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沙龍:移人的力量 越南看護目睹的台灣老後:弱勢照顧弱勢的長照困境
by 蘇惠昭第一天踏入長期照護機構,面對50多床老人,我真的被嚇到了。越南並沒有這樣的地方,我們的老人都住在家裡,在熟悉的村莊,由子女照顧,大家都覺得這是應該的,沒有人抱怨壓力大。我阿嬤94歲,和舅舅住在一起,我媽就一直想把她「搶」過來照顧,只是阿嬤不肯,重男輕女。
工作一段時間後,我大概知道家屬把老人送到養護機構的各種理由:沒有時間、缺少人手、影響生活、很麻煩、太累……總之把老人家當作包袱。還有的老人從來沒有家屬來探望。
有人告訴我越南很像50年前的台灣。
而照護機構的照護員,像我有護理背景的很少,大多數人都只受了簡單的訓練就上場,每當有稽查員訪查,老闆就推派我出去當代表。
之後擔任家庭照護,又接觸到才剛在台灣起步的在宅醫療,深深覺得這兩者應該結合起來。家庭照護者通常沒有護理背景,如果有醫生到宅出診,針對被照護者的個別特殊狀況給予明確的指導,我相信這對照護者和被照護者兩方都有很大的好處。
家庭照護員的薪水比工廠作業員低,這是我不太能理解的政策。家庭照護的工作並不輕鬆,我照顧阿嬤期間,兩小時要為她翻一次身,無法一覺到天亮,建議政府未來修定政策時,應該考量照顧對象的不同,根據難易程度分級決定敘薪的標準。
上大學後,我經常問我同學對移工的看法,大多數人都聳肩、搖頭,不知道,沒有看見,看見但沒有說過話,沒有興趣理解我們為什麼要來台灣,在台灣做些什麼,把我們當作一群不存在的人。
但台灣是一個有68萬移工的國家,台灣社會和家庭的穩定,台灣的工廠和建設,都必須仰賴大量移工,希望大家能夠體認這一點,改變對我們的態度,至少檢視自己的偏見,收回歧視的眼光,也期待地方政府多設置類似像高雄圖書館的多元文化空間,讓我們放假時有車站以外的地方可去,交朋友、吹冷氣、看電影、閱讀來自於自己國家的書。沒有人想離開自己的國家賺錢,除非迫不得已。
楊氏娟/口述 蘇惠昭/採訪整理
同場加映
「移人的力量」系列文章由非常木蘭與蘆葦女力基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