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生活 心裡疲倦時,這裡有光:歡迎光臨「重修舊好」大客廳

by  陳苓云
COVID-19病毒進入社區,避免人與人連結的日子,超過一個月了。全台防疫三級警戒以來,每天太陽依舊升起,只是對因此暫停或失去工作的人而言,白日變得漫長。
 

公共飲水機、連鎖餐飲內用區關閉,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小小的不便,對住在街頭的無家者,則意味著生存、清潔所需的飲水,以及修復身心的休息之地,更難取得。

 

好好飲食,好好睡覺,好好清潔一整天的風塵僕僕,恢復成乾淨明亮的樣子。休息讓人有力氣面對明天升起的太陽,修復過去受的傷。然而當棲身街頭,睡覺也必須保持戒備,身體的疲倦難以釋放,更沒有餘裕照顧心裡的混亂與孤單。

重修舊好店內休息空間。
關注無家者議題的NGO「人生百味」在長期陪伴中看見:經歷層層關係斷裂而回不了家的人,要從流浪街頭回歸社會,除了穩定的工作與住處,更需要找回穩定的情緒狀態與人際連結。

 

修復需要練習—能好好休息,才有體力練習。2019年夏天,「人生百味」與台北市社會局合作,在南陽街上開了一間小小的店,提供輔導的個案洗澡洗衣服務及休息空間,定期舉辦寫字課、創作課、共煮共食等活動,取名為「重修舊好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在海明威筆下,看見無家者

 

「重修舊好」的店招設計擷取海明威小說《太陽依舊升起》的意象,幾何色塊組成的抽象畫面,也像是一個正在爬起來的人;英文店名「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同樣出自海明威的作品,《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太陽依舊升起》講述戰後垮掉的一代,無論男女,皆在戰後仍帶著傷痕;華美城市中的放縱度日,只是將酒精、情慾不斷植入體內,以填補內心深不見底的洞。《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敘述經歷過戰場的老人,日復一日地,於深夜光顧同一間咖啡店,坐在同一個位子,點同一款飲料,直到天明,店家打烊時才離去。」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朱冠蓁說:「街上的人們,許多也神似海明威小說裡的角色,經歷過生命的跌宕,心底有著他人看不見的洞。那些睡不著覺的人、那些夜裡需要一點光亮的人,在我們所陪伴的人身上,也看見了這樣很幽微、帶有一絲絲糾結的時刻。」

 

「重修舊好」每月舉辦的「寫寫字工作坊」,透過關鍵字釋義的討論,陪伴無家者梳理生命經驗。在一場以「疲倦」為主題的討論中,一位大哥分享,他的疲倦是在心裡的,每天晚上躺在台北車站外面,是他一生中最寂寞的時刻。

 

參與策畫「寫寫字」的劉怡萱說:「大哥表示,躺在那裡時他意識到:真的不會有人在生命的過程中永遠陪伴他—就算是親密的家人,也可能先走。當他意識到無論如何都必須自己面對這個生命的時候,覺得非常的孤單。」

店內所舉辦的共煮共食活動。
陪你休息,陪你寫寫字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裡,經歷過戰場的老人日復一日於深夜光顧的咖啡店,有一位年長的侍者,總是不情願地結束營業—因為或許還有什麼人需要這間咖啡店。侍者理解老人的害怕:「他怕什麼?不是害怕,也不是畏懼,而是他再熟悉不過的空無。世物皆空,人也不例外。需要的,不過是光,還有某些程度的乾淨與秩序罷了。」

 

「人生百味」的夥伴就像那位年長的侍者,期待「重修舊好」成為一個有人需要,便能為其敞開的小店。

 

「寫寫字」的進行從各種暖場活動展開,盡可能讓參與的大哥大姐投入情境、打開心防,多分享一些自己與關鍵字的關聯;接著進到分組討論,每位大哥大姐由一位社工夥伴陪伴,更仔細地爬梳過去生命經驗的細節。

 

「蠻多時候大家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傷—可能知道這個生命經驗是不舒服、難過、痛苦的,但不知道是哪一個環節讓他受傷,或是哪個地方卡住了過不去?」劉怡萱說:「這個過程中,夥伴會比較仔細地去問,我們陪他回去慢慢整理:經歷這個事件的感受,特別難過的是什麼?最受傷或者最沒有辦法整理的那個點在哪裡?也會跟大家說:覺得生氣或受傷是沒有問題的,不需要因為這件事情責備自己。」

寫寫字工作坊活動過程。
一對一的梳理後,才真正開始寫字—請大哥大姐寫下對關鍵字的觀點,團體分享。「從小團體時對自己的梳理,到大團體時被其他人認同,寫寫字工作坊期待發生這樣的療癒過程。」

 

「我們明確地感受到大家身上有很重的傷,很難平復的空虛也好、憤怒也好,這些事情會對這個人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讓他很難往人生的下一步繼續前進,或者影響到往後的人際關係。我們試著瞭解它,和這個傷口相處」,劉怡萱說:「休息也許是一個方法,因為有餘裕的時候,比較有能量面對過去的傷口,不然可能只會更疲累、更往下掉。」

 

在社會工作中,「休息」可以是一種工作方法嗎?

 

「開店以來,我們一直在試著摸索。這個工作方法成效非常慢,很難用量化的數據顯示『休息』到底造成哪些實質上的影響變化?但是,的確看到有人的生活狀態是在慢慢進步,慢慢更穩定的。」

 

想跟你說,那些愉快小事

 

「重修舊好」共有三位社工店長,加上「人生百味」其他夥伴排班支援店務。早上十點半開門營業時,通常門口已坐滿一排大哥、大姐等候。他們大多是夜宿台北車站的無家者,每天在上班人潮出現前打包離開;沒有上工的日子,便可以到「重修舊好」休息。



每天,社工店長安排好大哥大姐洗澡、洗烘衣的順序後,便開始登錄個案紀錄、發想活動安排……等行政庶務,大哥大姐則自己找舒服的位置休息,或互揪共煮共食,或找社工店長聊天—蠻多時候只是分享一件愉快的小事,或關心社工的筋骨看起來很硬,或邀請社工嚐嚐自己的料理手藝。這些很日常的陪伴,是「重修舊好」與公部門社會福利中心互相補位的方式。

 

「公部門社工有固定的KPI壓力,需要服務很大量的個案。我們與社福中心互相協助,社福中心幫我們處理掉很多行政資源上的連結、物資上的需求,我們就比較可以處理個人心理狀況。」

 

劉怡萱說:「我們不只會參與到個案深刻的部分—例如他現在很低潮、需要有人聊聊—也包含個案借了廚房煮飯,問我們要不要吃等等。雖然是很日常生活的關懷,在這過程,他會發現自己原來是有能力照顧其他人、是有辦法給予他人的。這種小小的、生活中累積的心情,在我們那個空間比較能達成。」

 

歡迎光臨,社工與無家者的大客廳

 

兩年前,「人生百味」想像「重修舊好」會是一個無家者與社會大眾能自然交流的咖啡店;兩年後,「重修舊好」長成一個充滿無家者生活溫度的大客廳。



去年「重修舊好」對一般民眾的供餐改為預約制,這是社工夥伴討論好久後的決議。店內空間僅能容納十來個座位,每天來休息清潔的無家者約15到20人,基本上天天滿座。實施預約制前,時常發生民眾前來用餐卻沒座位的窘境,但若為一般民眾預留餐席,便排擠掉兩三個無家者的休息空間。雖然期望這間小店能是一個交流的節點,多番討論後,考量空間與人力的限制,決定服務重心以無家者為主。

 

「重修舊好」試營運時,許多無家者擔心自己的存在會令客人觀感不佳,總是問社工:「開幕後還能來嗎?」如今他們已認定自己是這裡的主人。客人來時會協助招呼,看到堪用的東西會撿回店裡,於是牆壁上有大哥撿來的相框,裡面是他受洗的照片,或是誰去夾娃娃夾到一個音響,覺得可以放在店裡。

 

「之前還有個大哥,去弱勢家戶清潔時,對方要丟掉一盒立體拼圖,拼起來是很大一尊鐵塔。他拼完後說:『來,送給你』,我們就努力找一個地方,把它放在杯子的層架上。」各種「里里叩叩」加上大家的行李,劉怡萱笑說,有時預約用餐的客人推開門都會以為走錯地方,誤闖別人家客廳。



曾有來用餐的客人好奇問:哪些人是無家者?社工店長說:除了你及坐在櫃檯裡的,都是。在「重修舊好」,哪一桌是客人、哪一桌是無家者,其實分不太出來。或許人與人之間狀態的差異,在於是否擁有修復的空間,是否得以放下戒備。

 

人與人的連結,能否重修舊好?

 

進入三級警戒後,「重修舊好」暫時取消用餐及休息的服務,一次只能有一位無家者入店洗澡且不能超過30分鐘,洗烘衣則由店長處理。

 

社工夥伴也分流上班,從5到6位夥伴輪流排班,調整為3人固定在店裡服務,另位2位上街派送物資。

 

「不能群聚這件事,對在街上生活的人真的是很大的影響。因為人與人之間距離的限制,很多地方沒有辦法待了,光是找到休息或暫時生存的空間,就是很大的困難。」

 

劉怡萱說,夥伴們盡可能透過通訊軟體、在店內及上街派送物資時掌握大哥大姐的生活狀況,希望有需求時能及時補位、趕在墜落前接住。目前觀察,尚未有危及生存底線的狀況發生。「我自己蠻訝異的是,原本以為這樣的巨變會造成蠻大的躁動或恐慌,實際上大哥大姐的反應並沒有我們想像中激烈,他們比想像更有韌性。」

店長協助大姊換藥。
但夥伴也擔心,若警戒持續,當人需要更用力、更緊繃地去生活,卻無法透過陪伴修復時,情緒與生活的狀態會慢慢往下掉。

 

太陽依舊升起,我們還有機會

 

在這波疫情,「人與人的連結」一度成為一句髒話。在「重修舊好」,人與人的連結一直是夜裡的光亮。

 

店裡陪伴的一位大姐,曾經歷性方面的侵害,容易陷入高張的情緒,講話跳躍,有攻擊性,且拒絕參加任何活動或課程。劉怡萱曾經以為大姐最好的狀態就是維持現狀,不要繼續往下掉就好;今年初,一堂以左手香的葉子製作防蚊香膏的園藝療癒課,大姐不僅參加,還在過程中露出了笑容。那個笑容,讓劉怡萱在心裡:「天啊!」

 

「雖然她沒有說為什麼開心,但是在她的生活裡有了願意與人互動、嘗試新事物的那個餘裕,對我來說就是莫大的進展。」

藝術創作課程。
「人生百味」的夥伴,來自設計、文學、企管、政治、社工領域,因為關心人的生存狀態而聚集,透過「重修舊好」一起摸索不同的社會工作方法,一起經歷許多混亂沒什麼成效的過程,一起把擔憂拋出來,一起發現一些小小的進展,並且一起肯定這件事。

 

「就算它再小,都是有意義的,我們一起相信這件事。」

圖片提供:
重修舊好

陳苓云

陳苓云

文章 38

生命原是要不斷地受傷和不斷地復原,世界仍然是一個在溫柔地等待著我成熟的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