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接收婆家廚房(系列之15)

by  夏瑞紅

2012年深秋,先生終於結束一連串療程,回家開始努力恢復日常生活。

 

之前奔波於醫院,到那時總算稍微「塵埃落定」,我的「小村生涯」也才正式揭幕,但並非以藍天綠田斗笠村姑「初登場」,而是綁頭巾繫圍裙、沒日沒夜團團轉的「廚房狂熱份子」。

 

起初只為幫先生調理一天至少六頓的流質特餐,我竟大肆接管了婆婆的廚房,從冰箱、櫥櫃、流理台到地板、天花板都按我的邏輯與標準徹底整頓,一絲不苟。家人看我連日埋頭苦幹頗心疼,頻勸收工,但我一律嚴肅回絕:「不行!不整理好怎工作?」直到某日黃昏,「迴光返照」自己那孜孜矻矻,不禁啞然失笑,剎時過去在職場諸多「龜毛」行徑歷歷在目,那些曾暗自引以為豪的堅持,回頭再看,有些算是擇善固執,有些則簡直蠻橫、孩子氣。

 

該慶幸婆婆沒跟我一樣的毛病。自古以來光一個「我的廚房」不知引爆多少家庭戰爭,難怪「另起爐灶」各自開伙總是「分家」最鮮明的象徵。

 

同時,我也順勢「篡位」當家主廚。從前我們在台北家雖然很少外食,但掌廚的多是先生,他好吃又愛做,不像我總希望煮食越簡單越好。婆婆雖有一套傳統台南廚藝,但農事太忙,又長年關注生意,已無餘力精細烹飪,後又因舊傷無法久站,更覺得下廚吃力,這下有人要全盤接收,她正好就此「淡出」廚房。

這主廚除三餐還得準備上下午茶點。都市裡喝午茶是風情氣派,但對農村下田操勞的腸胃來說,兩餐之間太遠,午茶是中繼站,純屬生理需要。

 

自知生手未必能勝任,但小村外食不易,雇人更難,先生又需特製食物,公公痛風、婆婆過敏,倆老都不能隨便吃喝;另外,公婆認定必須吃肉才滋養,而我卻怕葷腥,因此不管是為人還是為已,我都得硬起頭皮親自提鍋上陣。

 

於是我認真摸索小村菜市場和周邊市鎮的採購路線,以及公婆的飲食規律與習慣,光是早晚餐都在六點半前、午餐在十一點半前準時開飯,就讓一向慢條斯理的我壓力滿大,每日天亮睜眼衝進廚房,一忙就到天黑。等我對廚房裡外工作節奏稍有把握、不再手忙腳亂,略可進一步檢討廚藝時,匆匆已過那個冬季了。

 

這才漸漸意識到,自古埋首廚房的女人何等偉大!現今自來水、瓦斯爐和各種廚房電器一應俱全,大家還嫌下廚麻煩,從前煮茶都得先挑水劈柴,那多累?而且日復一日、全年無休,若無非常耐性、愛心怎受得了?或者是,廚房深處藏著生活真味,她們從中享受的歡愉是被速食麻木的現代人難以領略的?

 

某次藝文座談會上,有位同台女士當眾說她從小立志作「才女」,婚前便先聲明可不能要她回家煮飯。當時我隱約覺得聽起來有點怪,好像她認為回家煮飯會折損、甚至埋沒才女?我也立刻聯想到婆婆媽媽那一輩大多以經營廚房為使命的女人,她們難道不如才女?

經過小村廚房這番「臨時抽考」,更發現「回家煮飯」可以更上層樓的境界無有止盡,其中所需本事可一點都不少於出外打拚作「才女」。只不過社會風潮此一時彼一時,現代女性多追求持家以外的自我價值感、成就感。

 

其實,國民教育怎好只重英數理化或什麼國際觀、創造力?烹飪、裁縫、土木、水電、農耕等技能,不是更基本的生活才情?當然不必人人皆為箇中翹楚,但起碼要有動手參與的能力,這樣會不會更有助於人生的平衡與完整?

 

花花世界吸引人的遊戲太多,而日常飲食料理太深奧又太平凡,以至很難使人用心對待。因緣際會下,我被「關進」小村,不得不老實重修廚房功課,也許這會令才女扼腕,但我覺得真是正好!

圖片提供:
邱勝旺

夏瑞紅

夏瑞紅

文章 56

一個女生,從小莫名自命不凡, 但其實只是平凡地生長於台灣小島。 在報社上班二十餘年,寫過幾本書,也當了媽媽, 我行我素,似乎對自己滿有把握。 傳說中的世界末日那年遷居農村, 才發現一切突然歸零, 人生得回頭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