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領導力 「領導者沒有悲觀的權利,只有樂觀的義務」,永遠感恩的機殼一姐陳美琪

by  李玉玲

陳美琪今年積極籌備回雲林設廠,為故鄉創造就業機會。汪正翔 / 攝影
靛藍的夜空下,年輕女孩在候車亭等公車,沒有APP查詢到站時間,也許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沒關係,女孩不寂寞,因為,她有滿天星星相伴。

 

這幅靜夜星空水彩畫,畫裡的女孩在政大銀行學系(現為金融學系)就讀,課餘時間參加慈幼社到盲啞學校(現為台北市立啟聰學校)陪孩子讀書。陪讀結束夜幕低垂,準備返回永和住處,她開心哼著歌,又過了有意義的一天。

 

雙十年華的大學生,對於未來沒有太多想像,只曉得:助人為快樂之本。如今,那位女孩已是ICT產業的成功企業家,人稱「機殼一姐」的勤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美琪。1983年創業,從一家小小的電腦機殼貿易商,一路打拚成為員工超過一千五百人,在台灣、中國大陸、歐洲、美國都有據點的大公司。



只值七分之一薪水,成就機殼一姐

 

2016年底,第一次與陳美琪見面,訪談時她感冒,卻絲毫不露疲態,一聊就是三個小時,「電力」之強令人印象深刻。相隔三年半再見,全球遭逢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一年有三、四個月要到國外拜訪客戶,視察工廠的陳美琪,這陣子哪兒都去不了,只能坐鎮台北,她不諱言:「下半年經濟景氣可能更差,失業率攀升,會很辛苦。」

 

不過,陳美琪沒有「坐困愁城」的負面情緒,不斷重覆她的座右銘:「吃苦當做吃補」、「關關難過關關過」,「創業初期曾經負債一千萬元,我都沒掉過淚。做為公司領導者,沒有悲觀的權利,只有樂觀的義務。」陳美琪馬上秀出勤誠在大陸廠拍的影片,「大陸還沒全面復工,主管親自下生產線,每周拍片回報進度,上傳微信,國外客戶也能安心。」

 

她感恩,母親樂觀的天性全傳給了她,總是有著滿滿的正能量。早年開台小MARCH到世貿參加商展,離開時會沿途問:有沒有人要搭便車?朋友提醒:別太好心,小心遇到壞人。她笑笑:「這輩子好像沒碰過壞人,天佑勤誠!感謝:高人指點,貴人相助,小人監督,自己努力,菩薩保佑。」



陳美琪說,頂著國立大學光環,剛入職場時總以為自己很行,在一家貿易公司當秘書,別說英文打字、會計比不過商校畢業生,外國客戶打電話來,英文也說得結結巴巴,縮著身體捂著話筒,就怕被同事聽到沒面子。老板不留情面問:「陳小姐,妳到底會什麼?妳只用四分之一小腦在做事,只值七分之一的薪水。」

 

這句重話銘刻在陳美琪心底。如今事業有成,經常應邀演講,陳美琪喜歡分享「1/4小腦、1/7薪水」故事,沒有怨懟,而是感謝生命裡的挫折,「成為更好的你,來自他人的成全。」

 

回家設廠,在地培力不能台北觀點

 

陳美琪將人生比喻為登山,第一座山是名利與成就,公司穩定發展後,她已經越過第一座山頭;現在要開始攀登第二座山-利他。學生時代陳美琪就雞婆成性,急公好義,考上政治大學由故鄉雲林北漂,她像飛出籠子裡的鳥兒,「讀書是副業,家教賺錢、參加社團才是正業。」陳美琪回憶,參加政大慈幼社到盲啞學校當義工,只是陪孩子讀書,什麼事也沒做,卻很快樂,為什麼?這些年再度投身社會關懷才有了深刻體悟:利他就是利己。



創業後忙於拚事業,直到2013年企業家好友邀約扶貧,陳美琪助人初心又被喚醒,將社會關懷納入公司政策,每年投入紅利、獎金帶頭做公益。在世界各地拜訪客戶,聊天時外國人總愛提起立法院打架事件,陳美琪想:台灣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為什麼沒人知道?她以自己的名字建置「琪愛分享」部落格,每個月定期發文,寄送電子報,這個園地是陳美琪連結愛與善緣的平台。

 

陳美琪自嘲:參加企業好友聚會有眼不識「泰山」,柏金包等名牌視若無物,倒是聽場演講,和人聊天,就會敏感偵測到那裡需要幫助。七年來,持續參加研揚基金會「藝術光點」計畫,贊助故鄉雲林的小學藝術教育;當代傳奇青年團、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漸凍人協會、阿里山慈雲寺修繕、搶救綠農的無毒洋蔥…,從教育、藝文、社福到生態環境,那裡有需要,雞婆董事長就會適時伸出援手。



離鄉四十多年,雲林,是陳美琪永遠的鄉愁。兒時記憶中物產豐饒的農業大縣,如今面臨高齡化、隔代教養、貧富差距大等社會問題,陳美琪心裡著急,但不急就章,而是按部就班將「藝術光點」計畫從視覺藝術擴展到科技、古典音樂,全方位扎根,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今年,更積極籌備回雲林設廠,為故鄉創造就業機會。

 

每年回鄉推動「藝術光點」計畫,陳美琪總會號召企業友人、員工一同加入。但她強調,不能帶著台北觀點,要有同理心,必須「在地化」。一有機會就苦口婆心建議地方行政單位善用孩子們的創作,當她在古坑候車亭看到「繪我家鄉」地圖(藝術光點計畫之一),印製成文宣品行銷地方特色,心裡說不出的驕傲:「七年下來,偏鄉孩子更有自信,校長、老師更有教學熱誠和使命感。」陳美琪強調,她不是政治人物,無法提供改革藍圖,「做!就對了。」





搶救洋蔥,也要貫徹心智圖

 

陳美琪認為,助人不能只是一昧地給錢,要有企業經營概念。每次啟動一項贊助計畫,她都會要求同事成立專案,先做好企管「心智圖」、「ARCI」(阿喜法則)分析,找出連結,明確分工,計畫執行起來才更有效率。2018年清明節假期,陳美琪從友人處得知:屏東綠農栽種的無毒洋蔥盛產,因為沒有冰櫃保存,梅雨季即將到來,數十公噸洋蔥面臨腐爛命運。顧不得過兩天就要出國洽公,陳美琪馬上通知同事啟動「搶救洋蔥」專案,周一上班日早上十點前要收到「說帖」(電子報),「說帖」不能只是動之以情,必須載有具體資訊,包括:洋蔥的優點、如何保存,食譜等。

 

發號施令同時,陳美琪也開始模擬各種可能狀況:不能只靠勤誠一家認購,一定要連結友好企業;扣掉宅配,蔥農利潤所剩無幾,必須考量地緣關係,集中運送;蔥農有人手登記認購名單及收費嗎?出國期間在機場轉機空檔,手機一打開LINE群組就跳出一堆訊息:「錢,怎麼給?」「怎麼袋數不對?」陳美琪一一回覆解決,沒幾天時間,3000袋洋蔥完售。

 

回國那天,勤誠認購的上百袋洋蔥剛好運抵中和總部,公司號召洋蔥勇士利用午休時間接力把洋蔥搬運下來。陳美琪感動地說,那是這輩子吃過最甜美的洋蔥,除了綠農的細心栽培,還調味了同仁齊心協力滿溢的愛心。

 

問陳美琪做公益帶給她什麼樣的快樂?她馬上說:「從不認為是在做『公益』,只是舉手之勞,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七年來,挹注在社會關懷經費雖然已達一億元,陳美琪尚未考慮成立基金會,她說,勤誠只是一間小公司,營收沒有達到一百億之前,與其成立基金會,不如把錢花在刀口上。雞婆董事長的行善「撇步」,說穿了,就是「借力使力打群架」。陳美琪強調,多結善緣,多做好事,台灣的未來一定充滿希望。

 

同場加映

蔡玉玲:心不難,事就不難!

馬雅芬就這樣把50嵐推向國際

圖片提供:
汪正翔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