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生活 不同於親子館,唯一夜間營業的育兒友善園:Fun鬆玩

by  林采薇

 

北投明德路一間隱身住宅區的「Fun鬆玩育兒友善園」,是台北市第14家育兒友善園,也是唯一晚上有營業的育兒友善園。被孩子暱稱「媽咪老師」的李珊,剛滿30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回想今年3月創辦這所育兒友善園的初衷,她感受很深:「因為在城市裡育兒,實在太孤單了。」

李珊和陳滔潁(右至左)收掉原本經營的咖啡店,將僅有的50萬元存款全數投入Fun鬆玩育兒友善園。汪正翔 / 攝影

有親子館,城市育兒孤單什麼?

 

身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成員,加上護理科系背景,李珊一直希望能自己帶孩子。成了全職媽媽後她才發現,有別於鄉下鄰里關係緊密,孩子有空間玩耍,有鄰居幫忙看顧,都會區看似資源多,但一個人帶孩子,能去的地方卻很有限,就連去公園玩也覺得人與人之間充滿疏離感。

 

 

「我想帶孩子去親子館玩,但規範很多,限制小孩不能奔跑,限制大的不能去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區玩,我一個人顧兩個小孩,很難讓他們分開,我顧到小的,大的就沒人看顧,天氣這麼熱,跟鄰居也不熟,我還能去哪裡?」台北家長最愛去的親子館,卻讓獨自育兒的李珊感到限制重重。

 

直到有天她帶著兩個孩子到一家育兒友善園,發現育兒友善園的空間雖然比親子館小,卻更溫馨、開放,加上入館孩童數少,照顧者較能稍事休息,「我突然想,如果可以自己經營這樣的空間,不就能同時育兒,又能傳達共學團不打不罵的教育理念!」

 

圈起鄰里,重劃共養社群

 

育兒友善園是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補助、開放民間團體申請經營的社區據點,希望在基本的「一行政區一親子館」之外,藉由公私部門合作,提供育兒者更多選擇。補助對象限定兒童福利或社會福利相關的非營利事業法人、學校等單位,尚未開放個人申請。共學團領隊徐書慧,也是「歐巴桑聯盟」2018年士林北投區議員參選人、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一聽到李珊想以共學教育促進會名義成立育兒友善園,立刻點頭答應。

徐書慧(右)認為,育兒友善園若能像「一區一親子館」的政策,由公部門統籌規劃,納入常規預算,而非被動式補助,或許能更有效益的分配資源。汪正翔 / 攝影

「歐巴桑聯盟」曾發起「我們都在城市裡孤單育兒」快閃活動,徐書慧表示,許多父母一到假日就帶孩子全台北親子館跑課程,像在「跑趴」,但孩子對自己成長的社區不熟悉,這樣好嗎?且若是隔代教養,阿公阿嬤哪有體力天天舟車勞頓?他們思考,如何重新連結過去鄰里共養的育兒社群,在走幾步路就能抵達的日常空間裡,打造互相支援的養育環境,不要把時間都花在交通移動上。

 

 

但從無到有可不容易,李珊坦言,申請送件後就開啟一連串負債的惡夢,政府經費下來前,不僅各類玩具、圖書等設施要先墊錢,房子也要事先租下空著,等待流程跑完。

 

李珊丈夫陳滔潁收掉原本經營的咖啡店後,夫妻倆將手中僅有的50萬元存款全數投入Fun鬆玩育兒友善園。為了省錢,他們向共學團成員募二手書、開車到新竹載回二手三層櫃;考量幼兒安全,花10萬元購買舒適毯,在朋友幫忙下,跪在地板上一塊一塊拼貼,為了省下施工費,整整花了14個小時;最後裝冷氣、設監視器,拉水電,每分錢都花在刀口上。

 

 

 

籌備8個月,案子終於通過,李珊開始在這裡實現她的夢想,希望透過育兒友善園的平台推廣「和孩子好好說話」、「不打不罵不威脅利誘恐嚇」的理念,打造一個尊重幼童意願、照顧者能好好放鬆的園地。

 

給孩子空間,沒準備好也OK

 

「Fun鬆玩」每個月的親子講座「親子教養百百種」,針對不同族群設計了「長輩場」及「父母場」,並邀請共學團媽媽來這裡說故事、教手作課。空間規劃打破年齡限制,園內「0~2歲區」若有大孩子也想進去玩,她不會限制,但會告知小寶寶的照顧者,請大人諒解並留心。

 

 

「我希望來這裡的照顧者可以尊重小孩,例如小孩不一定要跟我打招呼,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要有禮貌,都要他們『叫人』,但我跟他們說,當小孩想打招呼時,就會主動叫了,不必強迫。如果小孩來了,不想上課只想玩玩具,我也希望家長就讓他們玩,當他想上課,自己會再回來。」

 

李珊觀察,許多家長帶孩子跑育兒友善園是為了「上課」,事先預約了手作或是繪畫課程,就希望孩子全程專心參與,「但他們問過小孩的意願嗎?」

 

李珊常聽家長以命令口吻對小孩說:「我帶你來不是來玩玩具,是來上課,如果你不乖,我們就回去,不要玩了」,這時她會請媽媽先自己上課,讓小孩去玩,十幾分鐘後,孩子往往會放下手中玩具回頭找媽媽一起上課。

 

 

尊重孩子的意願,是李珊最大的堅持。她曾聘到一位知名律動講師,一堂課下來,李珊發現,講師為了讓孩子待在同一個地方活動,每人發一片小墊子,要求孩子只能在墊子上跳舞,跟自己「打破限制」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只好重新面試新講師。

 

「我親自面試了很多人,好不容易找到目前這位教塗鴉的藝術老師,不要求孩子怎麼畫,不畫也可以」,即使得花更多時間,她仍堅持找到理念相同的夥伴,「如果孩子還沒準備好,那你就要提供他們沒準備好的空間。」

 

 

接住下班後需要喘息的爸媽

 

這裡更是全台北唯一晚上開門的育兒友善園,一週有2天的開園時間是下午2點到晚上9點。目前親子館及育兒友善園大多開放至傍晚5點,除了Fun鬆玩,最多至傍晚6點,這樣的營業時間僅能服務全職育兒者。

 

但李珊觀察,大部分幼兒園四、五點下課,趕著下班接孩子的父母,晚餐後更需要有個地方放鬆,為了體貼職場、家庭兩頭燒的育兒者,她決定開放夜間時段。最初向社會局爭取時,督察曾質疑:晚上開有人來嗎?實際營運後,真的有不少上班族帶著孩子來,拓展了公共資源的服務對象。

 

 

社會局規定,育兒友善園每月入館人數須達1200人次。為了達標,李珊廣納社區媽媽的建議,花許多心力設計課程—「玩具診療室」教孩子修理玩具,分享布尿布使用經驗、親子共讀繪本技巧、以孕產婦為主體的生產選擇、親子按摩、兒童人權……,第一個月,入園人數就衝破1400人次。

 

 

不過,園內清潔、課程規劃、聘請講師、維護設施、活動宣傳以及粉專經營……,裡裡外外的瑣事都是李珊和先生兩人扛。經費每半年向公部門申請一次,所有活動、課程都要寫評估報告,每個月要花好幾個夜晚寫月報表,「行政作業多到我們根本沒有休假,甚至沒力氣走出門去發傳單。」這樣的工作量,李珊說,經營者的月薪4萬元出頭,行政人員則是3萬6千元。

 

李珊直言,當初以為只要設計課程就好,沒想到這麼累,明明是經營育兒空間,最後連自己的孩子都無法好好陪伴,孩子紛紛抗議:「怎麼都在陪別人」。她苦笑:「已經在想明年要不要繼續?」,但社區阿公阿嬤的支持,再次點燃她的熱情。

 

從地緣開始,找回人與人之間的緣

 

有位阿嬤自己帶兩歲半的孫子,剛來「Fun鬆玩」時常抱怨孫子脾氣大,每當阿嬤氣到想打小孩,李珊便會上前安撫:「阿嬤不要急,小孩不想睡就不要逼他啊,他不想跟老師打招呼也不用強求」,幾次下來,阿嬤願意放鬆一點,小孩回家前也開始主動說:「媽咪老師掰掰。」阿嬤後來告訴李珊,「Fun鬆玩」真的跟其他親子館很不一樣,讓李珊很有成就感。

 

還有就住在「Fun鬆玩」對面的一位阿嬤,原本互不相識,因常帶孫子來才發現彼此距離這麼近,「阿嬤看我瘦巴巴,端午節煮飯蒸粽子給我吃,前陣子看我小孩快生病,大熱天衝出去買電解水給我小孩喝,真的很感動。」

 

 

李珊認為,親子館人數吞吐量大,工作人員沒辦法一一看顧,家長只能自己盯,無法藉機喘息;且大多父母是帶著孩子跨區來玩,照顧者彼此沒有地緣關係,少了互相連結的動機。鄰里社區型的育兒友善園坪數小,入館人數低於親子館,經營者較能協助看顧孩子,來園的照顧者以附近居民為主,常常熟識後,發現彼此原來就住對面,或其實常在市場擦身而過。

 

李珊說:「當你對人有熟悉感,便有了信任,臨時有事,需要請鄰居看一下時,便能約在大人與小孩都熟悉的育兒友善園」,這就是社區托育才有的喘息樣態。。

 

 

目前台北市12個行政區,文山、北投、內湖、大安、南港5區,各有2間育兒友善園,士林、萬華、中山和松山區各有1間,大同區、信義區和中正區則沒有育兒友善園,只有最基本的親子館。

 

徐書慧認為,育兒友善園若能像「一區一親子館」的政策,由公部門考量區域人口密度、社經能力等因素,統籌規劃,再聘任民間團體經營;納入常規預算,而非被動式補助,或許能更有效益的分配資源,避免區域分配不均。

 

目前「Fun鬆玩」的面貌雖離「同村共養」的理想還有段距離,但李珊有信心:「只要再拉長時間增加互動,人與人的關係就能建立起來」。開一間育兒友善園,試圖圈出鄰里共養的同心圓,徐書慧說:「做這件事基本上就是個傻子,只能燃燒自己的熱情,但她如此堅定,我們當然支持。」

 

同場加映

在不可能中闖出可能,生產如此,參選也是:歐巴桑徐書慧

《祝我好好孕》:是對什麼恐懼,讓生命難以溫柔來去?

 

共玩共學,10/31前早鳥優惠

圖片提供:
汪正翔

林采薇

林采薇

文章 1

聽故事、寫字的人,新聞工作屆滿十年,有一點熱情有一點固執,在充滿壓力的新聞環境和狼狽育兒家事之間,常常想著,如果報導可以改變一點點什麼,那麼就有繼續努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