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曾文勤 把街友變成社區好朋友

by  陳姵穎
重建街友的人際支持,才是他們重回社會的關鍵。

徘徊社會邊緣的街友與專業導覽員,乍看之下毫無關聯的兩種身分,激盪出衝突感十足的趣味方程式:「街遊Hidden Taipei」。由街友擔任導覽員的艋舺在地小旅行,不只是有話題而已。踏查街頭的同時,街友的故事娓娓道來,你會發現,這群人並非「好吃懶作、不夠努力」才無家可歸。

街遊Hidden Taipei導覽員阿和。

發起人曾文勤說:「街遊的重點,不是幫助所有的街友找到工作,而是撕下大眾的刻板印象與負面標籤,進而重建街友的社會人際支持,這才是他們能夠重回社會的關鍵。」她希望以此活動為橋梁,讓更多人深入思考街友現象背後潛藏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工殤職災及社會安全網不健全等議題。

 

借鏡英國  結合社會議題與觀光

 

2013年,曾文勤在英國倫敦參與街友導覽社會企業「Unseen Tours」(另眼看倫敦),認為這種帶入社會議題的觀光方式非常特別。回國後,在身兼社會局社工及芒草心協會志工的張獻忠、暨南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敏雄及萬華社區大學校方等協助下,展開「街遊Hidden Taipei」的籌備計畫。

「Unseen Tours」(另眼看倫敦),英國倫敦的街友導覽社會企業。

萬華社大開設為期十周的「艋舺曼波 - 創意導覽員」培訓課程,並特別安排志工擔任陪讀小天使,協助街友查閱資料,實際踏查萬華地區歷史,透過講師示範,了解何謂導覽。也鼓勵他們練習發言,建立初步信心。導覽課程結束後,徐敏雄老師以藝術治療工作坊,引導街友回顧過往人生,藉由正視自我,找到面對現況與未來的力量。

 

二階段培訓完成後,芒草心協會依據導覽員生命經驗的特殊性,結合在地文史風貌,協助規劃街遊路線。邀請志工參與試走、給予導覽員調整意見後,由社大導覽課講師徐寶月及專職人文史跡嚮導的呂慶炎老師驗收。

 

 

付費導覽  六成營收歸街友 

 

眾人努力下,2014年7月,「街遊Hidden Taipei」正式上線,目前有阿和與卜派兩位導覽員。阿和的「阿和流浪記」從艋舺剝皮寮出發,行經老人茶室長壽號,以及打烊後可供街友在此度過一夜風雨的三水街菜市場。阿和回憶蝴蝶蘭大旅社老闆娘經濟救急的慈悲,分享哪裡可以填飽肚子的街頭生存法則,介紹艋舺公園長椅上的紅袋子,是市政府配給的睡袋,以及專門幫助遊民的活水泉教會。

 

老社區的起落,是街友熟悉的故事。

 

 

卜派的「城中時光散步」則以中華路為起點,彎進衡陽路走入古台北城的歷史時光,也回顧自己的飄泊生活。博愛路上的世運麵包,有卜派養母買點心給他的兒時回憶,店內的滷味更是僅能以銅板充飢時的好選擇。名江造型店後頭的苦勞網辦公室,曾免費出借插座,讓他為手機充電。永綏街的騎樓,是街友往來台北車站與萬華地區的休憩中繼站。

 

 

 

曾文勤希望,「街遊Hidden Taipei」能成為成熟的社會企業,因此努力推動「付費導覽」,不僅保證參與品質,也是提升街友導覽員的自信心。除了每月四次的散客場次外,也接受團體預訂。每場導覽由一位芒草心協會志工陪同,受限於人力,一個月不超過二十場。活動六成營收歸導覽員,四成支付相關成本。導覽員平均每月薪資約兩萬元,最多可達三萬五千元。「不過,目前的營收無法支付導覽員以外的人員薪資,我們還需要更努力。」

街遊Hidden Taipei導覽員卜派向民眾解說當地歷史。

有工作、樂分享 街友面貌大不同

 

回顧一開始,最困難的是取得街友的信任,曾文勤就被街友放過三次鴿子。「一般人會怕街友,其實街友也會怕人。」在倫敦,有位街友奶奶對曾文勤說,已經很久沒有人願意跟她說話,把她當作一個「人」進行交流。「老奶奶讓我明白,街友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普通人,我們都怎麼跟別人交朋友?就是拿出真誠,他們自然會打開心房。」

 

接觸的過程中,曾文勤發現,其實七成街友都有工作,有的是勞力活,也有像舉牌、掃地這樣的零工;他們只是因為工殤、技能不再被市場需要、或其他悽慘境遇而流落街頭。相較於一般人,街友擁有的更少,卻很樂於分享。曾有街友為她排隊領食物張羅早餐,或主動付帳買水果。他們艱苦生活中的樂觀性格,令她深受感動。

把街友當朋友,曾文勤(右二)打開街友心房。

平等培力  讓街友為社區出力

 

曾文勤感慨,街友的存在,背後隱藏著勞動果實分配不均、居住權不正義和社會安全網不健全等結構性問題;曾文勤指出,「M型社會下,大多數人未來都有變成街友的可能。」給予住處安置,並不等於讓街友回到「正軌」,重建他們的生活網絡才是關鍵。如果社會大眾無法接納街友,如果只有在街頭才能得到歸屬感,他們最終還是會回到街頭。

 

「街遊Hidden Taipei」結合導覽和街友的創新方式,跳脫傳統救助型態,轉變成平等關係的培力,讓街友找回身為人的尊嚴與自信。「街遊是一個橋梁,讓社區和街友能夠和解、共存。」但曾文勤也明白,街遊計畫只能協助一部分的街友,無法解決大多數街友的困境。因為導覽員的培訓有一定門檻,也不是每個街友都適合這樣的模式。

 

 

因此她與芒草心協會計畫推動街友工班,從既有技能為出發點,建立一套脫貧自立的機制,甚至協助艋舺獨居老人改善居家環境。也是社區一份子的街友,理當成為社區的一份力量。

 

曾文勤曾在科技業公司晉升到主管職位、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卻對社會企業深感興趣。投入街友議題愈久,她愈能同理他人,無論是每個人遭遇的困境,或人生中一些不得不的選擇。堅信街友需要被看見、被同理而非被同情,這條翻轉既定印象、撕下標籤的道路並不容易,而曾文勤不孤單,也必定能走得自在。

圖片提供:
曾文勤

陳姵穎

陳姵穎 http://peiying0608.blogspot.tw/

文章 35

始終相信文字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而「書籍是人類最偉大的信仰」。 還有力氣就要去旅行,想感受這個無邊的大千世界,同時了解台灣這座島嶼。 沒有成為攝影師的天分,但依然喜愛用相機捕捉細微而美好的瞬間。 偶爾寫寫作,還在摸索屬於自己的音頻,繼續嘗試各種可能,期許自己能漸漸從小寫的writer逐步走向大寫的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