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何必為性別認同服務?

by  馬欣

美國有一種花叫米蘭花,四季都長,夏天更是茂盛得到處都是。尤其在美國中西部更多這樣的野花,但它不受都市歡迎,它那種有夾縫就生存的姿態,那種可以漫天生長的野生氣息,一點都不受近代都市的歡迎,他們喜歡那種工整的、被栽培的植物,於是有生命力的米蘭花只能在偏遠地方,從水泥縫裡開出點壯盛。

 

我覺得被譽為龐克時尚教母的薇薇安.魏斯伍德設計的服裝就有點像頑生的米蘭花,香味四溢、管你四季、不受拘束,她的每一刀剪裁、每一個裙擺的裂口、每一塊方格紋的錯置,都像是跟這文明社會劃下結界,一副「我的美,與你無關」的霸氣,在她出現之前,女孩們常被迫做個洋娃娃,在她之後,才逃出了世俗束縛,讓衣服成為主人個性的延伸。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佳映電影公司 / 提供

歷史上,女人很少有這樣的自由的,讓衣服為自己說話的自由。包括21世紀的女人,多半是以性別功能做思考來選擇服裝,但這部紀錄片《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裡有一句令人暢快的話:「她讓衣服不再跟性別認同有關,而是跟生活樂趣有關。」這是一位工作人員感謝魏斯伍德的服裝創意,讓她打開了另一個視野,不用去哪一個國家才能長征思考,而是自己靠衣服表達自己的想法,走出天高地闊。

 

我從小看童話裡女生的穿著,總覺得庶民到公主,只是裙子長短的分別,它有一定的公式可套,收到生平第一個芭比娃娃時,玩了一周後,就像是教我如何做大家都喜歡的女孩一樣的無趣,就很羨慕哥哥手中的霹靂布袋戲,為何那些大俠跟壞人就可以有千變萬化的服裝跟配件呢?

 

我跟電影中的魏斯伍德一樣,少女時第一次看到《聖女貞德》的老電影時,感到像被什麼啟示了一樣,原來真有女生敢這樣穿,真有女生敢說出自己使命這件事。為此而感到興奮不已。

 

 

有著天馬行空思考的魏斯伍德,從小就會自己做鞋,十幾歲就開始為自己做衣服,不想跟從市場指示,她筆下那些具有衝突美感的設計圖,讓老師建議她去念藝術學院,但她們家窮,只能轉往師範學校就讀,但她不放棄地主修藝術,跟那些米蘭花一樣,有打不死的硬頸意志。

 

整部電影你可以感受到她的堅持,生在搖滾年代的她,有著不羈心性,頭一次婚姻看來嫁得好,但有才華的她,無法被當時制式的婚姻觀給洗腦,她形容當時被美國夢附身般的婚姻價值令人莞爾,「美國夢就是那個樣子。」她說:「那時好像每個少婦都要梳個俏麗短髮,然後一定要笑口常開。」當時經濟正旺,美國夢影響著全世界,如同電影《超完美嬌妻》裡,社區對嬌妻的標準,你可以聯想到所有關於沙拉油與吸塵器的廣告中的主婦,但那不是她想要的人生,當時才20出頭的她很直接地講出離婚的原因:「因為我還沒竭盡所能地去探索這世界。」

 

她跟她設計的服裝一樣大膽,不怕失去地活著,她與後來的男友開了唱片行,光靠賣唱片無法維生,她開始賣起自己設計的服裝,跟當時正風起雲湧的搖滾風氣呼應,她叛逆的龐克風、打破原本女生的想像,像符號破解與重組一樣,走出另一種態度的美,如她在電影中說的:「為何女生不能像個女騎士一般?」為何衣服只有分淑女與浪女,而不是將自主權交回女生身上。

 

她的大破大立,是在香奈兒將男裝女穿後,又一波新思潮,身體的穿著在她手上成為一種「行動藝術」。她的創意堅持不受大財團控制,領救濟金也要養活自己的獨立品牌,頭幾年不見容於以高雅自居的時尚產業,之後她的設計掀翻了那些道貌岸然的陳腐,創造了流行,讓時尚業終於正視她的存在。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佳映電影公司 / 提供

紀錄片中,甚至有節目請一堆守舊派批判她的服裝,她勇敢且昂揚地坐在那裏,毫無畏懼。

 

她的服裝思維連動帶起了英國的龐克風,使得龐克不只是樂風,更可以是生活態度。人可以以身體明志,日常可用服裝思考,並且對當時無能的英國官僚體制表達出反抗意見,70年代她帶起了龐克風潮,後來積極參加社運與環保,一直到21世紀,她仍然是個叛逆女生,即使已是白髮之齡,她仍自然地將各種元素混搭在她身上,自成一格。

 

她與另一設計鬼才亞歷山大麥昆都是貧窮階級出身,但沒有財富支撐的他們,以藍領的生活反撲,反而為時尚產業帶起了新的活力。

 

這部電影令人想到之前台北同志遊行,有人批評部分遊行人士衣著大膽,或是身體暴露,殊不知原本服裝就是為自己明志,破除標籤化的直接表達,如魏斯伍德霸氣地點出為何服裝必須為性別認同服務?我們每天都可以是無限可能,只要你敢穿搭,這世上管得了你的薪水與地位,但管不了每個人將自己的生活活成藝術。

 

一個領袖與先驅,在審美愈趨於一致化的今日,我們需要再重溫一次Vivienne Westwood。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佳映電影公司 / 提供

同場加映

Sophie HONG的翅膀:洪麗芬

扮裝皇后為孩子讀繪本:大膽做自己

讓大甲媽祖停轎的彩虹真情意

出櫃的母親:沒有誰的愛不可告人

尤美女:婚姻平權不是戰爭,是擁抱

圖片提供:
VisualHunt、佳映電影公司

馬欣

馬欣

文章 80

在娛樂線工作二十年,持續觀察樂壇動態與採訪樂界人士。曾擔任金曲獎、海洋音樂祭評審等,文化評論與專欄文字散見於《中國時報》、《GQ》、《VOGUE》、MTV中文音樂網等媒體。著有《反派的力量》,對閱讀、音樂、電影有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