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華靡,美泉宮!

by  黃湘娟

1758年至1761年間的美泉宮,Bernardo Bellotto的帆布油畫,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來源:維基百科

它是近1500年來,人類最偉大的建築之一。它是維也納洛可可藝術黃金期的經典代表作品。

 

它的名字叫「熊布朗宮」(Schloss Schonbrunn),也稱「美泉宮」或「麗泉宮」。原始發想是建築師費埃爾拉赫(Johann Fischer von Erlach)為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Dynasty)的君王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設計,由於草圖構思規模十分龐大,甚至超過法王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因而令人懷疑是否有可能完全被執行?

 

來自瑞士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匈帝國(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長達600年,1278年將維也納定為首都,這個小城鎮立刻躍升為重要建設的目標地。

 

包括音樂、藝術、建築,甚至一杯咖啡,都有它們的故事。維也納的天際線布滿了教堂的尖塔和圓頂,沒有一條街找不到巴洛克式量體。

 

我們所聞到的咖啡香,是花了500年想征服這個城市而徒勞的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土耳其人留給維也納的。

 

關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手段,不像歐洲其他國家以征戰取得,外交談判和聯姻是他們不變的策略。而皇后、人稱國母的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ia)於國王約瑟夫一世逝世後,1740年接掌王位,共統治了奧匈帝國40年,其政績不輸任何男性領袖,期間她推動的中央集權、教育普及、建立文官制度、促進經濟繁榮等,更偉大的貢獻是她生了16個孩子,存活11個。

 

女王的智慧名言是:「寧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輝煌的戰爭」。看來,直至今天仍然適用。

 

當年,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個相當特別的規定,女王瑪麗亞.泰瑞莎生產時有專用的待產床,稱為「天堂床」,是以250公斤的黃金打造,今陳列在美泉宮內。

(左圖)百萬廳/(右圖)天堂床。翻攝自明信片

女王生產時,床的兩側用布幔圍蔽,留下正面以鏡子反射,女王的一舉一動,孩子出生的過程,完全公開在眾大臣的雙目之下,沒有宮廷內「狸貓換太子」的戲碼,每位嬰兒都是貨真價實的太子或公主。

 

美泉宮於1696年動工興建,建築外觀仿法國凡爾賽宮,中央是主廳,左右分別是皇帝與皇后的居所。1743年,國母泰瑞莎授權建築師尼古拉斯.帕卡西(Nikolaus Pacassi)按照她的意願重新設計並擴建美泉宮,使它成為一座足以代表奧地利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風格的夏宮。

 

之後,又陸續在後方山坡上增建新古典拱廊,可以俯瞰整個維也納城。1752年再增建動物園,成為世界上至今最古老的動物生態公園。

 

這些規劃與建築,對當時造成十分有趣的「跟風」。主要是其外觀採用一種名為「美泉宮黃色」(Schonbrunner Yellow),窗框則採用強烈對比的綠色,與哈布斯堡王朝旗幟所用的黃黑色,兩者皆是對比手法。於是,坊間公共建築、貴族宅邸等爭相仿效其搭配手法,蔚為風潮。

 

美泉宮的室內裝飾隱隱中含有輕巧與活潑,卻又不失莊重高貴。室內牆面大多貼上白色鑲板,並以金箔鑲邊,強調洛可可藝術的經典精神。其中,有以無花果木片鑲滿牆面,並嵌入波斯纖維畫的百萬室(Millionen Zimmer);有仿凡爾賽宮的大宴會廳(Great Gallery);以東方漆鑲板為裝飾的舊漆器室(Vieux-Lacque Room)。

仿凡爾賽的大宴會廳。翻攝自明信片

從貴族對於生活的投入與關注,見證歐洲當時的引領流行地位。至今,他們的生活精品,仍是大眾追隨愛用的物件。

圖片提供:
孫本凡、維基百科

黃湘娟

黃湘娟

文章 34

1988-2019年,擔任《室內》雜誌總編輯。 70年代曾主編全台第一本空間設計雜誌《家庭裝潢》、80年代主編《流行家飾》雜誌、《當代建築》雜誌。在「空間美學」領域浸潤長達40多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業開創期的篳路藍縷。 將經驗化約為文字書寫,期間陸續出版三本著作:《談建築說空間》(1989年),《見證台灣室內設計25年》(1999年),《亞歐歷史建築與城市漫步》(2008年)。第一本訪談了14位80年代已獨領風騷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學者;第二本記錄了室內設計業在台灣的開創與發展;第三本以個人見聞漫談文化、藝術、生活,以及城市美學。 197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