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快意大辦桌(系列之43)

by  夏瑞紅

 回小村才兩年餘,吃過的辦桌次數卻比過去全加起來的還多。

原來辦桌在鄉下這麼流行,只是我從前住在都市未能躬逢其盛。

那日一早七點,村子裡「公厝」(社區中心、太子爺廟)的「放送」(廣播)就來了: 「各位鄉親、善男信士大家早安,今日是農曆三月二三、天上聖母聖誕千秋,ㄌㄢ(我們)庄天后宮今日中午有辦桌,欲邀請各位相招來乎媽祖請吃平安……」。於是幾乎全村中午都不開伙了,大家齊聚天后宮廟前馬路上吃辦桌。

到底一年到頭有幾攤這樣神明生日派對呢?我也數不清,因為本村寺廟實在太多了,只知那一年一度唯一的素筵一定是觀音寺辦的。

廟會之外,舉凡婚喪喜慶都會辦桌,近年連農曆春節也不例外。

春節辦桌日原來只在初二女兒回娘家、必須宴請女婿那天,後來連除夕團圓飯也有人包辦。更絕的是,依此地傳統,除夕下午得盛大祭祖,而有些人嫌麻煩,或才從外地趕回老家、不及準備,因此辦桌業者順勢「服務升級」,只要訂除夕宴便可「加購」整套供品租賃,等拜完再把供品送回「中央廚房」,總舖師便重新處理成該戶除夕大餐的一部分。

那「中央廚房」是個臨時帳篷,設在里民活動中心附近空地,全部菜餚和餐具都得自行開車運回家,餐後再將餐具歸還。至於桌椅,業者前一天就會先送到客戶家裡,事後再來載走。小村人少,彼此都熟,一切無憑無據,說了算,但從沒聽說出過差錯。

過去我對辦桌的印象只是紅色塑膠桌巾、塑膠湯匙碗,和燠熱、嘈嚷、髒亂,但現在的辦桌可不同了,「高檔」的比之餐廳宴席毫不遜色。

例如,使用整套緞面桌布椅套,借用有冷氣空調的社區活動中心,還搭配樂團即席演奏;最重要的是,每道菜真材實料,開放廚房、現場料理,上菜迅速俐落,價格還比餐廳便宜許多。

 


小村一般辦桌,十二道菜是基本排場,每道都份量十足。一場宴席下來,可能從雞鴨鵝豬鱉、鮑魚、鱘龍魚、龍蝦、紅蟳、魚翅,到鱷魚、牛蛙、鳥蛋,統統列隊報到,令人瞠目結舌!還有各種紅酒啤酒果汁汽水都是無限暢飲,就是要你嘆服主人的「阿剎力」大手筆。

通常這辦桌吃到半途就很撐了,但在繼續努力喝過兩輪煲湯之後,臨上水果、甜點、冰品之前,總是卻又來一道「大封」(紅燒蹄膀)、或者碳烤肉排。原來那其實是要讓賓客帶走的,此地人覺得酒足菜飽不夠看,還要讓人打包,那才叫「盡禮數」。

小村有幾位老牌「總舖師」,他們都有各自的班底,所以村人只要看誰在席間跑堂,就知道這場辦桌由誰掌廚。老人家習慣稱「總舖師」為「屠煮」,聽起來也像「刀煮」,早期總舖師多是農閒時兼差,現在則大都專業投入,口碑好的總舖師已不只做本地生意,還常得應聘到外地,若要請名師辦桌還得很早就預約。

對於辦桌帶來封街改道的任何不便,村人向來給予最大包容,因為在平淡寂靜的小村生活裡,任何辦桌都是個精采亮點,她象徵著安樂、豐足、感謝和團圓,總引人由衷祝福。

尤其廟會大辦桌時,平時一天到晚著工作服的村民們,無不刻意梳妝打扮一番。看到那些老戴斗笠、穿「spulingu」(特指一種老派汗布內衣)的歐吉桑們,認真抹了髮油,又穿起襯衫正經出席,就感覺這真是非凡的一日。

 

這一日,地方公務員、農會幹部、各級民意代表都來了,還有小村居民的「親戚五十」,以及附近村鎮宮廟派來「逗鬧熱」的整車香客,讓小村乍現「人山人海」盛況,氣氛還頗有些夢幻、超現實。

雖然辦桌的山珍海味我大半不敢吃,但我已漸漸懂得品味小村辦桌的豪情與快意了。

圖片提供:
邱勝旺

夏瑞紅

夏瑞紅

文章 56

一個女生,從小莫名自命不凡, 但其實只是平凡地生長於台灣小島。 在報社上班二十餘年,寫過幾本書,也當了媽媽, 我行我素,似乎對自己滿有把握。 傳說中的世界末日那年遷居農村, 才發現一切突然歸零, 人生得回頭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