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選片 八零年代女性自覺,李美彌:更想爬梳的是人性「情感」

by  李玉玲
現在的我,體力、腦筋還很好,有許多題材想拍電影,只欠投資者;更想當志工,把經驗傳承給年輕人。


2021台灣國際女性影展」10月15日起登場,由李美彌1980年執導的劇情片《未婚媽媽》揭開序幕:

 

「青春正茂的年輕女孩,因為不同原因未婚懷孕,為了逃避社會異樣眼光,住進未婚媽媽之家,相互扶持、陪伴,終於從悲傷、絕望、憤怒的情緒走出,找到人生的出口……。」

 

歸亞蕾飾演的未婚媽媽之家負責人白夫人,散發著優雅的女性氣質,劇中橋段:白夫人戒菸不成,改拿菸斗吞雲吐霧。多麼衝突的畫面﹗莞爾之餘,不禁想像:幕後操刀的李美彌,想藉白夫人這個角色翻轉女性的刻板形象嗎?在陽盛陰衰的電影產業當導演,需要「男性」氣魄才能鎮住場面吧?

 

帶著對於「女」導演的刻板想像和李美彌見了面。75歲的李美彌一頭短髮,一身運動休閒裝扮,說話直爽,中氣十足,心裡正想:「和我設想得一樣,確實很『男子氣』。」她拿出厚厚一疊資料,指著上面的老照片:「這就是我!」照片中的女孩,穿著短裙、洋裝、旗袍,徹底「打臉」我的想像。

李美彌導演。
被邊緣的女導演之聲再現
 

今年女性影展以「重探八零年代的自覺之聲」為題,放映1980年代李美彌導演的三部電影《未婚媽媽》、《晚間新聞》、《女子學校》。影展介紹:「台灣電影史上被邊緣化,被埋沒的女導演之聲……」李美彌六、七年前退休後,自影視圈銷聲匿跡,確實差點隱沒在電影史頁中,香港城市大學魏時煜教授進行一項女導演專題研究,輾轉聯繫上李美彌,來台訪談,看到李美彌陸續清理手邊的資料,這些珍貴史料才被幸運搶救下來,捐贈國家電影中心收藏,並完成三部電影數位修復,相隔四十年後在女性影展重新放映。

 

影展開幕前夕和李美彌約訪,有如聆聽耆老開講,跌進時間的長河。李美彌1969年入行,擔任日本導演山內鐵也《封神榜》場記,做過場記、副導演、導演、策畫、製作人,腳跨電影、電視,從國、台語到客語,從劇情片到紀錄片,商業片到文學性的「作家選集」單元劇,從台灣到大陸,投身影視產業長達半世紀。



走入電影前,戲劇般的人生
 

出生屏東潮洲的李美彌,因為父親從事日用品經銷,家境不錯,從小學鋼琴,聽古典音樂。兒時最大的興趣是看書,唯一和電影的連結:父親因為生意需要,經常包下戲院送票做產品宣傳,李美彌喜歡跟著大人偷溜進去,有時不小心被攔下,戲院主管知道她是某某人女兒,馬上放行。

 

只是,電影,還未走進她的人生,倒是兩次「目睹」死亡,改變了李美彌的信仰及人生規畫。1959年6月的清晨,李美彌在路上遇見學姐,兩人打招呼擦身而過,沒多久一聲巨響,再回頭,學姐已慘死輪下。

 

「原來,死亡是這麼一回事!」那晚,李美彌坐在院子,放起音樂,心想:「學姐會來找我吧。」學姐沒來,李美彌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訣別的微笑〉,從此愛看哲學類書籍,改信天主教,打算畢業後當修女。沒想到高中時,一名年輕神父猝逝,李美彌跪在神父面前道別,低頭禱告再起身,看到神父微笑看著她,嚇得拔腿就跑,雖然之後聽說人死後,腦神經、視神經還未死亡,但李美彌當修女計畫就此打住,轉而對靈魂學產生興趣。

 

從小不愁吃穿,李美彌從未想過未來出路。高三迷上泰戈爾的詩,無心念書,大學聯考落榜,家人鼓勵她重考,李美彌想:考上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電科(現為世新大學),有學校可讀,何必重考,決定北上。

 

「我可是穿著滾邊旗袍、高跟鞋上學。」課餘,李美彌到衡陽路文星書店消磨時間,看電影,參加舞會,度過「由你玩三年」的大專生活。畢業後,父親幫她找好工作,「回屏東,結婚生子過一生嗎?」李美彌不肯返鄉,父親斷了經濟援助,幸好,哥哥姐姐伸出援手。

 

學了,就成了一輩子的事

 

待業半年終於等到機會, 1969年進入《封神榜》劇組擔任場記。「學校所學只是紙上談兵,進到實務界才發現:一切得從頭學起。」李美彌不會打板,副導演出手幫忙,山內鐵也訓了她一頓:「打板,不是場記的工作嗎?」



李美彌說,日本導演嚴謹,不只學到專業技術,還有工作的態度。每天拍完片導演會問:「今天拍了多少呎?」精準管控底片影響了李美彌日後當導演,不會無謂的浪費;她也學到日本人守時觀念,「除了一次因為父親中風,忘了新聞局邀約看片,幾十年來從不遲到。」

 

《封神榜》拍攝期間到大禹嶺取景,李美彌跟著劇組翻山越嶺,累到晚上躲在棉被裡哭,「大家可能想:這個嬌滴滴的女生跟完這部片,就會打退堂鼓吧!」李美彌不但沒放棄,還一輩子和電影、電視「結了婚」。李美彌說,不是沒談過戀愛,只是,約會看電影,累到在戲院睡覺。有一回約在片場碰面,只有半小時空檔,她一直看錶,這段戀情最後無疾而終。

 

李美彌從不覺得工作耽誤了婚姻,她享受拍戲,樂在學習,跟隨李行導演拍片當場記,觀察到李行如何帶起演員情感;在老三台時期電視影集《寒流》當副導演,學到如何為演員說戲,調度大場面。同行常笑李美彌是「瘋子」,滿腦子除了戲,裝不下別的東西,也不與人往來交際。

 

描繪都市女性的先驅

 

今年,女性影展放映的《未婚媽媽》、《晚間新聞》、《女子學校》,是李美彌1980年代自組影業公司拍攝的劇情片。雖是商業電影,內容觸及同性戀、學生暗戀老師、職業婦女困境、年輕男性暗戀熟女、未婚媽媽等議題,描繪了80年代台灣社會的縮影。影展將三部片稱為「台灣都市女性三部曲」,李美彌強調,雖然主要角色是女性,與其說是「性別」,她更想爬梳的是人性幽微的「情感」。

《晚間新聞》透過秦祥林與歸亞蕾飾演的夫妻,帶領觀眾省思何謂婚姻關係,還有性別刻板印象為女性帶來的桎梏。

原本,李美彌最早想拍《晚間新聞》,出發點是有感於女演員到了三十歲,就被設限演媽媽等年長者角色,她想讓歸亞蕾穿漂亮衣服,設計了服裝公司總經理角色,因為事業、家庭無法兼顧,和秦祥林飾演的主播丈夫鬧離婚……。只是,文藝愛情片當道的80年代,職業婦女題材不受片商青睞,只好暫時擱置,先拍《未婚媽媽》,結果市場反應熱烈,成為當年前十大賣座電影,才能繼續李美彌的導演夢。

 

李美彌回憶,《未婚媽媽》、《女子學校》拍攝過程順利,尤其後者更是如魚得水。《女子學校》故事發生在高中校園,角色原型部分來自李美彌的成長經驗,拍攝地點又是母校屏東女中,二十一天就拍完,女主角恬妞也因這部片子入圍金馬獎。

《未婚媽媽》為第28屆女性影展開幕片,本片以未婚媽媽為主題,刻劃女性成長故事。未婚媽媽之家及主角們自立生活後的共居公寓,建構了全然由女性為核心的非典型家庭模式,創造出屬於女性的烏托邦。
台灣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同性戀議題逐漸浮上檯面。《女子學校》以女校當中曖昧不明的同窗情誼作為本片主軸,頗具顛覆性的題材在當時引起高度輿論關注。

《晚間新聞》則是命運乖舛,一波三折。有一回在酒店拍攝,黑道鬧場,鬧完了,李美彌喊:「收工!」沒讓黑道如願需索。電影殺青後,片商毫不留情殺價,李美彌一氣之下,台灣版權不賣了,這部電影就此塵封,今年才在女性影展首度曝光。問李美彌有什麼過不了的關卡?她語帶保留:「最後還是解決了。」那段如人飲水的日子,一張李美彌收工後打坐的照片說明一切:「那陣子靠打坐靜心。」

 

李美彌的樂觀反映在電影裡,劇中人面臨不同人生困境,最後都有happy ending。「現實人生太多悲劇,我不要悲劇。」李美彌指出,女性在影視產業確實是少數民族,但她從未想過自己是「女」導演,女性在職場不一定吃虧,男性也可能被欺負。她感恩,一路走來總有「天使」在旁扶持,「我的人生沒有黑暗面」。

 

雖然,這輩子很少為金錢煩惱,李美彌很務實:「我沒有拍大戲的夢,壓力太大。《未婚媽媽》三部片子只能算小品。」問李美彌四十年後重看舊作有何感想?現在的她會有不同詮釋嗎?她說,觀後感就留給觀眾吧。心境不同了,不可能再拍同樣的題材。「現在的我,體力、腦筋還很好,有許多題材想拍電影,只欠投資者;更想當志工,把經驗傳承給年輕人。」75歲的李美彌不回首,只想向前看。

李美彌導演(左)與國家影視聽中心王君琦執行長(右)。

 

同場加映

探索自我的幻形共生——專訪女性影展主席王君琦

 

2021第28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1.10.15 – 10.24

李美彌導演單元介紹:http://www.wmw.org.tw/tw/film/unit/238

購票資訊:http://www.wmw.org.tw/tw/category/161

圖片提供: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玉玲

李玉玲

文章 80

大學念的是新聞。曾於平面媒體主跑藝文新聞多年,少了政治口水,多了藝術的活水。喜歡與市井小民的訪談,總能感受到民間泌泌湧出的旺盛創造力。記者多年的職業病,成了好奇寶寶,和人聊天時,不自覺會像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