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生活 門牌只是配角:蔡沛原的小島設計
by 黃詩茹多數人對東引的印象只停留在藍眼淚、東引島燈塔,直到今年初,網路上幾篇「東引鄉門牌」的報導,讓這個台灣最北端的鄉突然紅了。色彩清新的手感門牌,讓許多人說:「原來公部門也可以這麼美。」
這塊門牌的誕生有些意外,卻是設計師蔡沛原離開小島,又回到小島的湛藍靈光。
回家,尋找島嶼的顏色
前年九月,東引鄉長問蔡沛原要不要試試看設計門牌?「我畫了兩張圖,打樣回來做了幾次的校稿,後來就無聲無息,三個月後我回到東引,他們就在掛了!」
那時,蔡沛原已經決定回鄉創業,因為參與「東引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她和團隊成員在馬祖蹲點,以色彩測量儀爬梳地景,尋找屬於島嶼的顏色。那是她國小畢業後,再一次回東引長住。
她記憶中的東引,是處處坐落的老宅古厝,花崗岩、青斗石的色彩,是過去文化與財富的象徵。這趟回家,風景不一樣了,古厝變高樓,許多人開起民宿。
巨大的建築量體,存在小小的聚落,街景的那頭不再是大海和夕陽,「你會覺得明明就住在海邊,卻看不到海」。既然建築已成事實,至少色彩可以挽救,而且短時間內就能看到成效,她是這樣想的。
鄉親父老:這塊門牌很奇怪
門牌正式掛上,是陰雨綿綿的十二月,霧氣中飄著淡淡的灰色調,蔡沛原心想,「這個門牌對了!」
殊不知,鄉親父老不喜歡,覺得門牌長得「很奇怪」。「有人跑來跟我爸說:『你女兒怎麼設計這種東西?』我爸還說:『對啊,所以我們家不換。』」
「奇怪的門牌」是居民覺得這好像不是門牌「該有的樣子」,雖然她很喜歡自己的作品,仍不免在意居民的反應,也擔心鄉公所的立場,「如果大家不喜歡,第一個被罵的就是鄉公所」。她還一度自我懷疑,「是不是真的很醜?」
兩週後,東引鄉門牌登上媒體報導,網路一片讚聲,才有人開始覺得好像也不錯。「我們常說台灣之光,都是先在國外被肯定,縮小到東引島也一樣,總是要先讓外面的人肯定自己,家裡的人才會肯定你」。
再後來,東引鄉門牌獲得2020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蔡沛原在得獎感言中,謝謝一直給年輕人力量的鄉長。
深深淺淺,才是東引的海
東引鄉門牌,在材質、顏色、圖案和重量上都顛覆傳統門牌的做法。
馬祖風大鹽分高,她和圖亞圖創意工作室的夥伴相中可塑性高的陶瓷。配色則從色彩調查計畫提取的馬祖代表色中選定「東引藍綠」,再繪上當地的凹葉柃木,那是俗稱馬祖紫檀,過去阿兵哥常用來做拐杖和印章的珍稀植物。
一面門牌切割成五塊, 背面挖空,一方面減輕重量,一方面減少開版成本。營造廠沒見過這種門牌,還問她:「這樣我要怎麼貼?」蔡沛原解釋,許多聚落建築的壁面凹凸不平,傳統的門牌無法服貼,切割後就可以像積木拼貼,更能順應建築立面,「而且如果106號門牌的1毀損了,只要更換1就好,不用整面重做」。
燒陶打樣的過程,燒出五、六個深深淺淺的藍綠色,手工製作,顏色自然無法完全一致。「剛開始我很在意,因為我就是要那個藍。但當所有門牌排在一起,我發現這才是東引的海。海就是變化萬千,有的深,有的淺,有的帶一些黃」。
那個藍,可以襯托灰濛濛的冬霧,夏季陽光灑落又特別亮眼。
當我們的生活,就是別人的風景
關於這面爆紅的門牌,蔡沛原究竟怎麼想?
「我是景觀設計師,我們在空間裡都是盡可能隱藏自己,扮演烘托者的角色。馬祖有很多傳統建築,如果門牌變成建築立面的主角,反而會喧賓奪主」。認清自己的角色,是景觀設計教她的,她說做景觀的人懂得謙遜,他們習慣隨時調整自己去執行設計。
「如果我是伴娘,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就是不合時宜,景觀也是如此。當我們不是主角,就應該把空間還給大自然」。尤其馬祖聚落坐落在國家風景區,「我們的生活就是別人的風景,所以我們的生活風格、我們怎麼對待環境都很重要」。
後來,她發現有人重新油漆門面,那家的小朋友告訴她:「我爸爸覺得那個門牌很漂亮,但是我們家門面很舊,好像不太搭。」或許那就是她當初想像的畫面,比起門牌本身,她更在意背後的建築會不會因此有一些改變。
除了景觀設計,今年掀起關注的民進黨連江縣黨部成立限量紀念酒也是蔡沛原的作品。緩緩拉開酒盒,溫暖曙光將汪洋中的馬祖列島一一點亮。網友說美的像香水,紛紛打聽如何收藏。
蔡沛原說:「這不是一個很搶眼的設計,但我喜歡這種讓人不小心發現的小細節。」景觀設計的訓練影響她很深,「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就是不要讓自己太搶眼」。
柔軟如水,也是專業
從島上長大的孩子,變成從台北回來的年輕女生,蔡沛原試著重新站穩腳步。「剛開始我覺得年紀是大缺點,別人問我幾歲,我都說快三十」。其實她才二十出頭,但身在工程界,身邊多是年紀如父的長輩,「尤其在外島,剛開始很在意,覺得我講的話好像沒有什麼份量」。
這股心情讓她想到剛出社會的菜鳥日子,那時她剛到建築師事務所的景觀部門實習,滿腔熱血正準備大展身手,「結果我發現景觀設計的想法會因為建築師的一句話就被推翻,剛開始很喪氣,覺得大家都不在意景觀」。
後來進入景觀設計公司,參與了幾個大案子。她發現,這是一個需要智慧的職業。如何依循建築師的理念,以景觀襯托建築物,同時讓使用者身心舒適,不會察覺強烈的設計感,甚至以為空間本來就是如此。
原來,柔軟如水,也是景觀設計的專業,「需要改變時要能靈活調整,但你的存在仍然非常重要。不是才華被埋沒,也不是隨波逐流,那是自己再內化後的一股力量」。
蔡沛原說,做設計時常在雲端想像,沒有真正接觸當地人,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好,「可是當地人不喜歡、無法理解,其實是專業者的問題」。和公部門溝通也是,有時溝通不順,難免會有情緒,結果做出來更不是自己想要的,個性不服輸的她,常提醒自己把抱怨和傲慢收起來,用溫柔的堅持說服對方。
尤其色彩的美,見仁見智,所以蔡沛原強調參與式設計非常重要,透過研習、工作坊把大家拉進來,「由上往下,又由下往上,讓大家都是成品的參與者,共融感很重要,但有時公部門進展太快,很容易忽略這個階段」。
她說做東引鄉門牌的過程,也有做景觀設計的感覺。總有些無法控制的因素,需要取捨和妥協,但成果可能是更好的。「景觀設計還有一點很重要,落成當下不會是設計最好看的樣子」,豐美的生態需要時間成就,小樹需要耐心澆灌,總要等個五年十年。
美學教育也是,所以有了「鹹味島合作社」。
南風飄來鹹味道 返鄉青年找到伴
2020年九月,蔡沛原和幾位在地青年成立「鹹味島合作社」,這是一個美學型的社會企業,也是支持在地青年的友善團隊,「回來之後遇到很多有想法的年輕人,但是我們沒有聚集的地方,很想要有個基地。一個人單打獨鬥很辛苦,大家在一起就可以當彼此的後盾」。
鹹味島合作社的基地過去是一座魚露工廠,南風吹來,仍有一股淡淡的鹹味。改造荒廢半世紀的老屋,他們盡量自己動手,茶几是海邊撿來的木棧板,二手沙發也有四十年的歲數,夜晚點燈特別有氣氛。
目前部分的空間是咖啡店,營收將投入策展和美學推廣;老屋改造,養活基地是第一階段的目標。「我們要先把家裡整理好,才有辦法邀請客人」,蔡沛原說,馬祖其他島嶼都有藝術家駐村的機會,但東引一直沒有合適的空間,如今有了鹹味島合作社,希望未來能邀請台灣藝術家進駐交流。
成立不到一年,鹹味島合作社已經累積十多位成員,有在地青年,也有嫁到東引的媳婦,多是八年級生。回到島上這兩年,她也曾想逃回台北,直到有了這群夥伴,「今年開始有鹹味島,就比較有依靠的感覺」。
回家,就不只做設計
疫情前,蔡沛原本來計畫要出國進修,無奈暫時無法成行,「我很相信這是上天的旨意,冥冥中要我回去好好做事,既然如此,我就會順應」。島嶼的孩子,從小就知道看天看浪,離家又回家,其實是同一條軌跡。
她一度覺得在台北埋頭苦幹,好像很難被看見,直到她開始以家鄉為題。蔡沛原的大學畢業專題是做東引墓園改造,那時候,有人問她為什麼要跑去離島中的離島,而且還做冷門的墓園?但這件作品讓她獲得全班第一,也得到第一份工作,「我發現當我和家鄉相加,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感覺,而且這些事情也正是家鄉最需要的」。
即便如此,創業之後身分就不同了。她頗有感觸地說:「不要以為回到家鄉會有無盡的溫柔等著你」,島上只有七百多人,比一間小學還少,彼此互相認識,她說有好有壞。
當時色彩調查計畫剛結束,沒有團隊可以依靠,她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可以用專業為家鄉帶來改變,讓父母以她為榮,「但同時也怕自己搞砸了,我們會全家搬家」,說完她一陣大笑。
但蔡沛原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主動出擊。「我希望大家對我們在做的事情感到好奇,雖然那個好奇剛開始可能是有貶意的。但我們會抓住那個問號,向他解釋我過去做了什麼?現在在做什麼?未來要做什麼?」
今年四月,鹹味島合作社帶著小學生改造東引國中小的通學巷藝術牆,洄游的魚群是孩子們的作品。他們教孩子認識當地魚類、觀察環境色彩,再用馬賽克拼貼創作。蔡沛原說,落成後大家都很喜歡,甚至有人對她說,這是她在東引最成功的設計。
回家,做設計,也做社區。她現在更在意讓大家動手參與,「如果過程拉長一些,讓大家表達意見,完成之後他們就會捍衛自己的設計」。
2020金點設計獎同場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