且歷史最悠久的議題性影展,映演由女性執導且與性別議題相關的影像作品。

 

 

二十年前,因長期受性侵與家暴而導致行兇的鄧如雯殺夫案、台灣婦運重要參與者彭婉如命案頻傳,各界支持者紛紛成立各種組織倡議女權;台灣女導演黃玉珊發起第一屆女性影展,期望建立一個鼓勵女性電影工作者創作的平台,並透過軟性的影像媒介,探討兩性平權、女性身體、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媒體中的女性形象等主題。

 

今年二十一歲的女性影展,見證了台灣女性意識的改變。「初期的觀眾很菁英化,多半是女性運動中的活躍份子,2007年至2008年,網際網路普及,電子報、社群媒體成為發布消息、分享心得的管道,參與人數明顯攀升。」2012年至2014年的策展人羅珮嘉說。

 

 

每二至三年一任的策展人制,讓女影靈活回應社會發展。2014年主題「自由之癮,崩壞之慾」便是呼應當時太陽花學運、多元成家法案等議題,所激盪的社會氛圍。而這份對爭取自由、打破不合理框架的慾望,其實也反映電影產業中女性工作者的弱勢處境。

 

除了開鏡儀式不能由女性主祭、女性不能坐在裝有攝影機的箱子上等禁忌,女性影像工作者的數量,在比例上仍相當低。羅珮嘉指出,即使在今日,美國與台灣的女性導演佔比皆僅有3%~ 4%。在導演主導決策的工作生態中,壓倒性的失衡狀態,便代表許多無形的壓迫,進而造成影像作品中女性觀點的缺席。這也是女性影展亟欲建立女性作品發表平台,並透過紀錄片培訓營及各式講座,鼓勵女性加入電影產業的原因。

 

女書店   用閱讀支持女性意識覺醒

 

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女書店」,也在二十年前誕生。創辦人蘇芊玲與鄭至慧,看見當時各領域婦女運動蓬勃發展,台灣出版業卻未能及時回應這股社會潮流。不僅女性議題相關書籍的主題並不多元,且大多是國外翻譯書,更被陳列在書店的冷門角落。於是兩人號召三十多位股東,找錢、找地點,翻閱全國圖書目錄找書,從台灣大學附近小巷中的二樓空間做起,如今已是國內性別研究的重要學術資料庫。

 

 

女書店1996年出版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由多位本土學者合力撰寫,融入對台灣婦女運動及社會現象的觀察,成為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必備教材。由此書衍生的「女性主義課程」,每年暑假舉辦,已連續開課十幾年。除了準備報考研究所的學生,也吸引不少婦女團體工作者及上班族報名。女書店經理楊瑛瑛觀察,這幾年男性學員明顯增加,招生也更踴躍;今年(2015年)公布報名訊息後,四十五人的名額,短短三天內就額滿!

 

女書店自行出版的六大書系,除了以性別理論、女性議題為主的「女書fembooks」,也有女性與藝術、女性與文學的「女抒herstory」。今年十月即將出版的《踏青去》十年紀念書,便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合作,收錄《踏青去》劇本及女同志文化觀察。女書店至今已出版六十多本書,曾獲「金鼎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好書大獎」以及「中國時報開卷版好書推薦」之肯定。

 

 

「2003年,由於SARS風暴,女書店一度決定歇業。」楊瑛瑛說,「但消息傳出後,許多人到書店買書支持我們,台大教授畢恆達更發起搶救女書店行動。」危機也是轉機,新生後的女書店,以更活潑的活動企劃與宣傳與大眾互動,也透過寫專欄、申請公部門補助等多元管道,持續實踐理想。

 

V-Day台北《陰道獨白》  公演募款反對性暴力

 

女影邁入第十二年時,國際V-Day運動引進了台灣。每年三、四月舉辦的「V-Day台北」,由一群劇場工作者發起,無償演出美國女作家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的劇本《陰道獨白》,票房收入全數捐給當年度合作的婦女團體,作為反對性暴力的基金。

 

 

恩斯勒訪問了兩百多位女性的親身經歷與觀點,寫成此劇。第一屆「V-Day台北」的導演藍貝芝說,劇中透過許多充滿想像力的提問,像是:「如果妳的陰道會說話,它會說什麼?」、「如果可以,妳會如何打扮妳的陰道?」,引導女性開始意識自己的身體。此外,也討論戰爭中的女性迫害、性侵犯、性高潮、月經、生產、跨性別等主題。

知名藝人賴佩霞參與演出,力挺《陰道獨白》。

《陰道獨白》的演員全數由女性擔任,除了專業表演者,也邀請許多親身經歷與劇中橋段相呼應的素人參與,包括燒燙傷者、接受變性手術者與被迫成為慰安婦的阿嬤皆在其列。排練時,透過讀劇本,演員互相對話交流,試著說出難以啟齒的經驗或想法。演出《陰道獨白》最重要的價值之一,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達到戲劇治療的效果。《魅麗》雜誌發行人賴佩霞自2013年至2015年演出劇中「呻吟」橋段,在台上表演二十幾種呻吟方式,從中體驗到女性情慾的被壓抑。郎祖筠、譚艾珍、歐陽靖等公眾人物,都曾參與力挺。

 

女力串連   開啟性別對話

 

女性影展、女書店和V-Day台北以不同媒介發聲,同時相互聯結,展現更大影響力。楊瑛瑛、藍貝芝皆擔任女影理事,V-Day紀錄片在女影播放,女影透過女書店售票、出版、辦座談。藍貝芝說:「相較於社會運動的強力訴求,藝文活動著重創意與美感的做法,更容易與大眾對話。」例如V-Day台北舉辦的曬衣繩行動,邀請路過行人打破沉默,以彩繪或書寫等方式,在舊T-Shirt上分享受暴經驗或曾遭受的不尊重對待。「陰道杯子蛋糕工作坊」及「V-Man陰道友善先生選拔」,輕鬆趣味的活動氛圍,讓男性也能自在融入。

 

 

擔任聯合國婦女署全球親善大使的艾瑪˙華森,在一場演說中提到:「女性主義並非要排拒、否定男性,而是邀請男性加入,一起爭取兩性平權。」,引起熱烈迴響。羅珮嘉分享,曾有一位男性觀眾在映後座談會上,質疑影展中談論男性沙文主義的片子過於偏激;一年過後,下一屆的影展座談會上,這位男性觀眾不僅再度參與,更在其他男性觀眾反彈時挺身而出,協助溝通。正如《陰道獨白》的劇名,女影、女書、V-Day台北直揭過往被視為禁忌的話題,是為了打造讓女性安心的對話平台,也啟動與大眾對話的開端。

 

不再孤單   迴響遍地開花

 

改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與第一屆V-Day台北合作的勵馨基金會,隔年起另闢一系列活動,將《陰道獨白》的排練與演出,作為培力內部社工人員的戲劇治療工作坊,並推廣至全國各地分會,持續至今。所以在台灣,每年都有兩場《陰道獨白》演出盛事,由V-Day台北與勵馨基金會各自主導。

《陰道獨白》的讀劇形式,具有藝術治療的作用。

觀察女性平台的興起、女性意識與商業行銷訴求結合等現象,羅珮嘉表示樂觀其成,認為這也是大眾化的一種展現。「二十年前,女性議題較聚焦在弱勢關懷,二十年過去,議題更開展、觸角更多元,大家開始發現,不同族群、階層的女性,都有問題要面對。例如與白領女性有關的職場性騷擾、透明天花板等。當整體社會的接受度提高,女性影展就能更深化的處理議題,與主流媒體互補互輔。」

V-Day台北舉辦的曬衣繩行動。

喧囂的必要  當壓迫依然存在

 

2015年,美國東部女子大學決定取消持續了十幾年之久的校園傳統—《陰道獨白》公演,理由是劇本內容已不符合性別多元的社會趨勢。劇作家恩斯勒是這樣回應的:「我也很期待這齣劇本不再合時的那天到來。但事實是,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女性遭受性暴力的境況依然嚴重存在。」

從過去的沉默到當代的喧嘩,我們期待,當性別不再被凸顯的那天再次到來,是因為相關的壓迫已真正成為過去。

 

圖片提供: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女書店、V-Day台北

王則文

王則文

文章 19

網路上用reke當名字,中文系畢業,什麼都愛沾,定不下心上班的長髮弱書生一名。長期書寫旅遊報導、電影評論,也擔任網路電影論壇管理者和維基百科社群的經營工作。重度的網路使用者,尤其喜愛宅在電腦前敲鍵盤塗塗寫寫,把自己心中關切的議題、熱愛的事物,透過文字散佈到讀者的腦海裡,甚至期盼能感染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