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懷 賴嬌燕 農村裡的文藝復興

by  林宜屏
農業不是做夢的地方,而是把理想化為行動的行業。

「嬌燕」,看似嬌弱的甜美名字,卻是拿著鋤頭耕耘大地的女人,更是充滿幹勁與熱情、默默在宜蘭從事有機農業十幾年的執著傻子!

 

賴嬌燕用無毒耕作法讓土地重現生機。林宜屏/攝影
 

堅持有機     她不是真的傻

 

賴嬌燕傻,因為大老遠留學日本,竟然學做農;回台灣後,竟然選擇回宜蘭扛鋤頭,而這一扛就是十幾年的歲月。1999年,有機農業在台灣還是懵懵懂懂的抽象畫,但日本求學期間,學校教授一句:「農業是由觀察開始!」驚醒夢中人,讓她體悟,太陽的東昇西落、月亮的盈虧,大自然法則中蘊含的生命能量,便是造就作物營養與風味滿分的關鍵。


十六年前,一句日文都不會說的賴嬌燕,大膽遠赴日本;原本打算修讀攝影,一轉念,考進日本八岳中央農業實踐大學,攻讀有機農業,只為畢業後跟爸媽一起在宜蘭老家種田。她的父母也傻,對於堅持學農的她,只要求一定要選讀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的有機農法,因為必須珍惜土地的恩賜!父母親的教誨,使她更堅定地走上無毒農業之路。

 

戳破幻想     別做農夫夢

當農夫真的有忙不完的事,育苗、除草、收割,由於不噴灑農藥,光處理深埋土裡的叢生雜草,就得費不少心思。拿水稻來說,春天剛插完秧,雜草「春風吹又生」,拔完就長,得在太陽底下不斷奮戰。菜園裡的雜草更加惱人,根系既深且廣又糾結,不能只單單用鐮刀砍,還得用盡全身的力量連根拔起,以絕後患。賴嬌燕笑說,好處大概就是沒有掰掰袖,換來結實的肌肉。


賴嬌燕希望透過自己從農的生命經驗,證明拿鋤頭不但能養活自己,還能造福地球與社會。許多人心中都有農夫夢,但她說:「農業不是做夢的地方,而是把理想化為行動的行業!耕作過程裡,氣候因素及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時時刻刻考驗著人的意志力,因此,收穫時的心滿意足才會無與倫比,是金錢無法衡量的踏實感。」

作物的生長,更蘊含做人處事的智慧。賴嬌燕特別喜歡種稻,因為水稻有根、有水又謙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才會孝順父母,不會忘了來自何方;越是飽滿的稻穗垂得越低,提示人越有能力,更要懂得謙卑。

 

食育與農育     復興農業價值


除了堅持有機農作,她遵循父母親傳下來的日曬法,以陽光曬穀;拿自家種的黑豆釀醬油、製作手工豆腐乳、泡菜。賴嬌燕的豆腐乳,使用有機黃豆豆干與自家米麴,加上鹽巴、新鮮鳳梨,醃半年入味而成。不僅口感更為軟爛,甘甜裡帶著鳳梨清新果香,相較於鹹豆腐角製成的市面產品,少鹽更健康,成為老客人們的最愛。還有只在臉書粉絲團不定期昭告的季節蔬果:日本大蔥、番茄、彩色蘿蔔、草莓、皇宮菜……每一樣都是季節限定、數量有限的搶手貨!

水稻種植是賴嬌燕務農的根基,最終的夢想,是農村人文復興及農業生態復育。她所規劃的深入型食農教育,不只是插秧、割稻、除草的半日遊行程,而是兩天一夜的食物教育與農事體驗,邀請都市人在鄉間住下,參與從蔬果、米食到下田工作的一條龍務農生活。

 

都市人在鄉間住下,體驗採收黑豆的農事活動。

 

「唯有透過教育,才能讓珍惜食物、珍惜環境的想法深植人心;農業不會消失,但會改變與消費者溝通的方式,也唯有這種教育型食農,才不會被時代的浪潮淘汰。」賴嬌燕語重心長的說。而這個夢,已經不遠,說服家族的老老少少掏錢出來、跟銀行借錢,就算負債累累也要執行,2015年底即將完成。

用鋤頭播下食農教育的種子,賴嬌燕要證明,農夫收入、消費者教育與土地永續經營的三贏局面,不是不可能! 

圖片提供:
賴嬌燕

林宜屏

林宜屏

文章 3

從事美食、旅遊平面工作近十五年,曾任《食尚玩家》雜誌、《儂儂》雜誌、《大成報》、《美食新聞》、農業易遊網》記者負責撰寫美食旅遊,在平面媒體打滾十幾年,愛煮、愛吃,永遠靜不下來喜歡趴趴走,美食旅遊不只是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於是,我在美食裡旅行、在風土裡悠遊,一點一滴、一步一腳印地累積在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