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這堂課|學生視野 承擔使命,逆風成長:秀琴歌劇團新生代演員張心怡專訪

by  張貽晴
一路以來我也是受到許多前輩的指導才能走到現在,那今天換我有機會成爲小前輩,也許我就還有能力再做更多的事情。

2018年第29屆傳藝金曲獎,多次入圍的秀琴歌仔戲團再次以年度大戲《蘇乞兒》受到評審青睞,但以個人名字在入圍名單內亮相,卻是張心怡的第一次。傳藝金曲獎的認可不僅是張心怡在演員之路的亮眼成就,也肯定她成為劇團當家小生暨團長母親張秀琴接班人的實力。

左:秀琴歌仔戲團創辦人張秀琴,右:接班人張心怡。(左圖同右圖人物)

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毅然決定從外面的世界回到家裡的戲班,正式成為「學戲的小孩」,張心怡從最基礎的搭台拆台開始「紮馬步」,經歷十年戲台前後的反覆磨練,才有了這一回獨挑大樑的機會,擔任《蘇乞兒》的一號男主角蘇燦。為了演活一代的醉拳宗師,她上山拜師苦練,把老師傅的醉拳套路連同歌仔戲,推上文化藝術中心的舞台。

 

這一路看似平步青雲,不過在舞台上氣勢凜然、毫無懼色的她坦言,自己雖然在娘胎裏就開始聼歌仔戲,但面對傳承家業的壓力,也曾經一度抗拒到逃家出走。


出走了,才知道回家的理由

 

十七歲剛加入戲班,張心怡發現除了要學戲,還要學服裝道具的管理收納、戲台搭建等技術,在規模小、工作分化不明顯的民營劇團裡,樣樣都得自己來;一齣黃昏開場的野台戲(受廟方委託演出的大戲),從早上七點開工,到午夜十二點半結束,都是常態。

 

「感覺就像去讀書還要學打掃」,加上對登台的懼怕,讓她沒多久就斷然逃家,開始了自己的流浪、成長。張心怡笑說自己當時一邊叛逆一邊學會懂事,還曾偷偷回去看母親的演出。在外打工的日子替她贏得了好人緣,但爲什麽最終還是回來?


「與其在外面被人使喚,不如回家被媽媽使喚。」雖然是諧趣的回答.但再一次回家接棒,張心怡的心態已經平和許多。多了報恩的心情和傳承的決心,對過程中的辛苦也就不再有怨言。

 

再次回到劇團的日子依然分秒必爭,下午在後台聽老師講戲.晚上就要登台;野臺戲的靈活有趣伴隨重重挑戰,沒有太多思考和害怕的時間,每天都是實戰,張心怡卻很感激這些澆灌她快速成長的養分。「有舞台,才能知道你學的這一套功夫,到底能不能派上用場。」

 

傳承的,不只是媽媽的招牌 

 

五官柔和、面容白净的張心怡一站到戲台上扮起小生,舞槍弄劍、英姿颯爽的風範,不難看到母親的影子。為了演出媽媽曾演過的角色,張心怡找出劇團過往的表演影片來回地看,一邊模仿媽媽,一邊在前輩們的指導下找出自己的定位。

 

繼蘇乞兒以後,她繼續挑戰更高難度的劇本,像升級打怪一樣,想看看自己可以闖得多遠——她的最高紀錄,是在疫情終於緩和、劇團恢復演出的那段期間,一個月內同時排練五個角色。最忙碌的時候,她在一天內南北兩地往返,連續演出十幾天,「回想起來覺得好狂,但還是走過來了啊。」在滿檔期間依然不定時在FB上曬出神采奕奕的打卡照,她的時間管理秘訣是什麼?

 

 

聽到我的提問,她想了想,笑著說,沒有什麼,就是認真投入當下的每一次排練。面對任務,她有一種使命必達的精神,「不管結果好壞,就是要盡我最大的努力完成」,始終貫徹著母親數十年來對她傳授的身教 :「欲做,就甲伊做乎好(要做,就把它做好)。」從演出的表現到劇團的經營,兩母女總是要求自己盡善盡美,把事情做到圓滿,才沒有遺憾。

 

用新的經營方式,播撒傳藝的種子

 

對於劇團未來的路,張心怡頗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近來她和劇團前輩開始走進偏鄉國小,藉由講座和教學,讓小朋友親身體驗歌仔戲的有趣。兩天的教學活動結束,已經學會宋江陣的孩子們還能反客爲主,示範給心怡老師看。

 

張心怡希望讓更多孩子從小就接觸歌仔戲,未來如果有興趣就可以來劇團或戲曲學院學習,讓民間傳統曲藝的光芒繼續閃耀。

 

 

劇團愈是成功,就愈要回饋社會,張心怡堅持在劇團固定行程外的時間帶領學戲的年輕團員到仁愛之家、偏鄉地區義演,讓當地長輩也有機會欣賞劇場内的歌仔戲表演,也讓團員體會到,演戲這件事,還有另一種難能可貴的價值。秀琴歌劇團不但要走向更高的藝術殿堂,更不能忘記在民間深入扎根,她相信這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一路以來我也是受到許多前輩的指導才能走到現在,那今天換我有機會成爲小前輩,也許我就還有能力再做更多的事情。」張心怡堅定地說,能做多少是多少;接受完採訪的下一個行程,是帶著劇團飛往新加坡公演。要在陌生的場地重現劇團的布景和演出,又給張心怡帶來新的挑戰。她笑言歌仔戲永遠有學不完的東西,但這些等著她逐一破關的任務,也讓眼前的路途更令人期待。

 

圖片提供:
張心怡、秀琴歌劇團、雙面膠

張貽晴

張貽晴

文章 4

成大中文系在學中,目前熱衷關注循環經濟、社區健康及性別暴力議題。渴望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研究生活的本質。來自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