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比禱告、集氣更重要的事

by  褚士瑩

我問一位在烏干達代表美國Peace Corps(和平部隊)工作兩年的大學學妹王怡珺,做為第一線工作者,對於美國公益律師Bob Goff在《Love Does(中文譯名:為自己的人生做點事)》這本書中描寫,在當地進行一個叫做「修復學校」計畫的看法時,她是這麼說的:「宗教與禱告的確是烏干達當地人生活非常重要的力量,對於北烏干達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因為畢竟那邊常年戰亂,許多人家庭顛沛流離。但我個人並其實不是很喜歡烏干達人的這種心態,想用禱告解決所有問題的心態所有問題、連想中樂透也禱告,我也不是很認同書中查理帶著那個男孩祈禱的舉動,讓叫那些沒有幸運被他握著手禱告的人該如何是好?」

 

「那麼如果不是禱告,你覺得烏干達教育需要的是什麼?」我的腦海裡出現烏干達半調子監獄的畫面,其實烏干達的監獄囚犯常在路邊做各種勞動服務,在外面的時候,甚至也可以像一般人那樣自由地去雜貨店買東西,到底有沒有人因此逃獄,也不得而知。

 

「他們需要的不是偶爾有幾個外國律師過來幫幾個幸運兒禱告、然後神奇的釋放,而是司法結構的改善。」

 

從NGO工作者的觀點來看,我完全可以理解她的挫折感。

 

烏干達是一個讓人充滿想像,充斥著非洲刻板印象的國度,正因為如此,王怡珺對於這點也特別敏感,「LRA最後在烏干達境內的攻擊是2006年,到2012年時美國和平部隊已經在Gulu地區有志工計畫,進行戰後重建,這點Bob Goff應該比別人都更瞭解,但是他卻仍然把2012年的烏干達,形容成猶如仍在戰亂中充滿危險的人間煉獄。即使南蘇丹和剛果都不應該被形容成這樣,畢竟全國並沒有一整個世代被消滅的事實,當地人均年齡很低的真實原因,並不是人均壽命太短太早死,而是因為新生兒太多,為了故事效果而這麼說,不就是加深讀者對於非洲的刻板印象嗎?」

 

所謂的LRA,是烏干達北部以及南蘇丹部分地區的游擊叛軍「聖主抵抗軍(Lord's Resistance Army)的簡稱,本身就是基督教傳到烏干達之後變形的怪物,1987年藉上帝之名,參與針對烏干達政府的叛亂,造成非洲其中一次持續時間最長的衝突。 根據維基百科,聖主抵抗軍由約瑟夫·科尼領導,他欲建立一個基於十誡和阿喬利傳統的國家。但該組織被指嚴重侵犯人權,包括涉及致殘、施虐、強姦、綁架平民、使用童兵和屠殺等。

 

他們禱告嗎?我相信他們每天禱告。

 

無論是烏干達還是緬甸,當地人買了彩券,也都會祈禱中獎,他們虔誠嗎?不但挺虔誠的,還很真誠。

 

作為一個長期間在貧困社區中工作的NGO工作者,如果認識到教堂禱告、在神佛面前謙卑祈禱、在網路上集氣,可能不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那什麼才更重要?

 

王怡珺說:「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來自比Gulu更北邊的Kitgum,那是當年內戰最嚴重的地方,他絕少提到自己的家人,在戰亂中他逃到烏干達的南邊。等到LRA撤退之後,他才再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創立一個社區組織,幫助像他一樣受到戰爭影響的年輕人,透過愛、關懷和信任,重新修補社區的防護網,也重新修補這些年輕人的內心。」

王怡珺(右一)認為,烏干達真正需要的,是司法結構的改善。王怡珺 / 提供

我相信修復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我時常在對於從事NGO工作有興趣的年輕人面前,引述達賴喇嘛說的一段話:「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更多成功的人,但是迫切需要各式各樣能夠帶來和平的人,能夠療癒的人,能夠修復的人,會說故事的人,還有懂愛的人。」

 

然而烏干達需要修復的,不只是監獄體系,也不只戰後的百孔千瘡,還有國族的自信心。

 

之所以這麼說,是任何一個看到Bob Goff在烏干達當地照片的人,都無法不注意到他是唯一的白人,而且是個外國人的事實。為什麼烏干達會找一個美國人,代表自己的國家去擔任駐美國的大使呢?對此,王怡珺也發表她自己的看法:「如果我被找去當烏干達駐美大使,我其實一點也不會開心。因為這代表烏干達政府仍然沒有自信、或者沒有人才,才會找一個非烏干達人來擔任這個職位,這完全不值得我高興啊。」

 

這讓我想到在路透社擔任駐中國記者的友人,對於電視競賽節目「Apprentice Asia」這一季中的中國代表卻是法國人,覺得荒誕無稽。其實這背後的文化意涵,比想像中還要深刻,要不然,每一年菲律賓或是泰國選美比賽中勝出的佳麗,不會幾乎每屆都剛好是有著一半歐洲血統的混血兒。

 

我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擁有修復能力的人,如此當我在困頓的時候,不需別人代禱、網路集氣,也能找到一條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的道路。

 

【你可能也會想看】

《105 號公路》前線人道援助工作者

建不建國?張桂越的庫德走馬燈

走過西藏難民的流亡路

圖片提供:
王怡珺

褚士瑩

褚士瑩

文章 40

國際NGO工作者。長期協助整合緬甸公民組織,有效監督國際資源挹注緬甸革新。在台灣也與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弱勢族群、環境等議題。他喜歡寫作,航海,划獨木舟,騎自行車,喝黑咖啡,吃芒果。已出版「1年計劃10年對話」、「給自己十樣人生禮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等近5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