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沙龍:生命的選擇 【生產光譜】我的孩子臍帶繞頸,他出生時用手護著自己的頸部
by 游婉琪原本我對生產沒有太多想像,反正時間到了就去醫院啊、報到啊,看醫生說怎麼辦就怎麼辦。直到認識一個朋友是居家生產,介紹我一本絕版書《溫柔生產》,當時我懷孕三個月,去她家翻這本書時很震驚。這本書開啟我另一個世界,原來生小孩不是只有媽媽感受,還只是胚胎的孩子,就已經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感受。
與其說是要讓自己舒服,不如說我是為了要孩子舒服來到這世界,而選擇溫柔生產的。我想像:如果我是孩子,在子宮裡頭既溫暖又安靜,來到世界的第一印象卻是強光、冷氣,醫生把我抓出來,彷彿歷經死亡威脅後重生。醫院的環境多麼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生命,反而比較像是一塊肉,怪不得新生兒都得大哭。
我不是一個反應很快的媽媽,意志力也沒有堅定到在生寶寶時,還能替孩子捍衛很多東西,因此去醫院生產對我來講是辛苦的,如果在生產過程,媽媽緊張、不舒服,孩子也會受影響,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被生出來。
其實我是個隨性又任性的人,對我來說,生孩子應該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去醫院的話我得擔心會不會漏帶什麼東西,在陌生環境裡頭,人們沒時間好好理解你,只能被制度綁架。
我在醫院產檢,醫生態度很開放,他也想推溫柔生產。但即使是這樣,每次見面我們頂多只能講兩三分鐘話,有時門診我從上午等到下午,進入診間後發現醫生早餐還在桌上,在這環境下,我實在開不了口多要求些什麼。
我第一個孩子在清晨出生,當時他臍帶繞頸兩圈,我生了整整兩天,如果是在醫院,我一定被剖腹,不會讓寶寶依照他想要的速度出來。後來他出生時,用手保護著自己的頸部,如果在醫院打催生針,寶寶自保的速度一定趕不上外力介入。
當時我開到三指後沒有進展,就繼續進食、散步,那感覺像是月經痛。後來助產師給了最後通牒,如果中午以前沒生出來就得後送醫院,結果到了11點,我終於趴在產球上把寶寶生出。
生第二胎的時候,助產師臨時有事不能來,換成她的朋友接應。當時還有導演來拍紀錄片,左右鄰居孩子們都集中在我們家,老公煮晚餐給大家吃,老大也能在第一時間看到弟弟出生,整個生產過程很歡樂也很輕鬆,我也比上次更自在。對我而言,計畫趕不上變化,我的居家生產沒有計劃書,與其訂了計劃書,隨時check什麼做了、什麼沒做,我更想要專注在我跟孩子的對話裡頭。
決定要居家生產時,先生非常力挺,甚至覺得這樣超讚。有些助產師會開產前課程,我們都會一起去上,認識生產過程中會發生哪些事情。先生替我準備了產球,在天花板吊掛了繩子,好讓我可以拉住施力。他是我的最佳陪產員,兩胎都全程參與。
我們的運氣蠻好,雖然雙方長輩沒有支持,但也沒有要干涉太多;雖然有表達擔心,但對我們的決定還算信任。生產前,我們都有試圖跟雙方長輩解釋風險,告訴他們我們做了哪些準備,真的不行也有救護車,15分鐘以內就可以趕到醫院。小孩出生後,長輩晚上到家裡抱嬰兒時還笑說:如果換在醫院生,這麼小怎麼抱得到。
助產師給了我們蠻多支持,隨時有問題傳訊息給她都會回應,也沒有生完孩子就離開。第一胎出生後,她不是把孩子抓去量體重,而是讓孩子和我在第一時間有肌膚之親,用橄欖油清潔完寶寶身體後,我們就開始練習哺乳。隔天助產師來家裡,發現寶寶有黃疸,建議我們回醫院檢驗。檢驗完數值偏高,建議住院,我們問助產師:除了住院有沒有其他選擇?她說可試著多曬太陽。我們家室內就有天井,決定先帶寶寶回家增加日照,期間助產師也持續幫忙追蹤狀況,一周內黃疸便退了。
除了黃疸,助產師也提出許多新生兒會出現的先天性疾病檢查項目,問我們要不要採樣,他可以直接來家中幫忙採孩子的足跟血。是我們評估過風險之後,決定不要這些醫療檢驗。
我認為所謂的溫柔生產因人而異,溫柔生產不一定非得有輕音樂、蠟燭或精油,更不能因為某些人達不到某些標準而給予譴責。如果一名媽媽認為剖腹對她而言才是安全的生產方式,也願意承擔剖腹風險,在充分理解之後做出剖腹的決定,那對於這名媽媽而言,剖腹就是溫柔生產。生產的主體在於媽媽跟孩子,除了關照媽媽的感受,孩子也是個生命。但生產過程中,孩子的感受卻常被忽略。我們需要的是更公開透明的資訊,而不是商業模式包裝的訊息。
口述 / 黃暐婷(歐巴桑聯盟 助選員) 採訪整理 / 游婉琪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