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書房 《小日子》前社長劉冠吟:保持溫柔而堅定的前進,就是最美的女性姿態
我常常覺得,創業有時候指的不只是工作而已,在生活中有所突破,也是一種創業。
在接手《小日子》之前,我上一份工作是在鴻海擔任發言人及公關。在鴻海任職三年多,現在回想起來,那還是人生中最刺激也珍貴的工作經驗。能在臺灣最大企業的管理總部工作,一窺內部運作的方式,彷彿看見了近三十年臺灣產業發展的縮影。
從學校畢業以後,第一份工作是平面媒體記者。不管是記者、發言人、或是行銷公關工作,都是記錄別人的見聞,寫別人的故事。我心中有一個想法始終蠢蠢欲動:我想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想靠自己的力量,做跟臺灣有關係的事。從小在臺灣土生土長,我深深愛著這塊土地上的點點滴滴。
這個想法一直在我心中發酵,直到六年前,大學學長問我說,有沒有意願一起把「臺灣的小日子」這個概念發揚光大? 我們想把這些生活點滴化為養分也化為商機,讓更多人認識《小日子》。學長這一問彷彿按到一個開關,讓我整顆心都亮起來。我是一個即知即行的人,一旦感覺到有光線在前面,就會全速前進。
創業的過程絕對不可能一帆風順,老實說,《小日子》仍時時刻刻都活在風浪之中。但沒有考驗,就不會成長,這是我一直在心裡提醒自己的事。二○一三到二○一四年間整個市場出現明顯的景氣轉折,平面雜誌整體銷量嚴重下滑,《小日子》也不例外。當時一度灰心到考慮停刊,幾經思量還是下不了手,看著用心做的雜誌庫存量日高,每一本都是編輯們的心血結晶,都是我們的孩子,《小日子》這麼用心,還有好多臺灣的好故事來不及分享,這不該是我們的最後一天。我們反覆地問自己,還能夠多做什麼?
《小日子》從二○一二年創刊以來,一直嚴守著紙本雜誌本位的製作原則,扎實地執行老派編輯學中的每個步驟。隨著數位內容的興起,自然排擠了紙本雜誌的生存空間。在創刊後的兩年間,《小日子》完全沒有數位內容、也沒有官網。在這個網路主流的時代,沒有數位版本的《小日子》傳播力道相對貧弱,碰到二○一四年這個不景氣的轉捩點,我們的第一個因應策略就是決定把數位內容完整化,大力強化品牌及雜誌內容的聲量。
數位內容做完後,不管是閱讀量、點閱率都節節升高,品牌聲量也日益浩大。就現實面而言,從網路部分進來的廣告業務增多,連帶的是營運面的壓力減輕。接下來我們做了《小日子》的電子商務,將採訪過的店家的產品,匯集在我們的網路商店銷售。
至此,《小日子》的數位化轉型已經階段性完成,但這不代表我們放棄了紙本為主的編輯路線,紙本發行還是我們的靈魂所在。就經營者的角度,我必須在行銷方式及生存模式上與時俱進。事實證明,這個雙軌並進的策略確實奏效,我們沒有失去了靈魂,反而變得更為活躍。
在《小日子》的這六年間,有過快樂的時光,也有令人灰心喪志的時候,一路上最讓人振奮的就是與各地創業者相遇,尤其是女性的創業家,光是看著她們,就足夠讓我充滿勇氣。像是「印花樂」的Ama、企鵝和小花,「Yaboo Café」的Tina 和 Emily等。我覺得,女性創業者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浪漫和有創意,不會劃地自限,從來不覺得女性就應該如何,或女性就不能怎麼樣,盡力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找出最能發揮自己工作特長及愉快生活的平衡點。
《小日子》第五十八期的封面故事是「移居到喜歡的所在 開始新生活」,這一刊的受訪者都是移居到新的地方、開創新生活的女性,也是令我深受感動的一期。我常常覺得,創業有時候指的不只是工作而已,在生活中有所突破,也是一種創業。尤其在人生上的選擇,往往比在事業上的選擇需要更大的勇氣。能夠認清自己想要的,勇於拒絕不想要的生活,在人生中始終保持溫柔而堅定的前進,就是我心裡面最美麗的女性姿態了。
(本文為節錄,詳見《有春的日子》)
書 名:有春的日子
出 版:有鹿文化
作 者:劉冠吟
作者介紹:
劉冠吟
苗栗出生,臺北長大。就讀景美女中、臺大中文系、臺大新聞所畢業。曾做過記者、公關、發言人,到接管文創雜誌第一品牌《小日子》,不論在哪一份工作,劉冠吟都樂於與文字為伍。
喜歡寫作、旅遊、認識新朋友,好吃、嗜酒、熱愛工作,育有一女罵罵號,一犬有春。著有《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等書。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