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好的小村生活」(系列之47)

by  夏瑞紅

偶爾我會在臉書分享傻瓜相機隨手拍的小村風光。不過是些田邊花草蔬果、屋前正在剝菱角破布子的阿公阿嬤,或者豬舍鴨寮魚塭和廢棄的土角厝,但居然博得一些稱讚,還引人驚歎「小村之美」,說要專程到此一遊。
 

那些照片幾乎都攝於清早散步時,是晨光的魔法使紅塵萬物閃動靜謐聖潔的神采,其莊嚴大美讓人幾乎想跪地膜拜。就為那剎那間的感動,我按下了快門。可能也因為這樣,有些朋友說小村照片讓他們很感動,也很羨慕我「美好的小村生活」。
 

每次收到這樣的回應,我的第一個想法都是捫心自問:妳有刻意美化小村嗎?
 

但我並不覺得自己有這樣的意圖或需要。比較可能是,人家以所見的幾個點,加上各自的解釋與想像,便連點成線、又連線成面。
 

若真到此一遊,人家可能發現別具洞天,也可能大失所望。「台灣各地傳統農村不都這樣?」如果有人這樣說,當然也沒錯。通常他們會在大白天蒞臨,到時更可能曬到頭昏腦脹,一心只想快閃進冷氣房,什麼風景都看不上眼了。
 

我拍的多是清晨景象,只因那是我每日緊湊忙碌的家事登場前,僅有的一點能隨興走走拍拍、屬於個人的時光,那並不代表我的小村生活全是早晨的恬靜清涼,而沒有嚴酷的中午,和幽暗的夜晚。
 

雖然我這台南小村媳婦該算半個台南人,但我對台南向來並無歸屬感,論熟悉度還遠不及至今一半以上歲月所在的台北。遷居小村這幾年,特別注意坊間有關台南的著作,發現「台南學」日益蔚為「顯學」,儼然是台灣慢食樂活品味的代言者。

 

媒體上呈現的台南畫面,不是古蹟、老樹、幽巷、和風文青小舖,就是各式各樣的美食小吃,又說台南人情多麼親切溫暖,大家多麼為在地傳統自尊自重,活生生一個深具歷史底蘊又自成文化風尚、生活美學的現代古都。
 

然而,光拿最受歡迎的小吃來說,我卻多半覺得還好而已,大部份料理衛生和用餐環境失之隨便,至於重新投資於品牌包裝的,佈置又嫌矯情,真正樸實雋永、讓人打從心底敬愛的老字號,猶如鳳毛麟角。再說,我也很納悶,近年幾起食安風暴中,不少有毒食材工廠就設在台南,這不是太諷刺了嗎?
 

相對於台北馬路的焦急,在台南開車的確有不一樣的從容,例如即使綠燈亮了,你還恍神堵在路口,也很少人會按喇叭催促,頂多默默脫隊超車而已。但能因此就定義「台南人」嗎?也許在任何較開闊的城市,人的行動都會自然放鬆。
 

再說親切不親切,也要看你是什麼樣的身分、去什麼場合、接觸的是什麼樣的人,還有待的是多長時間。
 

我並不是說那些「台南學」刻意美化了台南,而是那裡面總難免在地人的主觀情感,或外地人的片面印象,透過大量書寫、傳播,又漸漸模塑了一般人認識台南的角度。說到底,台南不比台灣其它城市可愛,也不比其它城市不可愛,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風景,關鍵在觀看的心境與眼光。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即使比起世界上許多城市的整潔優雅,故鄉可能相對庸俗醜陋,但我們仍願欣賞某些粗魯底下的簡單率直,憐恤某些將就背後的無奈不得已,甚至堅持,這是只有我們自己才懂的小確幸。
 

所以,同樣的,請不必因為我所見、所攝、所寫,而以為小村很美好。
 

小村是大台南的一個小小角落,她在時代巨浪中漂流,我是那漂流裡的小小過客。我只是珍惜自己與小村的因緣際會,不禁伸手去抓一把當下的吉光片羽,如此而已。
 

圖片提供:
邱勝旺

夏瑞紅

夏瑞紅

文章 56

一個女生,從小莫名自命不凡, 但其實只是平凡地生長於台灣小島。 在報社上班二十餘年,寫過幾本書,也當了媽媽, 我行我素,似乎對自己滿有把握。 傳說中的世界末日那年遷居農村, 才發現一切突然歸零, 人生得回頭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