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沙龍:生命的選擇 【隊友告白】產檢過程不斷出櫃,只為找到對同志友善的醫生
by 游婉琪對我而言,我們的生產方式其實沒有選擇。
在孕前準備上,Vivian屬於「讀萬卷書」型,我則是「行萬里路」型,她看了很多書,我走鄉野調查路線。我的妹妹第一胎傳統生產、第二胎居家生產,即使她的生產過程非常順利,但要我第一胎就居家生產,我真的會有點害怕,覺得先有生產經驗後再來。
我們懷孕前做了非常多檢查,過程中得不斷跟許多醫生出櫃,希望能找到對同志友善、我們能信任的醫生。女性同志伴侶因為人工受孕,多數是生雙胞胎,也因為是雙胞胎,多數都是剖腹產。我們懷的不是雙胞胎,沒有太多經驗能參考,加上台灣目前對同志友善的醫生並不多,後來替我們接生的醫生,不僅是人工生殖專家,更是我們試了好幾家醫院後,找到最友善也最信任的醫生,因為他只能用傳統方式接生,所以我們沒有選擇,哪裡環境友善,我們就只能選擇哪裡,生產方式反倒是次要考量。
直到女兒脆瓜6個月後,我們參加了共學團,認識了一些助產師,發現她們大多對同志家庭很友善,如果我們有第二胎,我想居家生產應該會很適合。
Vivian懷孕時29歲,我們能夠受孕得來不易,除了人工生殖花了一筆錢,也花了很多錢在產檢上,所有能做的產檢,無論是健保有給付的還是自費的,能做我們都盡量去做,前前後後大約又花了15萬、坐月子中心也是15萬。
生產當天Vivian已經39周,我記得當時星期三我有會要開,就跟寶寶說希望不要在星期三出來,結果星期二晚上破水,我們趕緊帶著事前準備好的東西去醫院。到了之後,我很快發現自己能幫上的忙超少的,別的產婦家屬還能代簽文件,但Vivian只能邊哀號邊自己簽,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聽從護理師的建議,她要我做什麼就做什麼。
過程現在講起來輕鬆愉快,真正經歷時卻很辛酸。明明整個懷孕計畫我都一起參與,精子捐贈者我們一起挑選、每次產檢都一起去,但要進產房時,我卻被醫護人員擋在門外,雖然只有短短10分鐘,對我而言卻心如刀割—伴侶正經歷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我卻被冷冰冰的門板隔開。
直到醫生來後看到我,滿臉狐疑問:「怎麼還沒進去?」才知道我被擋在門外,醫生的出現給我很大安慰,他帶我進去後,要我站在Vivian頭那一側。在產房時間其實沒有很久,寶寶出來後護士開始清理、醫生則開始數手指腳趾,我們第一個感想卻是:「太好了是黃皮膚!」同志家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背負著社會觀感的壓力,如果孩子的膚色又跟父母不一樣,成長過程中遭受的壓力只會更大。
現在的我們,脆瓜出生後兩位媽媽母愛雙倍大爆發,只希望她身體健康順利長大。
口述 / Corrine 採訪整理 / 游婉琪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