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生活 修復消費的覺知,從剪破衣服開始:REstoRE舊與新織

by  陳苓云
談衣物循環,很容易直接跳去談回收再利用,但是好好Repair,就不用Recycle。



怦然心動地與舊衣告別,比起回收,不如「喀擦」一刀剪破它—「REstoRE舊與新織」創辦人許紓語指出,這可能是你第一次認真凝視這件衣服本質的時刻。

 

刀下綻開的經緯,棉質的纖維感與聚酯不同,T恤的紡織結構比排汗衫緊密;一刀一刀,拆解舊衣、裁為線條、編織為新的物件,2021台灣文博會「循跡線Tracing Lines—台菲工藝產業合作交流計畫」展出的編織儲物凳,即為許紓語以大量紡織廢棄剩料與天然棉麻編織包覆而成的作品。



改造舊衣,雖然車縫更快,但許紓語的課程設計由編織技法入門,因為藉由慢下來的過程更能感知材質,以及:「把這些舊衣剩料重新組裝起來,其實是非常耗時間的;就像地球環境要再去消化垃圾、恢復平衡,也是要很長一段時間。」

 

衣物的一生,在編織中覺知

 

許紓語自述是「在母親肚子裡就跟著橫編機搖晃的家族第四代編織愛好者」。她說編織是從線條開始,購買線材時便會在乎材質及來源:要選擇羊毛線、棉線、或麻線?如果要買羊毛線,便會問產地在哪?是否人道取毛?從認識線材到理解織圖,進而認識不同國家的穿衣文化、理解背後承襲的歷史結構,這些都是原本不知道的事。

 

「纖維在歷史上是從我們的生活裡、土地裡慢慢長出來的,不是從無邊無際的網路憑空抽出來的;滑個手機、點點滑鼠—網路購衣這件事,其實會破壞掉我們對於季節的想像,以及對場合、身形真正需求的理解。」





無論從暖化、減碳的角度,或食安、美味的角度,「食當令」已是消費者普遍認同的價值;許紓語指出,不僅食物,衣物的購買也應該是有時令的。因應換季或場合,從需求出發挑選材質、透過試穿找到為身形加分的版型,以最經濟但是最好的方式打造自己的風格,並且穿很久—過去的人們是這樣挑選衣服的。

 

如今,取得衣物便宜且快速,我們為了跟上時尚潮流而購買,為了風格多變而購買,為了科技環保訴求而購買;我們看著網站上的模特兒穿搭圖片及行銷文案而決定購買,於是丟掉的速度也很快,到貨才發現不合身的衣物,便宜到花錢修改都顯得不划算。

 

完好的衣物直接丟進垃圾桶太赤裸,於是人們改丟進回收箱;回收舊衣造成的全球垃圾問題已不是新聞,不過,製造新衣產生的垃圾同樣驚人。



「REstoRE」舊衣編織課程所結合的廢棄剩料,來自成衣品牌的測試樣布;測試水洗、車縫、摩擦係數等製造細節僅需要一小塊布,剪下後往往還有相當大面積可利用,礙於代工廠與品牌端的合約,卻只能清運丟棄。品牌推出新款的腳步越快,廢料增生的速度越快。

 

廢棄剩料讓學員感受材質,也感受資源的浪費,「REstoRE」的舊衣改造課想談的不只是再生創作,更是衣物的循環教育。許紓語說:「現在大家太習慣透過網路,但衣物要透過觸摸、試穿才知道適不適合你,浪費要親眼看到才能感受問題的狀態,否則就只是一篇網路報導而已。」


REstoRE創辦人許紓語(圖右)、副總監楊秉勳(圖左)。
好好Repair,就不用Recycle

 

創辦「REstoRE」前,許紓語從事成衣行銷;2011年許紓語懷孕,同為女性的雇主要求她離職,因而對2013年孟加拉成衣工廠倒塌所引發的女性工作權問題非常有感。當時上千名以女性為主的基層勞工死傷,促發全球性倡議行動「時尚革命 Fashion Revolution」,關注時尚產業中的人權與環境議題。離開成衣業後,因為承租一塊河岸菜園練習友善農耕,目睹附近的紡織與皮革染整工廠將廢水排入河中,被蔬果吸收,成為人們飲食的一部分。

 

田園生活中,將舊衣改造為布條固定豆棚的靈機一動,啟發了她2017年開始舊衣編織教學;2018年正式成立品牌「REstoRE」,聚焦循環經濟中的「Repair修復」環節。「談衣物循環,很容易直接跳去談回收再利用,但是好好Repair,就不用Recycle。」

 

曾與許紓語是成衣業同事的「REstoRE」副總監楊秉勳指出,近年保特紗、咖啡紗、蚵殼紗等環保材質的鞋履包袋陸續推出,時尚品牌頻頻號召消費者回收舊衣、換取新品折價券,但消費者參與循環經濟的選擇不應被限縮在買新品;再生科技研發、完善回收體系需要規模化的社會經濟資本,保養、收納、修繕卻是消費者日常生活便能出一份力的環節。


舊與新織,台北設計城市展主展品-滲透。
「REstoRE」並不是反對消費,事實上「REstoRE」鼓勵大家多逛街。「每一堂課結束,我都鼓勵學員去百貨公司,去看看專櫃衣服的車縫,跟今天學到的技巧比較」,許紓語說:「我們不希望用『台灣人一分鐘丟掉幾件舊衣、時尚業是世界第幾大污染源』這樣的數據來恐嚇大家,我們希望你理解材質、身形、穿著需求而選購,不是極端地只穿天然材質或環保材質—這對應到覺知。」

 

花錢的最大,而非不買最大。「REstoRE」期望透過衣物改造引導學員找回自我覺知,進而以消費者身分大聲告訴品牌:「我不需要每個月都有新品,我不需要以永續為名的行銷活動;我要你好好賣我一件能穿很久的衣服,並提供修改的資訊與服務,賦予我永續使用的權利。」

 

修改,讓時尚更有醍醐味



許紓語記憶中,早期的服裝店一定有台縫紉機可以幫客人修改褲長或腰身,因為合乎身形才能穿出衣服的價值。隨著網購盛行以及衣服越來越便宜,如今大多數人覺得:買一件褲子500元,修改要300元,直接買一條新的比較划算—楊秉勳認為,不應該是這樣的算法。「修改是幫衣服加值的,你買一件褲子500元,花300元修改,看起來會是1000元的褲子。」

 

在日本,古布補縫或補丁被視為工藝的展現,修改服務可以發展至連鎖店的規模;台灣修改師的身影卻零零散散地沒入街頭巷尾的陰暗工作間,日漸老化凋零,許紓語直嘆可惜:「如果我們可以有一些年輕、有設計想法的修改師,去複製日本、歐洲、美國等全世界因為古著市場而衍生的修改行業,或許是一個復興產業的切入點。」




許紓語指出,修繕與改造的設計,其專業與難度並不亞於從無到有的設計。依據設計概念挑線紗、染色、紡織、測試、打版……這是原生設計的衣物里程,剩料也隨之產生;修繕與改造,是反向整合舊衣剩料、於既有成品框架下再創造的設計。目前服裝設計科系著重培養「設計師」,除了原生設計能力,還包含採購、行銷、經營管理等專業訓練,卻並不重視修繕,「修改師」亦不在學生的職業想像中。

 

楊秉勳說:「我們希望修改是時髦時尚的,日本、韓國,都有這樣的文化。」因此「REstoRE」繼「舊衣編織」後推出「衣物修補與車縫」課程,希望培養青年修改師,國中以上便可參加。「我們可以從不同階段培育你,也有資源協助你跟更厲害的設計師學習。」

108課綱高中職家政課本-育達文化出版。
真正的永續,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Reduce減量、Reuse重複使用、Repair修復、Recycle回收、Recovery復原,這是循環經濟的5R原則。或許「修復」一詞太樸實無華,設計圈切入永續循環的著力點多為回收材料的再生技術研發。「REstoRE」選擇以教育扎根,時常參與國中小與高中教師研習,期望藉由補足第一線教育者的衣物里程與循環經濟知識,讓「修復」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生活素養與價值觀。在教師推薦下,育達文化出版的108課綱高中家政教科書亦收錄了許紓語設計的舊衣編織與改造技巧。

 

時尚革命所提出的人權與環境反思,成衣產業出身的許紓語及楊秉勳很認同,但要真正對這些議題有感,他們認為還是要讓消費者從自己出發:「從自己穿著好看開始,越重視就越追求,開始知道面料、知道品牌,最後看的是這件衣服的本質與自己選擇的價值,找回消費的覺知。」

 

有覺知地消費,有覺知地重複使用與修復,真正的永續循環,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剩料所織成的毛孩窩。

圖片提供:
醇味研舊設計室

陳苓云

陳苓云

文章 38

生命原是要不斷地受傷和不斷地復原,世界仍然是一個在溫柔地等待著我成熟的果園。