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店的大事 洄游南方,日式老宅書店的現在式——屏東繫。本屋徐孝晴、彭巧如

by  鄭雅文
希望書店能夠在未來繼續扮演一個讓大家找到內心安定的地方,南方青年未必得北漂,這裡可以提供當地青年更多工作選擇。

 

2017年開店至今,繫。本屋在屏東勝利星村走過七個年頭。繫。本屋的故事,始於徐孝晴與彭巧如,他們是研究所鑽研客家文化時相識,畢業後孝晴在北市府從事展覽策劃工作,巧如則留在高雄參與研究工作,兩人成立家庭後,北漂的生活讓他們備感都市的繁忙與壓力,於是萌生回到南方開一間書店的想法。

 

屏東老眷村裡的文化平台

 

兩人政府機關的工作雖穩定,卻不是想長期駐足的地方。「回到南部後,要做什麼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思考,他們決定開一家書店,並有一個明確的想法:書店不僅賣書,也要提供融合多種元素與書產生關係的平台,例如食物、咖啡、文化與各種知識,書店的功能更為寬廣。

 

巧如來自高雄,孝晴是屏東人,兩人都對南方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偶然從師長口中得知屏東勝利星村的即將推動老眷村修復招租計畫,勝利星村是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日式軍官宿舍群之一。他們將目光投向此處,花了數月時間整理一間日式老宅,保留原始建材和格局,重新打理庭院,不做過度的調整,屋內木板仍是過去軍眷居住時的綠色油漆,牆壁保留著過往建築工法,以泥土包裹竹子堆砌而成,時至今日,仍能感受到過去生活痕跡。

 

 

繫。本屋是由書店經營為主體的「本屋」與飲食研究的「侍屋」,兩大空間結合而成,希望書和在地食物能讓更多人認識屏東文化。

 

從選書理解你的城市

 

繫。本屋的選書,體現了屏東這座城市多元的族群文化。屏東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背景的地方,從客家、原住民到移民,這裡的文化融合了各種不同的歷史與故事。書店在選書時,特別關注人類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書籍,並希望透過這些書本,讓讀者能夠更了解這座城市背後的多元面貌。

 


對於巧如和孝晴來說,選書也是一個非常個人的過程。他們從一開始就以自己感興趣的書籍為主導,親職教養、飲食文化等書籍,都成為書店的類別。他們相信,書店的選書應該要反映出經營者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夠與讀者建立更深的連結。


「我們不希望書店有太多的上下關係,書店應該是一個平等的場所。」他們提到,書店的經營團隊現在也不再是兩人獨立運作,而是由專案專管的方式分工,每個夥伴都可以主導某一個企劃案,這樣的分工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並在書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書店透過閱讀提供讀者鑑古知今的藍圖,理解所處地的文化知識,便能凝聚改造地方的力量。


創業與家庭間的角力平衡


對於經營書店的夥伴們來說,書店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孝晴和巧如現已有了三個孩子,生活也隨著家庭的擴展變得更加忙碌。雖然多半時間混亂,他們仍能在書店中找到些許屬於自己的時光。

 


「每天送完小孩上學後,我會去書店,把音樂放到最大,開始翻翻書,這時候是我最享受的時刻。」孝晴說。「確定是看書,不是滑手機?」巧如幽默吐槽道。隨著書店即將進入第七年,既是夫妻又是夥伴的兩人持續陪伴著書店長大。


對巧如來說,書店的日常除了書籍的管理,還有園藝的照顧。書店裡的香草植物大多是自己親手栽種的,每天整理植物,澆水修剪,這些平凡的小事,反而成為她在繁忙生活中的片刻寧靜。

 


這樣的生活節奏,讓書店成為了他們心靈的歸屬地。兩人希望書店能夠在未來繼續扮演一個讓大家找到內心安定的地方,南方青年未必得北漂,這裡可以提供當地青年更多工作選擇。


還有更多好玩的事將要展開


「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可以合作呀!」想起前些日子來到繫。本屋,徐孝晴隨口提出的問句,感覺心裡有什麼被打動了。經營書店多年的兩位仍充滿了創意與熱情。他們希望書店能成為屏東當地青年與文化愛好者的聚集地,透過各種有趣的活動,讓此處充滿活力。

 

 


在屏東市多了這麼一間書店,對這座城市有什麼影響呢?巧如回憶起疫情剛解封時,有一位常來書店的阿伯,總是閱讀民俗類書籍,整個下午都沉浸在書中。然而當阿伯不再來店裡了,他們還是會默默關心他的狀況,甚至還會想著阿伯什麼時候會再來。這些與當地居民的互動,讓他們更堅信書店對於社區的重要性。


「書店不僅是一個商業場所,更是一個生活態度的展現。」孝晴和巧如認為,書店如何去串聯更多的文化與生活,讓更多事件發生,也是很重要的。近幾年,他們策劃了許多特別的企劃,像是與鹽埕區的在地導覽品牌「港都認識王」合作,在書店舉辦卡拉OK大賽,這些無厘頭的活動,歡樂地讓更多人了解屏東與高雄之間的文化連結。

 

另外孝晴身為屏東萬福宮委員,特別邀請傳統廟宇的道士來教導民眾以客家話畫平安符,這在傳統一輩眼中簡直不可思議,因為廟宇專業從業人員,過去不會讓一般人來畫符咒,卻在新一代經營下,讓傳統文化推廣到另一個客群。

 

 


我想起了前些日子與巧如邀稿雜誌書店專欄時,她說起了繫。本屋裡一棵鐵樹的故事,這棵鐵樹在創店之初,原本在老宅院子正中央裡佇立著,因為長得太茂盛,所以想把樹移掉,於是同事在庄廟神明降駕安排廟事時,趁機問了神明,神明回答:「你有能力處理嗎?」大家這才恍然了解,這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這裡的老居民。


這棵名叫「上巴」的巴西鐵樹,有著頑強生命力,幾乎年年都會開花。經營書店並不輕鬆,當地的客流量不穩定,特別是在疫情間面臨人流驟減的挑戰,疫情後,人潮恢復的速度又不如預期,儘管如此,繫。本屋持續解決棘手的難題,如同這棵鐵樹,繁盛而穩固的挺立著。

 

✷2024 共聲共品系列活動✷

圖片提供:
繫。本屋、繫。本屋粉絲專頁

鄭雅文

鄭雅文

文章 6

文字工作者,曾為雜誌編輯,現為邊寫稿邊育兒的半熟手媽媽。曾到捷克重建老酒廠,著迷於老事物新生命,以及任何形式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