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好生活
從教育拿回飲食選擇權
酸女孩
結束歐洲食習之旅,我帶著浸淫橄欖油、乳酪、葡萄酒一整年、refresh後的舌頭回到台灣,再嚐台菜,原來,舌頭能校準自己在世界的位置…READ>
我們肯定都遇到關係「卡住」的時刻,假使有一個方法能讓我們同理彼此、進而和解,卻不會在為關係「加油」的同時卻讓自己的內心「漏油」,會是很好的事。READ>
曾經是衝鋒陷陣的報社記者,也可以當個「醫生娘」在家相夫教子,張平宜卻為中年的人生選了一條不好走的路--深入四川偏鄉 從事麻風村扶貧希望工程。READ>
流離的人就像失根的花,在離散與歸屬間找尋自我。訴說生命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種,來自越南、柬埔寨的洪滿枝和李佩香,選擇了戲劇創作。「南洋姊妹劇團」帶領新住民演出自己的故事,也是一種自主發聲的培力方式。READ>
畫作中失去三隻手腳的父親,慈祥照料懷中新生兒。這是口足畫家簡慶東根據自己的照片所繪製的「自畫像」。那時他的孩子才剛出世不久,當時拍下這一幕的,正是來自菲律賓中部怡朗市(ILO-ILO)的愛妻吉絲卡。READ>
五官立體、膚色白皙、一口流利的美式英文,讓黃琦妮常常被誤認為西方人,但她總是正色澄清:「我是菲律賓人,我們國家有很多種族,有黑皮膚也有白皮膚。台灣人常覺得我皮膚白,不像菲律賓人,但我以身為菲律賓人為榮。」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