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楊宜樺而言,持續跟家人溝通,跟整個產業溝通,達成「共好」才是最終願景。
四年前,毅然決定揮別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公關業,楊宜樺昂首步出台北繁華的辦公大樓。
回到彰化那片伴隨潮聲與海味的小漁村。從堅實平坦的水泥地跨入鬆軟的泥濘,她換上寶藍色的polo衫,套上樸實的雨鞋,回到那片養育她們一家三代人的土地。
返鄉這些年,楊宜樺將在公關業磨練出的毅力與專注,毫不猶豫地投入在家鄉的田間魚塭,讓全台第一個有機文蛤、黑蜆認證的品牌「打寶蛤」,在漢寶村漸漸成長茁壯。
在腥臭味之間,愛恨交織的家族事業
早上才剛結束一場訪談,下午連線採訪時,坐在電腦前的楊宜樺講話依然中氣十足。滿檔行程只是日常,分享起打寶蛤,她總是孜孜不倦,「打寶蛤這個品牌,其實是我大學的畢業製作。」大學就讀文創系,她從學生時期就希望能替家裡的傳統產業帶入全新創意,促進加值與轉型。
身為漁三代,楊宜樺的童年在挑蛤蜊、幫忙分裝出貨的腥臭味中渡過,全年無休的工作,讓全家人幾乎沒有時間玩樂。小時候放學,她常是最後一個離校的學生,因為爸媽忙得沒空來接她,「所以對於這個養殖產業,我其實又愛又恨。」然而,這片潮濕的泥濘、這些散發海味的蛤蜊,卻也是她的根,「這是一種沒辦法割捨的情感,因為它畢竟還是養我們長大的產業。」
即便因求學及工作而離鄉,楊宜樺的心裡始終牽掛著家。2020 年疫情來襲,家人原本要外銷到日本的黑蜆賣不出去,台灣本土的通路也接連中斷,她實在無法眼睜睜看著父母多年來的心血付之東流。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巨變,她放手台北的生活、捨棄破百萬的年薪,將自己的品牌危機處理專業,運用到家族的養殖事業中。
這並非一時衝動,也不只是短暫的救火。她在職涯的十字路口反覆權衡,命運的棋子拿在手中,下好離手,「行銷公關或是媒體業的變化是很快的,我今天如果留職停薪一兩年再回去,可能整個產業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楊宜樺心裡清楚,選擇回家,意味著離開都市的舒適圈,沒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
「我覺得我可以做到,或是我很有機會可以做到,我才回來的。」眼前這位三十出頭歲的年輕女生,舉手投足充滿魄力。
一顆一顆、一步一步,從零開始的決心
即使再有決心,轉換跑道就是從零開始。被問及在接手家業時,對養殖產業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她毫不掩飾地豪爽大笑:「當然沒有啊哈哈哈哈!」有身為一張白紙的自覺,她從跑農民市集開始,站上第一線接觸消費者,直到可以無礙地回答顧客對蛤蜊的各種疑難雜症:如何挑選好的蛤蜊?為什麼會臭掉?為什麼沙會吐不乾淨?
然而,要在短時間內打入產業、獲得認同仍非容易的事。
「剛開始很多人看我,說『妳又不會養蛤蜊,都是妳弟在養!』我就會回說,『你怎麼知道我沒有養?』」不服氣,連想加入漁會產銷班也碰壁,「他們說沒有缺,要一進一出(爸爸退出,女兒加入)才可以。很多時候我想跟別人問東西,或是想了解什麼,他們也會說『妳不懂啦、問妳爸爸啦』,沒有人想跟我講。」外界的冷落與質疑,沒有削弱楊宜樺的企圖心,反而像是在她不服輸的性格上加了柴火,動力越燒越旺。
讀文組的她雖然被養殖漁業的艱深詞彙搞得頭昏眼花,仍親自參與所有過程,雙腳踏入魚塭,用雙手一顆一顆篩選蛤蜊,從養殖到行銷,親力親為。
看得更高更遠:第一個有機認證的文蛤品牌
漸漸熟悉產業的同時,如何解決受疫情影響而阻斷的通路問題,是燃眉之急。雖然內心焦急不已,楊宜樺仍保持冷靜,明白在市場價格崩跌的情況下,急著賣出可能血本無歸,「黑蜆滯銷時,不是只有我們家的黑蜆賣不出去,而是全台灣要賣給日本的黑蜆都滯銷了。」
在關鍵的時間點,仔細盤點現狀及問題核心,她明白光是即時止損是不夠的,長期佈局、做出市場差異化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我要做產銷履歷,我要做有機認證,把我的黑蜆跟市場做出很大的區隔,這樣才能打入比較高端的通路。」她將專案管理的概念導入蛤蜊養殖,建立水質檢測、曬池等等SOP,家庭式的運作,變身公司化的經營。
楊宜樺走得很快,也看得很遠,「因為沒有人做過有機水產,所以我們成為第一個,就會有先行者的優勢。」她的努力與智慧,村子裡的人都看在眼裡,「產銷班的人說跟我爸爸說:『叫你女兒來當班長,給她帶看看會不會好一點。』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因為我真的是用不服輸的精神做給大家看。」
沒錯,產銷班。那個曾經拒她於門外的地方,一年後就邀請她去做班長。班長楊宜樺,帶著年紀是自己兩倍大的漁民們,用光速往前衝。更在2023年帶領產銷班拿下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的殊榮。
因為夠拼,讓回家不過短短四年的楊宜樺,陸續獲得許多指標性的成就,包括2024年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成為第一位在農漁業環保類別中獲獎的漁業業界代表及女性,另外還有全國模範漁民、百大標竿青農、未來大人物等殊榮。如今,她已經不只是「某某某的女兒、孫女」,而是能獨當一面的品牌執行長。
最在意的,是讓大家對這個產業、這片土地有信心
個性海派的楊宜樺,一路突破、進步,收穫豐盛的階段性成就,卻不希望只有自己發光,「我很喜歡一直分享,因為我覺得如果你認同,你們可以加入一起做,大家一起做才可以把這個產業做大。」成為唯一,太無趣了,她想要和著大家一起成為第一。
做有機的路上沒有競爭者,雖然看似是好事,她卻也認為是隱憂,「比如說全聯、家樂福這種通路,如果永遠沒有有機水產專區,這個產業是不可能茁壯的。因為我就永遠只能在小小的地方賣。」對她而言,持續跟家人溝通,跟整個產業溝通,達成「共好」才是最終願景。
她希望讓消費者對於漢寶村的文蛤產生信心,大家投入一起做,也能讓有機養殖的成本降低,「我覺得這是我們年輕人回到這個傳統產業的使命,如果只是用很老舊的方式守著,就是有沒有你都沒有差,最後你也會老啊。」楊宜樺的責任感與行動力渾然天成,說了要成為領頭羊,就會大破大立地去做。
像是看準全球暖化、消費者對食安更為重視,她貸款千萬蓋了新廠房,建置全台第一座貝類專門的水產品初級加工場,跌破長輩眼鏡。天氣悶熱,為了產出高品質、讓人吃得安心的蛤蜊,員工們現在都在冷氣房裡包裝蛤蜊,「像這樣的判斷、投資,最終都是可以帶領這個產業一起轉型。因為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很多消費者說一定要是有認證的加工場出產的東西我才要。」永續發展,是她經營事業的核心理念。
「怎麼幫助大家對這個產業還有信心,對這片土地還有信心,大家不會離開社區,我覺得才是我真正最在意,跟最想做的事情。」
楊宜樺的回鄉創業之路,從無到有,從零到一,已經跨越了無數挑戰,但她並未停下腳步。對她來說,這不僅僅是經營一家養殖企業,更是一場對家鄉、對土地的深情回報。當她站在未來的路口,眼前不再是單純的漁業,而是一個充滿希望與可能的全新產業,等待著她和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一起踏向永續的榮光。
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