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活 魂生製器創辦人張靚妤: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過上任何一種生活

by  林若寧
將「公益」與「工藝」結合,張靚妤讓創作的影響力走入世界,做什麼、怎麼做,都成為信念的延伸。

 

「生」字5劃,「活」字9劃。生活,寫在紙上不用10秒鐘的兩個字,魂生製器的創辦人張靚妤,用了整個人生去揉塑。


她辭職,旅行,返鄉,開設公司,養育孩子,用人生的峰迴路轉,一再擴展生命的可能,一次又一次探問:什麼是生活?


來到花蓮吉安鄉的「魂生製器」工作室,這間採預約制的小店,安靜地座落著。溫暖的光從門玻璃透出,店內,環置著張靚妤親手製作的陶瓷器皿,質樸而溫潤,有仿擬花蓮天光山色的大器氤氳,也有繁盛細膩的春日野花,捧起手作的杯碗,彷彿把大自然的吐納都濃縮在掌間了。


店面二樓,就是張靚妤做陶的所在。日日,她捧起陶土,在吐納間感受,沈澱,捕捉生活裡的吉光片羽,讓日常的小小奇跡,在掌心中凝練成形,化作一個個杯盤器皿。


生活,還可以是什麼樣子?

 

這就是她的回應。


過去,張靚妤是國際廣告集團的創意總監,收入豐沃,駐點台北、上海,日日經手頂尖品牌的廣告專案,忙得連結婚都是匆匆訂結後又回到工作崗位,「我那時出入公司已經不需要打卡了。可是腦子一直在想呀,想工作的事情,連吃飯睡覺都沒有停下來」。


隨著專業能力備受肯定,張靚妤的事業版圖逐步向國際開展,阿里巴巴的看重,迪士尼的工作邀約接踵而來。只是海外工作的光鮮亮麗,始終掩不去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不對勁」,那是夜深人靜,真實的自己反覆叩問的聲音:生活,只有這樣嗎?


「那些工作都很棒,但回頭才驚覺,我一直在為別人的品牌努力發聲,可是,自己的人生故事呢?」外界期待的負重太沈,猛地放落,才感到肩膀原來可以那麼輕。張靚妤笑著說:「後來我就因身體變差辭職回花蓮啦,先去各國旅行,回國發現,哇我也買太多紀念品,索性就整理一下,賣給大家。」就這樣,屬於張靚妤的故事,翻開了新的篇章,「好想生活本舖」就此在花蓮正式開張。


取名「好想生活」,是張靚妤返鄉的初心,也是她最真實的自白。那時,對於生活,她還沒有答案,只能且試且走。即使確定了自己「不要什麼」,未知的世界還是太過寬廣。沒能給世界交代,會不會害怕?


「的確,回到花蓮,丟掉名片,一切歸零。等同於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我『什麼也不是』。」張靚妤哈哈大笑,自嘲:「我還比較老。」笑聲裡,卻有一份重新舒展地自在。對張靚妤來說,正因為「什麼也不是」,所以沒什麼好丟臉,也沒有所謂的失敗。


不再是扛著千萬專案業績的廣告總監了,從艱難地抉擇裡長出的力量,看似孤注一擲,實則義無反顧。這份決心,帶著張靚妤一步一步地,拾回了自己的真實。


真正屬於自己的事物不會失去。如同依山傍海的花蓮,環繞著,用土地接住了返鄉的她。生活也是如此,走著走著,鄉林小徑也有了獨特的風景。


選物店的經營,讓張靚妤看見了器皿設計的商業潛力,卻同時面臨了傳統產業結構的困境,有些設計理念,師傅說做不成,她不放棄,索性自己弄了電窯,自行調釉、配土、手作打樣給師傅參考。

 

這份執行力,催化了陶瓷器皿品牌「魂生製器」的誕生,也讓張靚妤正式走入工藝創作的世界。

 

如今,生活是靈光

 

對現在的張靚妤而言,生活,是牽著女兒散步時,蹲下身子,看見的小小蒲公英。絨毛質地的柔軟種子,被風輕輕牽引,飛向未知的遠方。


春意盎然的小徑、隨處綻放的野花,化為杯盤上隨處綻放的幾何圖紋,清新的薄荷綠、溫馨的櫻花粉,鮮活的釉色,為杯盤帶來新生的氣息,這是張靚妤正式以「魂生製器」為名,面向世界的第一號作品《春漫野花》。

魂生製器的第一號作品《春漫野花》,以象徵新生的蒲公英為創作靈感,希望可以帶來更多夢想花開。
生活,也是「回家吃飯」。


手捧著碗,盛上熱呼呼的白飯,再添上一勺餐桌間的家常笑語,見證爸爸、媽媽攜手走過大半輩子的家肥屋潤。


「那時我學做陶,有了一點把握,問媽媽想要什麼,我做給她,還以為她會說茶道具這類的,而我媽家都是用贈送的盤子呀,上面有印XX贈的那種。」張靚妤用手指比劃著,笑著,彷彿想起媽媽當時的表情:「結果她說想要一個碗。『因為我沒有自己的碗啊』她這麼說。後來我就做了一大一小兩個碗,一個給爸爸,一個給媽媽。」女兒親手製作的碗,化為一份代代相傳的羈絆,牽繫起專屬於重要家人的時光。


從這對碗開始,張靚妤延伸設計出可以層層堆疊的杯子、可以用作盤子的鍋蓋。在美感裡添加了更多實用的發想,「我希望這些陶瓷器,可以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這樣的想法,最後落實成魂生製器的《日日伴你》系列。


生活,也是和自己獨處、對話。


疫情的震盪,促使人們沈澱下來,張靚妤選擇了少見的秋冬色調,沈穩,寡靜,象徵在大地母親的承接裡,回到自己。以葵花、菱花、泫花三種花形做成的長器皿,別於以往的傳統魚盤用法,裡頭可以裝咖哩,也可以來份早午餐。

《日日伴你》系列,是張靚妤帶著對爸媽與孕育生命的原鄉土地的滿心感謝,將飯桌上最家常也極為可貴的安樂,揉捏製成每只餐碗杯盤。希望忙綠的人們,也能坐下來好好品嚐生活。
和世界的關係,和家人的關係,和自己的關係,張靚妤的作品,一年一年,像寫日記,慢慢把生活揉捏成胚,也一次一次返照更核心的自己,出窯時,化作一聲驚嘆,啊,原來自己還有這個模樣。


有些人看張靚妤的作品,會驚訝「這不像同一個人做的」,因為每個系列的作品都獨立鮮明。過去,張靚妤也曾為此困惑、搖擺,如果世界無法一眼認出自己,那自己到底算什麼呢?


「我甚至不知道我到底算陶藝師,還是設計師?」她歎氣。從跨海工作的廣告總監,到扎根花蓮的創作者,從妻子,媽媽,到女兒,這些人生位置的轉換,在她的生命故事裡層層疊疊,每一個碰撞都無比真實。


她會因為工作鎮日忙碌,無法陪伴女兒感到愧疚,也曾經在創業過程中戶頭一度歸零,被經濟壓力追著跑。當地位、財物、角色都無法定義自己時,她一次又一次直面那個無從拋躲的問題:我是誰?


然後,她會回到那個小小的,專屬於她的陶土世界,安安靜靜,開始拉胚。

 

捏塑生活,打磨自己

 

是這樣創作出「大器氤氳」。使用花蓮大理石廠廢棄石材經過環保研磨後的再生土製作的陶器,以東海岸峽谷的晨、午、夜為設計概念,迴旋地紋理中,有一份靜謐地安定。作品介紹寫著:「人與自然一切變化,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跡, 每一剎那發生的事,都可以是奇跡」。

 

對張靚妤而言,生命裡最大的奇跡就是生命本身。僅24週就提早誕生的女兒瓜瓜,在MICU保溫箱待四個月後,作為「最小的花蓮人」,平安返家:「我心中最大的奇跡,就是我的女兒活下來了。那時,我每天都去見她,因為我不知道,那會不會就是最後一次」。


感激奇跡發生,感激醫護人員的付出。看著女兒和「魂生製器」這個品牌一起慢慢長大,2017年,張靚妤發起「Ocean Non Profit Project 工藝X公益計畫」,以陶瓷創作品〈海浪〉發起募資。短短30小時就募到超過預期目標的600萬元,所得全部捐給門諾醫院新生兒照護單位,將使用了超過15年的醫療儀器一舉更新,同時減輕MICU護理師們的身心壓力,讓未來早產的小小生命,可以獲得更好的照顧。


將「公益」與「工藝」結合,張靚妤讓創作的影響力走入世界,做什麼、怎麼做,都成為信念的延伸:「我漸漸明白,要問的並不是『我是誰』,而是『我想要成為誰』。」她的心沈澱下來,眼神堅定。


醞釀了一整年、與長濱的法式餐廳 Sinasera 24聯名合作的專屬訂製器皿「大器氤氳」。在2022年,獲得金點設計獎的肯定。

 

在向內探索與向外連結之間,張靚妤慢慢找到了平衡,也開始提案、開展異業合作,「未來,想繼續做一些好玩的事」。過去的路從來沒有白走,並不是放棄一次就是決絕,所有的累積都還在自己身上,那是誰也拿不走的寶藏。
2023年,她將帶著女兒飛往泰國曼谷,以陶藝創作交換住宿,體驗當地生活。未知的世界還好大好大,工藝可以不只是工藝,路,也永遠不只一條。


張靚妤計畫著,以後,「魂生製器」也許能成為退休長者或婦女二度就業的中繼站,陪伴更多人改變、成長。透過用手捏塑的器皿,傳遞溫度,到下一個人的手心裡。也許一千種人生,就有一千種可能,但張靚妤已經不再迷惘,她說:「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過上任何一種生活」。

 

 

同場加映

創作 x 創業 =永續 ——「永晝海濱美術館」讓藝術設計持續上岸

圖片提供:
魂生製器

林若寧

林若寧

文章 4

政治大學傳播所畢業,曾任天下雜誌群資深記者、中華電視公司記者。採訪著作《我是馬克》、《燃起主管魂》。現為自由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