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文 來吧,台灣第一個獨立書店獎——劉鋆:它們的好必須被更多人看到!

by  廖昀靖
好吧,我們來辦一個獎,目標是讓很棒的獨立書店讓更多人知道!

閱讀對我來說是什麼呢?它就是跟我在一起,帶著我長大的一件事情。」

 

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劉鋆說,小時候看別人追問父母很多「為什麼」,她自己很少這麼問。「我會跟我爸說:我跟你說一件事喔!聽完,我爸會說:噢!妳怎麼知道——我看書知道的。」閱讀,使她從小就知道自己有主動發現跟創造的能力。「一種小的驕傲跟自信、滿足,混雜在一起,那時候我可能就感受到,閱讀可以帶給我這些東西。」

 

從創作、成立依揚想亮人文事業出版社,到擔任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辦理美學講座以及正在執行的「獨立書店獎計畫」,劉鋆始終帶著一股渾然天成的衝勁,每一個行動似乎都在喊:「我跟你說一件事喔、我要告訴你那個有多好!」

 

這些美,都跟你有關係

 

2018 年起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開始辦理美學講座,每一場講座的開場,劉鋆都會帶來一段朗讀。她採集書裡的段落,呼應講座主題,把它變成一份禮物送給聽者。「朗讀只是為了讓大家靜下來。」靜下來,才有機會感受與發現。

 

 

舉辦主題講座近五年,劉鋆說當初選定「美學」為主題想法很單純,當大眾的眼睛被吸往國外的美看去,那台灣的美是什麼?歐洲有百年建築,日本有陰翳美學,「那當我們說:喔這個好台灣喔!那個『好』指的是什麼?」劉鋆說美學很抽象,因此時常含混不清。看到了美但無法指認,或聽到「美學」就感到遙遠。「沒關係,基金會跟大家一樣,我們想一起看看,有沒有機會稍稍釐清台灣的美學是什麼。」

 

以「美學,其實我們都有關係」為題,邀請各領域講者,生活化的談論電影、音樂、建築甚至跨到 AI 人工智慧。不是站在指導或教學的視角,而是強調一起學習與認識。「辦講座,我們很強調實體接觸和交流,所以沒有直播,你就是要來到這裡,和人面對面。」直到疫情襲來講座暫停,團隊對於實體溫度的想念,促成新的主題「島想見你」。

 

「前面的講座一直是從本島的角度在看事情,那有沒有可能我們站到外島上,看這之間的關聯?」而這個發想的契機始於劉鋆一趟小琉球之旅。「小琉球上一間獨立書店,它有許許多多的故事。」一間書店跨過一片海洋聯繫了大島與小島,也匯聚島上人的實體交流,劉鋆在這間獨立書店中被人和人的牽連吸引,和講座想要帶來給人們更多聯繫不謀而合。自此,書店就落入劉鋆心中。

 

「實體書店裡,有些重要的事情,是網路書店無法取代的。」


書店在做很重要的事

 

2021 年一則報導標題引起劉鋆的興趣。一間位於恆春的「春成書店」休業,另一間位於美濃的「有間書店」驅車前往,希望可以繼承「書店」二字非常有韻味的招牌。 這一段頗有傳承意味的溫馨故事讓劉鋆難忘:「這個故事非常好,很動人。可是我就在想,為什麼它的標題一定要下『美女書店』?這代表說,在台灣,美女的故事肯定比書店的故事受歡迎吧?」

 

而這也是「獨立書店獎」的觸發點,劉鋆開始思考,許多美好的書店故事都在台灣各個地方發生,除了一閃而過的報導外,她是否可以為書店做出長遠的關心?「好吧,我們來辦一個獎,目標是讓很棒的獨立書店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首個獨立書店獎就此誕生。劉鋆與團隊繼續從美學的角度向外拓展,每一間書店都乘載著一個地區的「美學」,拉出一條「獨立書店」的視角。而這一條路的風景,也不斷驚艷著她。

 

從三百多間台灣獨立書店著手,匿名踏查,以選書、空間氛圍以及在人與人的互動感受,作為不同切點,自由且開闊地讓每一間書店的特色被彰顯出來。「我們不是要比賽,不是要說誰比誰好。而是要向這些書店致敬。」

 

執行初起,團隊內心盤問的第一題就是:需不需要定義何謂獨立書店?劉鋆與團隊花了很多力氣思考何謂「獨立精神」。「大家都隱隱約約地說,但內心又是清楚明白知道哪個是、哪個不是。」不是自說自話,基金會也向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討論,並在出席友善書業合作社會員大會時,向現場七十多家書店主人分享計畫,結果得到熱烈回饋,「書店也很興奮,我們好受鼓舞。」後續還不斷接獲書店主動提出想法。

 

「有自己的樣子,創新、不複製。」和連鎖做出區隔,保持空間個性,擁有自己想要傳達的價值。「這是基金會定義的獨立書店。」在採訪之際劉鋆已經跟團隊走過一百多家書店。「我們是匿名去的。就是去看、去感受。」過程中,劉鋆發現各種形式的書店都有各自的精彩。「有些書店藏書很少,但每一本都是精選。有些跟地方有很深的連結,或是發動社會議題,有些甚至是創作基地⋯⋯每一個開書店的人都有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目標不同,長相就會完全不同。」這是獨立書店很難定義規範之處,但同時,這也就是獨立書店的價值所在。

 

在匿名踏查書店時,劉鋆與團隊從三種面向觀察。首先是選書:「選什麼書就反映了這個主人想要給別人什麼價值觀。」再來是空間,一個書店能不能讓人產生想要停留的悸動。最後是「人」。劉鋆說不是一定要親切和藹,「我也遇過一個很酷的店員,進去他沒什麼反應,眼神也沒跟妳交流。」但當劉鋆像他詢問一本書,他認真的查了一陣子後說書店現在沒有,「但是他還做了什麼呢?五分鐘後,他走過來告訴我,有一家附近的二手書店現在有那本書。」他告訴了一個想買書的人,那本書可以去哪裡買,即便不在他的書店裡。

 

「獨立書店獎的獎項,百分之九十都是『特色獎』,我們只是要判斷,這個書店的哪一個特色很突出,是想要跟大家分享的!」

 

 

當書店拿掉書之後

 

當網路平台祭出超低折扣戰,實體書店紛紛崩潰。究竟有什麼事情,是實體書店贏過網路書店的?劉鋆說:「有啊!布丁啊!」

 

哪一家書店做的布丁非常好吃,還有一間書店賣著豆花豆腐。劉鋆說得神采飛揚,但不是要說食物有多好吃,而是一個實體空間所結合的情感體驗,是網路絕對無法達成的。甚至,書店可以成為一個社區交流溝通的中心點,她舉例一間位於新竹的書店,推門踏進不大的書店,後頭一個人擠進來跟老闆眼神一對上,老闆就點點頭,轉身取出一塊麵包。「不是書耶,那是有人把麵包寄放在這裡,有需要的人可以來這裡取麵包。書店老闆還做這樣的服務。」

 

一間小巧的書店成為人們公共空間的延伸,乘載社區人們的交流網絡,人情、文化就在這裡醞釀累積。書店在做的事遠遠超過賣書,他們在經營的是自己的生活價值,並且體現了一個地區的人文生活風景。

 

「其實在執行計畫的途中,我們也會一直重新討論,到底我們要怎麼判斷它是不是一間書店?我會這樣思考:當我把書拿掉,這個空間是什麼?」如果書拿掉了,這是一間很棒的咖啡店,那書是不是就沒有存在的重要性?「我以前會這樣判斷,可是在過程中,我發現有太多書店沒辦法這樣判斷。」拿掉了書,空間卻仍然充滿因為書的餘韻而意義非凡。

 

劉鋆舉例,有些書店的書已經很少,拿掉書剩下幾個懷抱熱情的創作者,他們在那裡聚集、討論創作、辯論文學。「你說這樣的地方是不是一個很棒的書店?後來,我覺得是耶⋯⋯」還有另一間讓她難忘的書店,回應著她的想法。店主人翁是一對夫妻,先生白天在樓上開特殊教育教室,太太以編輯身份做為主要經濟收入。到了晚上兩人都下班後一樓的書店才開張。「書拿掉,這棟空間就是教室而已。可是書店對他們兩人重要嗎?很重要,那是一個美好生活的呈現。」

 

「我們會儘量做到最廣的光譜,各種面向的特色都可以在這個獎項中展露。」再小、再遠,只開很短時間的,營業 24 小時的,不論是什麼模樣,把書拿開,有沒有一種難以忽視的精神性仍然存在?如果有,那就會是獨立書店獎很想告訴大家的美好。

 

劉鋆每次踏查一間書店,幾乎都會帶書回家。其實不只書,在走遍台灣各個地區的獨立書店後,她帶走的自信堆滿笑容:「你知道嗎?這些書店太好了,裡面的人太厲害了!」劉鋆仍像當年那個「知道太多」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要將在各書店中的所見所聞被更多人知道。

 

 

同場加映

不做會遺憾,所以她用書點燃火種:青鳥書店蔡瑞珊

雙性戀媽媽 vs 異性戀爸爸,怎麼教小孩?開一間「孩好書屋」

圖片提供:
樹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廖昀靖

廖昀靖

文章 8

書寫時,身體與世界的暖度是那麼地剛好! 熱愛的植物、動物與土地都充滿魔法,持續對話,側耳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