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劇值得慢慢看,來提醒人生也不能快轉

by  馬欣
「人性」是我看劇的理由,在時代變動的當下,我看劇不想用追的,我只想默默地注視人性
去年對很多人來講是個不同的一年,雖然現在還無法釐清這三年對人類社會會發生什麼長遠影響,可是無疑的,你會發現你周圍人的人生觀,或者小到是你熟悉的店與巷弄街道都產生了改變。
 
21世紀教會我們的是「遺忘」,我們都好似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情走向了未來。而看劇也像燒田一樣,熱得快冷得更快。
 
今年回眸看過去,許多事都像寫在沙灘上的字一樣,即便當時再轟動,之後就會消失得一乾二淨,「社會氣候是如此,那個人呢?」我常這樣想,於是當非常木蘭編輯跟我討論過年片單時,我腦中浮現的是很私人的片單,希望是節奏緩一點的劇,可以藉它梳理自己,以及可以因此關注外界變化的作品。
 
每次到了過年,最喜歡的還是初三之後,走在人潮還沒回來的城市,也沒開那麼多的霓虹燈,只透著青青綠綠水漬的馬路上散步,或是聞著空氣中的些許炮竹味,日子靜緩,不同於疫情嚴重時的淨空,是可以好好呼吸,人可以像貓的步伐活著的那幾天。
 
初三到初五仍是我最喜歡的狀態,這城市還沒開始忙,即便我已開工,仍然偷點日子,活出了些安靜。
 
因此我今年雖也看了很多戲,我心中的本命劇還是《勿說是推理》,不為什麼大道理,是因劇中主角久能整能守好自己的小日子,有大隱隱於市的志向,讓我心生嚮往。但久能整這個人跟我一樣,是個路邊看到樹、煮了一鍋熱食、記好要去美術館的日子,就可以品出幸福味的傢伙。
 
 
雖然故事後半,他慢慢顯露出童年的傷口,但他仍對好人壞人都沒帶什麼成見,唯有喜歡看書,自己的小天地蓋著好好的,這樣有如散步般的人生堅持,彷彿在濁世中仍心有桃源。
 
尤其是劇中某一段台詞:任何字眼都可以找出新意思。這樣不流於表象思考的生活真義被表達了出來。如果能這樣「思考」,人生本來就有滋有味,是自由生活觀的最大體現。
 
我原本就不是那麼主流的人,所以也喜歡另一齣不是大熱劇的《解讀惡之心的人們》,就是犯罪心理側寫員的故事。這齣韓劇讓硬底演員金南佶獲得SBS演技大賞獎。它的時空是鎖定還沒有犯罪心理的年代,造成了許多冤案,除了案件本身縝密,編劇邏輯強大外,最重要的是它也拍出了犯罪側寫員的人生,直視深淵的人如何自救與救人,可以滿足推理迷,但描寫人性也夠細膩,不輸給大衛芬奇的影集《破案神探》。
 
自然,最近大熱的韓劇《黑暗榮耀》讓舊的復仇元素拍出了新爽度,雖然人物有點扁平,但在今日貧富差距無法逆轉的時空,它讓你看到這世界真正操控者的一面,但同時又讓劇中被家暴的人口中說出:「這該死的夕陽,真的太美了。」為何這世界如此可笑,但天空還是如此的美呢?相對於原本的美好風景,人類為何要活得如此渺小不堪,包括其中的富人。
 
同樣以萬物來諷刺人活得狹隘的是《西線無戰事》,這部是Netflix獨家推出的翻拍電影,並非走說教路線,而是以一小兵的眼睛看待近乎異化的世界,前一刻他們還在校園嘻笑,之後如同進入卡夫卡的噩夢之中,他們變成了不足為道的蟲子,隨著一戰的壕溝戰,你透過他的眼,看得了這世界還是如此美景依然,只有人陷入無盡的荒謬之中。它不只是戰爭片,更讓人突圍於眾生的盲點,看到了不隨風起舞的人生意義。
去年儘管是電影衰退年,除了春天的《捍衛戰士:獨行俠》帶來奇蹟外,之後《阿凡達:水之道》都無法風行草偃,前者的確鼓舞人心。另一部鼓舞人心的還有《媽的多重宇宙》,這部非常有意思地突破人生盲點,不管成敗,都將鏡花水月地回到原點,那實質的是什麼?電影中的兩顆石頭道出真理。
 
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與《我的出走日記》,前者或許開場人物並非年輕討喜,但每則故事都呼應了濟州島,那個必須與天搏命的地方,但因為這樣觀眾能品出不同的幸福況味,因討海而「每天都知道自己極限」的日子,竟然比起都市人沒止盡的追逐,更能放自己一馬。
 
忠於自己每一天,有著跟他人無關的踏實感,踏實這二字是現代人最稀缺的。《我的出走日記》曾經喪到我看不下去,但我知道他們為何如此,我們如今追求的看似都是某一種生活方式與消費態度,這是商業幻術的世界,讓某些人躁動,催著我們當個合格的消費者,但我們並不真的想要那些。這兩齣或許可以更令人反璞歸真地往新的一年走。
 
如果喜歡《初戀》,你應該也被劇中的「普魯斯特效應」所感動(嗅覺引起的回憶更強烈)。身體比我們誠實許多,眼睛看到的是最容易忘記的,你的嗅覺與聽覺,包括你的潛意識才記得你心中最深刻的事,不要讓眼睛所看到的騙了你,如果喜歡這齣,你大概可以連結到吉本芭娜娜的小說《白河夜船》或是《甘露》,自然如果行有餘力可以再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讓你的潛意識活絡過來,才不至於被社會壓抑到只想躺平。
 
我還看了《絕命律師》、《人生切割術》,雖然美劇不是現在主流,但《絕命律師》對於人物善惡的刻畫,達到了廣度與深度兼具。後者由班史提勒執導(他中年後執導與主演的電影都充滿內涵)。《人生切割術》暗示了我們被科技控制而不自知的驚悚,充滿了真實的隱喻。
 
守歲夜打算打開《鎌倉殿的13人》,我看劇不想急,終於等它結尾,我相信這齣劇不會令我失望。
 
「人性」是我看劇的理由,在時代變動的當下,我看劇不想用追的,我只想默默地注視人性,如同注視萬物,想看他們怎麼變的,又怎麼守的,如同喝一碗暖湯,看著眾生縮影,而結局從來是次要,因為它往往是故事最無聊的部分。
 
有時我想,究竟是我們在追劇,還是在被劇追?雖然可笑的事情多,但千萬別連娛樂都如此荒誕才好。
 

圖片提供:
friDay影音、unsplash

馬欣

馬欣

文章 80

在娛樂線工作二十年,持續觀察樂壇動態與採訪樂界人士。曾擔任金曲獎、海洋音樂祭評審等,文化評論與專欄文字散見於《中國時報》、《GQ》、《VOGUE》、MTV中文音樂網等媒體。著有《反派的力量》,對閱讀、音樂、電影有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