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選片 那些沒殺死你的,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by Chi
透過十多位不同年齡層、性別、種族等的敘事者輪番上陣,影片以第一人稱鏡頭,呈現出18歲少女遭遇室友瑪蒂德Mathilde另一半朱利安Julien性侵的遭遇。未曾有過性經驗的愛妲Ada,在朱利安的誘導下,成為了性侵受害者卻不自覺。在罪惡感與羞恥心的籠罩下,為了奪回主導權,愛妲甚至在事發後屢次回頭尋找朱利安,穿上性感服裝,要求朱利安將自己綑綁,似乎唯有這樣,她才能減輕被暴力對待的苦痛。
社會異樣眼光,帶來二次傷害
紀錄片片名「雖不致死」,來自於英文裡頭有句俗諺: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那些殺不死你的,將使你變得更強大。導演透過鏡頭穿插訪談敘事者的觀點與親身經驗,清楚地呈現出性侵受害者彷彿被撕成碎片後的靈魂,必須花費巨大力氣與時間拼湊,才有辦法勉強正視遇害後的自己。而外界難以理解的眼光,稍有不慎,輕易地就能對受害者帶來二度傷害。
影片中,多位敘事者自陳,透過導演提供的台詞,即使在反覆咀嚼、背誦、朗讀後,他們無法真正理解愛妲,不知道她為何在遭遇朱利安侵犯後,一次又一次的回頭尋找對方。其中一名高齡女性敘事者甚至在第一次讀到台詞時,認為愛妲只是想透過性侵遭遇吸引旁人注意。
類似的檢討受害者情節,也不斷地在現實社會中上演。當女性獨自夜歸遭遇侵犯,外界總是會出現為何單身女性要這麼晚還在外遊蕩質疑?即使這幾年下來女權運動在全球各地風起雲湧,檢討女性受害者為何要穿裙子、綁馬尾誘使人犯罪的雜音,仍然未曾少過。
不久前在英國,一名33歲女子莎拉・艾弗拉德(Sarah Everard)在某天夜晚離開友人家,走在晚上9點30分的街頭遭遇不測。莎拉之死,觸動了全球各地女性內心深處對於夜歸的共同的那份恐懼,以及遭遇性暴力對待後,還得面對外界不友善眼光的心情。性暴力帶來的傷痛,從來都不只是事件發生的那個當下。
而在台灣,從不避談性愛話題的女藝人鄭家純,在自曝主持節目時曾遭歌手翁立友性騷擾後,排山倒海而來的輿論,多數卻是充滿著對鄭家純的指責。似乎女性公眾形象,一旦不符合社會對於受害者的期待,外界檢討力道更加一層,潛台詞大約是「誰叫你平常這麼愛露?」。
當矛頭輕易就會指向受害者,我們該如何杜絕性侵黑數,進而防範類似事件一再發生?
熟人性侵,讓受害者處境更艱難
根據政府官方統計資料顯示,熟人性侵長年佔據全台通報案件量比率首位。從影片一開始,愛妲就不斷強調瑪蒂德是她最好的朋友,在愛妲的遭遇裡,因為加害者是她親密友人的另一半,加上過去兩人就曾因為愛妲爭吵,種種因素都加深了愛妲遭遇性侵後伴隨而來的羞愧感。即使片中並未交代瑪蒂德的立場,但不難想像,這起事件勢必同時對於兩人的友情帶來難以復原的傷害。
在觀看這部紀錄片過程中,我不禁回想起童年時,曾經遭遇年長我至少十歲的男性親戚肢體性騷擾。年幼如我,正如愛妲對性愛一無所知,在事隔幾個月以後,才在某個輾轉難眠的夜裡,哭紅雙眼告訴母親這場惡夢。當時母親立刻安排我到醫院檢查,確認我的「處女膜」仍完整無缺。
更荒謬的是,當母親到親戚家上門理論,對方竟以:我兒子也有女朋友辯駁。最後,在家族長輩希望以和為貴、家醜不外揚,當事人在神像前立誓未曾觸摸我下體後,這起事件竟就此落幕。直到多年後我長大成年,即使身心理狀態已經強大到足以冷靜面對童年傷痛,卻也早已過了司法追溯期,我成為了家族裡頭無端指責親人的問題製造機,加害者則逍遙於法律制裁之外。
冰冷的司法程序,何來正義?
包含我在內的周邊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經歷過各種情節嚴重程度不一的性騷擾與性暴力。從職場上男性主管或同事的性別玩笑,到公共場合裡頭陌生人有意無意的肢體碰觸,明明是許多女性們共同擁有的集體創傷,被害者卻經常只能選擇隱忍,有時甚至連只是向身邊的親友說出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毫無牽扯、很有可能帶著有色眼鏡對待你的陌生人?
紀錄片中,當愛妲終於鼓起勇氣報警,行禮如儀的承辦警員,劈頭就問她:怎麼現在才來?聽聞愛妲事後又主動回頭找朱利安,當下的反應則是,這樣可能會讓愛妲在司法程序上站不住腳。受害者的心理狀態,經常在尋求司法主持正義的過程中,尚未復原的傷口,就這樣在法庭審判時,一層又一層的撕開。
即使愛妲事後理解,承辦警員因為處理過太多類似的性侵案件,早已司空見慣,對於被害人處境感到麻木。然而這更反映出,當司法體系在承接性侵事件時,即使依照標準程序作業,仍有許多可以更加細緻且專業處理的進步空間。
我無法百分之百同意,性暴力事件中的所有受害者,都可以在沒被殺死後真正走出陰霾,進而成為心智更強大的人。但我堅決相信,社會上需要對於受害者給予更多的同理心,唯有如此,才能溫柔承接住那些雖不致死的人。
同場加映
她們沒有選擇,但不放棄自由《助守在異鄉》──印尼看護工的故事
購票資訊詳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