徬徨之刃揮向何方
by 賴芳玉電影《徬徨之刃》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描述一名單親父親為了被性侵凌虐致死的女兒,藉著告密者提供的資訊,以自己之力追殺嫌犯,實現非法正義。執法者陷入徬徨,不知執法者的利刃究竟該指向何方。
那是電影小說,在真實人生呢?
三名兒童的死亡事件簿
2005年1月10日深夜11時許,台北街頭,冷風颼颼,一名30幾歲男子帶著年僅5歲的女兒坐在便利商店前,和一名陌生男子你來我往的飲酒。
小女孩只有14公斤、98公分,相較於一般同齡孩子顯得瘦小。她穿著薄外套,寒風陣陣地灌進衣服裡,但寒風還是抵不住濃濃睡意,她坐在爸爸懷裡睡著了。
一個小時後,男子飲酒完畢,想起身返家,但孩子睡意正濃,哭鬧不依,男子不耐煩,痛毆孩子頭部,直至哭鬧聲回歸平靜,靜靜地躺在街頭。
兒童命在旦夕,媒體譁然,全國為孩子祈福。但孩子仍在1月13日死亡。
兒童的死亡,引起悲憤,輿論以「邱小妹妹醫療人球」事件撻伐醫師。男童父親以傷害致死,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定讞。
2011年11月1日晚上10時許,新北市地區醫院急診室被丟來一名遍體麟傷的2歲男童,左大腿約20個針刺傷口、手腳指甲部分被拔掉等,到院時已然死亡。
兇手是男童母親的同居37歲劉姓男子,生父因毒品案入獄,母親與毒販劉姓男子同居,未料劉姓男子與友人共同餵食兒童毒品,並加以凌虐致死。
兒童被凌虐致死,引發社會譁然,法院最後判處劉姓男子有期徒刑30年定讞。
2016年3月28日上午11時許,一名4 歲女童與母親同往捷運路上,竟遭33歲男子當街砍殺致死,震驚社會,激情的輿論率先撻伐廢死團體,然後群聚檢察署前圍毆嫌犯,有人提議修正刑法,將故意殺害12歲以下兒童為唯一死刑,又有人提議修正精神衛生法,放寬強制住院標準,於是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開始被「高度關切」。
兒童的死亡,最令人悲痛,因為兒童的死亡,直指這國家社會連兒童都無法保護,彷彿安全網脆弱到你我都陷入危機中。
於是,每逢悲劇發生,透過媒體的傳播,社會陷入集體創傷與恐慌,徬徨中急於尋找解決良方,一股仇恨的力量趁機崛起,讓悲傷與仇恨徹底結合,藉此創造新的暴力,砍殺社會其他角落。
然而我們忽略,無論從被害者或加害者,悲劇中總會看見社會中弱勢的存在,這個弱勢源於被社會遺棄、排擠在某個角落的人,簡單說,弱勢的創造源於社會中的你我。
但氣餒的是,弱勢家庭的弱勢,永遠只是被拿來討論或撻伐的對象,激情過後,那些弱勢者會再度回歸弱勢、甚至更弱勢的位置,有一天,或許還會看見被害者與加害者位置交換,複製被害時的經驗,變成另一個加害者,屆時我們依然會驚恐地問:怎麼發生的?洩憤與卸責,我們似乎用得非常順手。
所以,徬徨之刃揮向何處?殺了他,難道這世界就安全了?或許,指向自己,可能還比較有機會找到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