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米糠保養敏感肌 容器含塑量減半

by  黃沛云
身體健康了,肌膚自然美;生態平衡了,生活其中的人類也跟著受惠。

越來越多現代人為敏感體質所困擾,某種程度,這是環境反撲的體現。強調從內容物到包裝瓶都對肌膚、環境無負擔的有機米糠保養品牌「Reise米膚」,創辦人黃麒芳從大學開始,皮膚變得敏感,漸漸無法適用坊間的洗沐產品。

 

於是她上網找資料、看書、上課學習自製手工皂,進而了解市售洗髮乳為使頭髮輕柔滑順,大多添加甲醛及矽靈,為此,她又研究起非固態皂類的液態洗髮乳。(你也會想看:芽菜的保養力 綠藤生機

 

 

瓶器低塑處理 減輕環境負擔

 

一連串的研發成果,起初只是自己使用。但隨著越來越了解化學添加物對人體及環境的危害,黃麒芳益發感受到:「我們誕生於最輝煌的時代,卻也目睹繁華逐漸殞落、凋零;大自然的反撲,是七年級生無法視而不見的議題。」為了將無害清潔用品的好處推廣給更多人,她與男友林世哲委託有認證的代工廠代工生產,兩人創辦的第一個品牌「A green Leaf一片綠葉」就此誕生。

 

儘管「一片綠葉」的產品完全由台灣生產製造、使用天然植物配方及食品級添加物,有件事卻讓他們耿耿於懷—盛裝的瓶器,是不環保、難分解的塑膠材質。

 

台灣平均一年的廢棄塑膠瓶高達14萬噸,可堆滿四棟101大樓。雖然一般保養品、清潔用品的瓶器,幾乎都有可回收標誌,但林世哲上網搜尋資料後發現,即使民眾認真回收,仍有高達九成的塑膠製品被送入焚化爐。特別是用於盛裝食品、清潔保養類的容器,因為與人體接觸,為求乾淨、安全,更不可能使用回收塑膠做原料。他們曾試過用回收塑膠做容器,結果成品是灰色,且每批顏色都不同,而且這些塑膠料的來源,完全無法掌握。

(你也會想看:最綠洗髮精歐萊德 從能源到包裝都永續)

 

 

塑膠在現代生活已很難被取代,所以他們盡全力研究如何減少使用。後來,想到或許可利用手搖飲料店的茶葉來回收再製。但進一步規劃實踐方案時,發現一間一間店收購茶葉,相當耗費人力與時間;加上收回的茶葉必須馬上烘乾、磨碎,過程反而會排放更多二氧化碳,只好繼續尋找其他可能性。

 

自己當實驗品 看見米糠的潛力

 

終於,在台東碾米廠裡,他們發現了米糠。現代人習慣吃白米飯,稻穀磨碾後的大量米糠,已經磨碎、烘乾,可直接使用;每年有40萬噸米糠,被賣到養雞場或燒掉,拿來利用,反而可再創經濟價值。起初,他們嘗試完全用米糠製作瓶身,但容易碎裂、不耐使用。最後採用米糠加玉米澱粉等生物纖維參半的方式,降低一半的塑膠使用量,也確保產品內容物在潮濕的浴室環境中,不易變質、腐壞。

 

 

此外,有機米糠的萃取物富含米糠蠟、角鯊烯、維生素等成分,作為保養品,可增加肌膚表皮的防護力。有的消費者擔心植物性原料效果不佳,黃麒芳說:「擦了立即見效的產品,一旦停用也會迅速失效。保養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是提升肌膚抵抗力,讓皮膚恢復健康。」

 

她用自己的敏感肌,一次次測試保養品打樣配方,直到達到可販售標準,費時一年多;接著,一間一間打電話詢問有意願使用米糠原物料製作瓶器的代工廠。過程中,遭拒無數次,也有工廠用末端售價會變得很高昂為理由來勸退。兩人一度想放棄,但想到只差最後一步,前置作業又幾乎燒光所有資金,只能勉勵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多試一次,終於找到認同理念、願意接單的代工廠。

(你也會想看:拒絕海景民宿 舒米如妮復育海稻米)

 

 

堅持理念樂分享 不求快才走得長

 

傷腦筋的是,製作米糠瓶身,必須先將原本製作塑膠容器的機台全數清洗乾淨後才能進行,因此一次的製作量必須超過一萬支,這也是大多數瓶器射出廠不願接單的原因。這筆金額與庫存壓力,讓他們走上群眾募資這條路。除了在flyingV平台上宣傳,黃麒芳也在松菸誠品設櫃,邀請消費者現場試用產品。曾經有顧客建議推出試用包,但一想到會製造大量塑膠廢棄物,幾經掙扎後仍決定作罷。

 

黃麒芳發現自己很喜歡第一線接觸消費者,不但能直接溝通理念,也更了解客戶需要、在乎的是什麼。為了不讓顧客因購買有機天然保養品而感到負擔,「Reise米膚」以較親切的定價出擊,希望讓消費者更願意嘗試與支持。

 

 

黃麒芳用自己的敏感肌測試研發產品,從保養品到包裝瓶都強調天然,對肌膚與環境無負擔。Reise米膚 / 提供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推廣,「Reise米膚」成功募集到85萬元資金,遠高於起先設定的目標。保養是女人最在意的事,身體健康了,肌膚自然美;生態平衡了,生活其中的人類也跟著受惠。參與改變,或許可以從改變消費的選擇做起。

圖片提供:
Reise米膚, VisualHunt

黃沛云

黃沛云

文章 7

學生時期喜愛用雙輪、雙腳上山下海,穿梭大自然;畢業後期待用採訪、寫稿探索自我。而後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所尋找、遊歷的,早已是自己所熱愛的天地。在山林、田地間找到心靈平靜的喜樂;在言談、書寫中反思生命的價值。希冀在短暫旅居生涯中,多為農地、環境傳遞一份訊息、一份和諧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