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生活 青瓢:忘了帶環保杯,那就用租的吧!
by 黃詩茹每個人家裡可能都有好幾個環保杯了,何不以使用代替擁有?
「我會盡量自帶水杯,但偶爾還是會忘記。」
「臨時想喝珍奶,身上卻沒有環保杯。」
「我也想自帶水杯,但有時就是不太方便。」
多數人都願意做環保,但難免因為不方便或惰性而讓友善環境的心意打了折扣。朱怡錚、鄭文普、林志龍,三位「手搖世代」的七年級生為了解決這個痛點,在2016年成立了新創環保杯租賃系統「青瓢」。
負責業務行銷的朱怡錚是團隊中唯一的女生,「做環保不等於費時費力,青瓢希望用更便利的方式,做有品質的環保。」創業不到一年,造型清新的青瓢杯已進駐康健樂活節、台北超級馬拉松、台灣好基金會X神農計畫等多場活動。上周末更在四四南村的地球日市集,提供外帶飲料的環保杯租賃服務。(同場加映|洪平珊:減塑只是手段,快樂才是目的)
沒有前例 將國外經驗帶回台灣
籌備初期,他們發現台灣的餐具租借多是一、兩百人的外燴規模,若要因應大型活動就需要一套專業系統,同時考量手搖飲料的普及,決定先推出單一品項的杯具,建立一套租借、使用、回收、清洗、倉儲的循環利用系統。而這個想法來自林志龍參與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COP21)的親身觀察。
機械背景的林志龍曾加入中國最早成立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參與推動「低碳家庭」項目,也因為這個機緣,受邀參與巴黎氣候大會分享推廣經驗。「當時會場不提供免洗杯,統一使用由Ecocup生產的杯子,押一歐元換一個杯子,就是這麼簡單。」
不同於法國由民間企業發起,青瓢也借鏡由政府發起、聯合45個民間團體組成的日本環保餐具聯盟(Reusable Ecofoodware Network),並前往日本交流取經。不同於Ecocup本身是杯具製造商,租借杯子的同時也進行販售,並提供活動客製的logo印刷;日本環保餐具聯盟則統一杯具外觀,增加重複使用率。「日本三大祭典之一的京都祇園祭就導入40萬份餐具,目前也積極爭取加入2020東京奧運。」
從材質到清洗 為使用者把關
創業初期,三人曾上街頭做調查,他們發現多數民眾在意的不外乎「便利性」與「衛生」。研究過不鏽鋼、瓷器、玻璃等材質,評估安全、清洗、運送等環節後,青瓢最後選擇和法、日相同的PP 5號(聚丙烯塑膠)。「PP 5號可耐-20至100度,且耐酸鹼、耐碰撞,同時不含大家很在意的塑化劑和雙酚A。」
目前青瓢杯共有250ml、380ml、500ml三種容量,其中380ml的玉米杯更是以可分解的玉米澱粉製成。至於很多人對清洗場的作業流程有疑慮,「如果專業清洗場的杯子都不放心,那一般咖啡廳的咖啡杯不是更髒?」
為了讓民眾用得安心,青瓢從杯具材質到後端的洗劑、乾燥劑都通過SGS檢驗,然而對照日台經驗,兩地民眾對於衛生標準也有不同反應,「在日本,民眾聽到餐具有送政府檢驗就覺得安心,但在台灣,尤其是近年的食安風暴後,大家更信賴SGS。」
「使用」代替「擁有」 不需要再多一個環保杯
還在開發產品的階段,青瓢就接到康健樂活節的邀約。「現場加水站以往都是提供紙杯,這次則邀請青瓢作為替代杯具,我們也利用機會測試民眾的接受程度。」沒有自帶水杯的人,押50元就能拿到青瓢杯,活動結束後到攤位歸還並退回押金,最後由青瓢運送至清洗場。
朱怡錚說,當天現場只提供開水,民眾的自帶率也很高,加上主辦單位事先宣傳完善,雖然緊張仍讓青瓢杯成功亮相。推廣至今,他們也歸納出一套流程控管的經驗,都會事先和租借單位分享,「主辦方通常最擔心杯子遺失,但目前為止,每一場的回收率都在九成以上,還是和事先宣導是否完善有關。」
深知新觀念需要時間接納,青瓢現階段選擇直接面對民眾,累積活動場次。「最常被問到:『為什麼要付錢?』、『為什麼只能租,不能買?』」朱怡錚笑說他們還曾被誤認是賣杯子的廠商,但青瓢堅持只租不賣,畢竟每個人家裡可能都有好幾個環保杯了,何不以「使用」代替「擁有」?(同場加映|夏瑞紅 小村裡的生活選擇與練習)
塑膠不環保,紙杯比較好?
手搖飲料是青瓢發想的起點,鄭文普說原先希望和手搖飲料業者合作,建立消費者拿青瓢杯買飲料,再到便利商店歸還的機制,但牽涉複雜的企業合作與金流,非一蹴可及,因此決定先投入大型活動,尤其是近年國人熱衷的路跑賽事。「路跑的場次頻繁,補給站的位置固定,跑者一次補充的水量不會太多,相對單純。」
台北超級馬拉松的當天,青瓢就加入其中兩個補給站,提供適合跑者的250ml小杯。其實在投入路跑前,他們就針對跑者進行問券調查,結果89%以上的跑者都認為免洗杯製造很多垃圾,為健康而跑,事後卻留下驚人的紙杯山,「其實大家對路跑的垃圾問題是有意識的。」但同時,他們也發現民眾對塑膠材質仍有質疑,對塑膠有不環保、不能裝熱飲的印象,卻對紙杯有莫名好感。
類似的「紙杯情結」也發生在英國,英國每日廢棄約700萬個咖啡杯,杯身雖印有回收標誌,卻僅有1%被回收處理。人們以為比較環保、會被企業妥善回收的紙杯,實際上卻是龐大的垃圾,也成為BBC揭露的議題。其實紙杯是由紙漿、油墨、塑膠膜等複合性材質製成,除了標示不清,可能盛裝過熱的飲料,以及印刷油墨隨飲料喝下肚的問題外,許多人不清楚紙杯內側的塑膠膜需要特殊處理才能分離回收,目前國內僅有一間廠商可承接,且回收率也相當低。(同場加映:陳藹玲,愛家所以愛地球)
面對這個迷思,鄭文普提到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曾做過相關研究,結果證實從製造到回收處理的生命週期,考量能源消耗、用水、溫室氣體排放及廢棄物等因素,可重複使用的塑膠杯仍比一次性紙杯理想。可見無論材質為何,應該檢視的是如何用、用多久,以及非用不可時,回收機制是否透明完善。
自帶水杯最好 青瓢只是預備方案
曾在北京生活三年的林志龍也有深刻感觸,「很多人都說要等生活水平穩定了才能做環保,但很諷刺的是,這些人往往是受環境汙染影響最大的一群。除了個人的道德心,有時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果今天有更環保的杯子,是否能不要全部用免洗杯,從企業端做一些改變?」
「雖然不一定會隨身帶環保餐具,但如果餐廳同時有免洗筷和重複使用的筷子,我就會選擇後者。」身為年輕世代,青瓢團隊對現代人想做環保,又在乎便利性的兩難感同身受,因此朱怡錚強調,自帶水杯當然是優先選擇,而青瓢是讓民眾多一個選擇,讓大家沒有負擔,更方便地做環保。
除了繼續優化青瓢杯,團隊目前也積極參與市集、校慶,並希望往區域性單位拓展。其中,世大運也是青瓢積極尋求合作的目標。朱怡錚認為,台灣的環保意識在亞洲是很先進的,希望透過國際賽事展現台北投入環保的城市文化,但她也坦言,「敲門真的非常困難,面對新的觀念,我們要不斷地說明這個系統如何運作,還需要時間。」
在人們談論共享資源、循環經濟的當下,看看手中的飲料杯,在喝下短暫快意的同時,我們是否能有另一個選擇?或許有一天,喝珍奶與愛地球將不再矛盾,街頭林立的手搖飲料店能串連出一幅友善環境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