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專欄豆漿物語

觀點專欄 豆漿物語

我的純真年代就寄於這已經消失的「永和鎮」,那是一段從懵懂到意識現實嚴酷的成長經驗。好賭的父親經常流連博愛街商店內賭場,我和姊姊有時進去找父親,有時守在門口等他。常常是晨光熹微時刻,父親垮著臉出來,口袋空了,我們聞著誘人豆漿味,默默跟在身後。READ>

觀點專欄潤餅春味

觀點專欄 潤餅春味

生活中的季節感來自稀有的食物,最令人饞涎為四月初才有的潤餅。我十分著迷在菜市場觀看烙餅皮,那個瘦小駝背的男子單手抓著一團濕軟的麵糰,俐落旋烙於高溫圓鐵板上,他用眼角微瞥,另一手迅即撕下一旁烤好的潤餅皮。整個上午,他不停歇反覆交錯一烙一拿,如表演特技,圍觀小孩看得目不轉睛。READ>

焦點企劃所以我吃了狗肉 (下)

焦點企劃 所以我吃了狗肉 (下)

然後狗腸煮好了。他們從滾水裡將腸子拿出,放在火上烤到腸面溢出油滴、膨起油泡。油孜孜的聲音刺痛了我的耳朵。等到四面都黑卻還沒焦,他們拿起來放到砧板上,切成小塊之後分給大家。這一次,少了些猶豫就將狗腸放入口中了。READ>

焦點企劃陶曉清與雷光夏 用聲音記憶青春

焦點企劃 陶曉清與雷光夏 用聲音記憶青春

已從廣播界退休的「台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為了「民歌40」再披戰袍,為專書寫文章、翻箱倒櫃找錄音,忙了好幾個月,春節過後難得空閒,與「音樂詩人」、midi girl雷光夏共赴「女人沙發」約會。READ>

看見女力張平宜 為麻風村孩子開展希望之翼

看見女力 張平宜 為麻風村孩子開展希望之翼

曾經是衝鋒陷陣的報社記者,也可以當個「醫生娘」在家相夫教子,張平宜卻為中年的人生選了一條不好走的路--深入四川偏鄉 從事麻風村扶貧希望工程。READ>

觀點專欄吉年慶有魚

觀點專欄 吉年慶有魚

小一在課堂朗誦國語第六課〈爸爸捕魚去〉「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幼小的我激動哭了,想起賣魚時的父親,每每在寒冬踩著泥濘歸來,長筒雨鞋冒著魚腥味的惡臭,他拎回的一袋雜魚翻白眼,頗為猙獰的形貌。讀課文時,我彷彿看見父親在搏鬥捕魚。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