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沙龍:移人的力量 她的愛情,打破「外勞」與「外國藝術家」的隱形界線

by  黃詩茹

馬力歐(Mario Subeldia)在台灣的菲律賓社群是個名人。8年前,他是新竹科學園區的作業員;8年後,他的作品正在新竹市立美術館展出。

 

他是沙畫藝術家,菲律賓國宴和劉若英演唱會都看得到他的作品;他是第一位考上街頭藝人的菲律賓人;他還集合一群菲籍移工發起「Aface菲律賓藝術團隊」。今年7月,馬力歐更透過《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獲得「自由藝術工作者」的身分。這一路的轉折,幕後推手是他的未婚妻兼經紀人,陳心瑀。

馬力歐(左)身上的夢想與執著,讓陳心瑀(右)印象深刻。林靜怡 / 攝影

遇見一個努力找機會的男孩

 

馬力歐的沙畫創作是看youtube自學苦練,起初一張人臉要畫一整天,現在只要10分鐘,很多人都說他畫的人像特別有神。除了畫面構圖、人物神韻,沙畫更是一種即興演出,而馬力歐的指尖有一種魔幻韻律,觀眾會被那行雲流水的指法吸引。

 

說起來,陳心瑀和馬力歐也是因沙畫結緣。那天是一個朋友聚會,「他一直讓我看沙畫的影片,說他有在表演,但我都沒興趣」,陳心瑀說完忍不住大笑。但這個在竹科工作的菲律賓男孩,還是讓她留下深刻印象,「他一直在為自己找機會。」

 

有一天,陳心瑀接到一通電話,「我在警察局,你可以幫我嗎?」原來,馬力歐去西門町表演,卻弄丟燈箱和沙子,「那些沙子是大姊給他的,他相信能表演沙畫是因為沙子有姊姊的祝福。」

 

 

陳心瑀帶他去南寮海邊撈沙,馬力歐很在乎手感,選了一個下午。「後來他說沙子不好用,我問他:『是你在畫,還是沙子在畫?能力是在誰手上?』她也像一個姊姊,推了馬力歐一把,讓他不再鑽牛角尖。

 

「他一開始的夢想很小,只是想在西門町表演。」當時陳心瑀看到台北市街頭藝人的報考資訊,雖然是以難考聞名的一級戰區,她還是覺得值得一試。馬力歐煩惱考試要畫什麼?她開玩笑地說:「在國父紀念館考試,你就畫DrSun Yat-Sen啊!就是100元鈔票上的那個人。」結果馬力歐真的畫了孫逸仙,而且考上了。

 

考到許可證,才是辛苦的開始。每次出門,馬力歐得扛著將近一人高的沙畫燈箱,陳心瑀揹著腳架、拖著行李箱,一個晚上最多表演3小時,馬力歐的工廠宿舍有門禁,兩人又得匆匆趕回新竹。至於收入,根本不用想,因為街頭藝人只有自由樂捐的小費,可能連車資都不夠。

 

「我曾經走到流眼淚,覺得好生氣、好累,再也不想走了。」雖然每次表演完,她都快累癱,但她知道那3小時有多珍貴,馬力歐可以離開工廠,在街頭和觀眾互動、拉著小朋友的手畫畫,手上不再是半導體零件,而是柔軟的沙,有風、有光、還有掌聲。

 

 

 

看見被視為「麻煩」的一群人

 

馬力歐來自菲律賓奎松,父親是地方的民意代表。他是老么,從小環境還算優渥,直到父親中風,他才決定來台灣工作,幫忙分攤家庭經濟。2010年進入竹科,一待就是7年,作業員一班12小時,做二休二。

 

陳心瑀說,馬力歐現在能從事藝術工作,一部分也要歸功於工廠。工時和休假穩定、對他在外表演也沒有太多意見,公司的活動和比賽也讓他有舞台發揮。但身為台灣人,她還是看到難以忍受的不公。

 

有一次,有位移工在河堤被搶了一條金項鍊,那是通往工廠宿舍的捷徑。陳心瑀問:「然後呢?報警了嗎?」移工說不能報警,他們不想惹麻煩,因為舍監說報警會被警察遣返。

 

還有一次,一位移工站在宿舍門口,被人惡意砸磚塊,當場頭破血流。他們叫了計程車送去醫院,沒有人去照顧受傷移工,而且他得自己支付醫藥費。陳心瑀又問:「然後呢?」

 

 

沒有然後,因為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警察、救護車、賠償都沒有出現。「他們在工廠工作、住在宿舍,任何一個環節沒有人幫忙出頭,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陳心瑀很生氣,也很無奈,因為她知道移工不想被貼上「惹麻煩」的標籤。

 

誰更匱乏?誰更豐滿?

 

藝術創作像個出口,讓馬力歐擁有一個和台灣人平等互動的身分。「觀眾很熱情,他們不會覺得你是怎麼樣的人?當馬力歐以一個藝術家的身分出現,大家是很尊敬他的。」

 

馬力歐考到街頭藝人時,在菲律賓社群引起一陣迴響,也有人躍躍欲試。「雖然有經濟壓力、工作很苦悶,但他們對畫畫、攝影、當模特兒都有夢想。所以他想提供一個舞台,不管有沒有考上,大家可以一起玩一玩。」

 

 

 

 

於是2017年2月,馬力歐和一群菲籍移工發起「Aface菲律賓藝術團隊」,第一場活動就在西門町舉行。12位模特兒穿著馬力歐設計,由廢棄物改造的服裝快閃街頭。後來規模逐漸擴大,他們舉辦海選,妝髮、攝影都自己來,同時結合慈善義賣,將活動盈餘送回家鄉,捐助弱勢學童、街友和獨居長者。

 

陳心瑀是美語補習班的老師,看著這群菲律賓朋友,常讓她想起班上的學生。她曾問孩子:What do you want to be?孩子回答:「我要賺錢。」她再問:「賺錢有很多種方式,工程師、醫生、教授?」孩子說:「醫生會被病人罵、工程師工作太累、現在學生很難教。」她很難過,孩子的生活並不匱乏,卻吸收太多負面資訊,對未來沒有想像。

 

「馬力歐最讓我感動的是他有夢想。為了改善家庭、為了翻身,他們很有動力。」結束移工身分後,有段時間馬力歐是以觀光簽進出,一個月要飛到香港兩三次。當時兩人經濟吃緊,父母擔心她付出太多,「看起來好像我給他很多東西,給他一個家、幫他申請簽證,其實我得到的更多。你看到一個人身上有夢想和執著,說到底還是支持他。」

 

 

與移工在一起,想結婚像闖關

 

今年7月,馬力歐獲得「自由藝術工作者」的居留身分。看起來這是一個移工的勵志故事,但陳心瑀說:「其實只是我想盡辦法,讓他能留下來。」

 

在這之前,兩人已先在菲律賓登記結婚,但台灣的程序尚未完成。跨國婚姻的申請手續繁複,需完備兩國多個政府單位之間的文件往來,以及健康檢查、驗證與面談。尤其,馬力歐的前移工身分,會讓這些審查更加嚴謹,他還需要參加「外籍配偶入國前輔導課程」,最後才能領到「依親居留簽證」。「結婚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陳心瑀評估,要完成這些手續,他們得在菲律賓待上3個月到半年。

 

而今年2月施行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為他們提供一個新的可能。這項法令的主要目的是鬆綁工作、簽證與居留規定,讓國際人才更有彈性的居留台灣。其中,第十條第一項明訂:「放寬外國藝術工作者得不經雇主申請,可逕向勞動部申請許可。」根據勞動部「外國專業人才從事藝術工作許可及管理辦法」,這項許可最長可達3年,並可申請展延。

 

攤開「表演及視覺藝術類」的申請資格,馬力歐唯一「可能」符合的是最後一項:「在藝術領域具創見及特殊表現,並領有其所屬國官方機構出具之推薦或證明文件。」於是,他們先向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詢問出具推薦函的可能性,由於過去沒有類似的文件格式,辦事處律師很仔細地和陳心瑀討論函文內容,最後由副處長代表簽名。

 

 

但真正的困難是藝術特殊表現如何證明?他們翻出所有媒體報導、活動邀請函,整理出一份完整簡歷,盡可能呈現馬力歐推廣沙畫藝術的成果,和他協助在台菲律賓人展現藝術才能的努力。陳心瑀常笑馬力歐有「戲胞」和「偶包」,「只要是報導他的報紙雜誌,他都會買下來」,沒想到這次真的派上用場。

 

 

剛上路的法令,沒有太多前例可循。事前,陳心瑀打了一輪電話,從牽涉藝術工作內容認定的文化部、核發工作證的勞動部,到提出法案的國家發展委員會。雖然可用網路申請,他們還是親自到勞動部送件,「窗口的小姐一臉疑惑,還問我是不是仲介?」

 

忐忑十多天,兩人終於收到通知,「拿著那張公文,我們兩個都要哭了。」現在馬力歐的居留證上,不再是某某單位聘僱,而是「應聘人才專法第十條,從事藝術工作」,後面還加上那張珍貴的公文文號。「我用了很多心思,也不知道是哪個步驟做對了,或許我們很幸運。」

 

夢想與愛情,兩個人務實找答案

 

截至勞動部7月的統計,目前共有11人獲得「外國專業人才從事藝術工作之有效許可」。如果沒有遇上這個法令呢?「就咬著牙半年,把結婚手續辦完啊,但馬力歐不願意。」對他們來說,或許不只是手續問題,也牽涉到共度人生的承諾。「他不想讓別人認為,他靠近我是想留在台灣。他都說:『你爸爸不會想把你嫁給一個窮鬼。』」

 

其實,馬力歐和陳心瑀的家人感情很好,他的沙畫燈箱就是陳心瑀的爸爸作的。爸爸是庭園造景的專家,還想把疊石技術傳給馬力歐,「他們兩個語言不通,可以一個下午坐在一起,一個刻螞蟻,一個畫畫。」

 

 

 

最近有不少人向陳心瑀打聽申請細節,但她很務實地說:「不要想得太美好,也不能只是為了留下來。」畢竟完成結婚手續後,馬力歐將擁有外籍配偶的權利,如果只是單純捨棄移工的身分,等於沒有固定收入,食宿必須自立,「留下來要作什麼?生活上有辦法支援自己嗎?」

 

藝術讓馬力歐留下來,但現階段還無法以此維生。「如果我不幫他,誰幫他接案子?誰幫他經營中文粉絲專頁?誰來應付生活開銷?」陳心瑀說的,是他們每一天、每一場演出都會遇到,非常現實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暫時無解,他們只能一起找答案。

 

馬力歐的作品,正在新竹市立美術館參與「移居者」展覽。其中一幅畫,是丈夫拎著行李,拿著護照和登機證,而懷孕的妻子抱著孩子送別。這幅畫的名稱是Ipaalam,菲律賓文的意思是「讓某人知道他在道別」。

 

看著馬力歐的畫,陳心瑀覺得那是他情緒的出口,他說的是移工酸酸苦苦的故事。「那段路有多辛苦?絕對不是一天兩天,是十幾年後才能看到一點成績。他們一個一個就這樣熬過來,你不覺得他們很勇敢嗎?」

 

 

同場加映

莫愛芳、阮金紅,驚豔金鐘金穗獎

移民工文學裡的移工人生

搭一座菲台大橋,黃琦妮的超級任務

「移人的力量」系列文章由非常木蘭與蘆葦女力基金共同合作
 

圖片提供:
林靜怡

黃詩茹

黃詩茹

文章 70

畢業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研究所。 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文字企劃、採訪撰稿。 願以文字堆疊出一條小徑,通往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